看完请填空!百里漓江,-

核心提示

漓江之水,从“华南第一峰”猫儿山汩汩流出,奔腾百里。在1.2万余平方公里的流域范围内,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漓江风景名胜区等14处自然保护地,是中国山水的靓丽名片,更是两岸350万人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源。


为全面抓好漓江流域生态保护工作,让这一人间美景永续留存,近年来,广西先后投入120亿元实施桂林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等项目建设。桂林市自然资源局全力配合漓江山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统筹推进治乱、治水、治山、治本,改善提升漓江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澄碧清澈的漓江之水,犹如一条蜿蜒缠绕的玉带,在八桂大地苍翠的奇峰之间迤逦前行。漓江之美,典雅大气,在1.2万余平方公里的流域范围内,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漓江风景名胜区等14处自然保护地,是中国山水的靓丽名片,更是两岸350万人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源。

为实现“山清水秀民富”目标,近年来,广西桂林不断加大漓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2021年,漓江保护经验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中央改革办宣传推广;2022年6月,财政部会同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公示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竞争性选拔项目名单,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以第4名的成绩从全国19个参与竞选的省份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

“漓江修复工程是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迫切需要,对擦亮桂林山水这一中国乃至世界旅游名片具有重要意义。”桂林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配合桂林市政府漓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开展,该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职能效用,对漓江流域受损、退化、服务功能下降的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综合治理,系统提升漓江全流域、全要素生态环境质量,取得了良好成效。


呵护漓江山水,筑牢生态根基

漓江之水,从“华南第一峰”猫儿山汩汩流出,顺流而下,奔流百里。青峰倒影之中,一幅幅山水画卷缓缓铺开。

在当地人眼中,漓江不仅拥有秀甲天下的自然景观,更有着极其重要的生态保护意义。

“漓江是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重要动植物种质基因库,处在‘南岭山地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和‘西南喀斯特土壤保持重要区’两个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内,也是《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两屏三带’中‘南方山地丘陵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桂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由于历史原因,漓江流域也曾出现过乱挖、乱建、乱养等行为,禽畜养殖污水直排,非法采石破坏自然景观,漓江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一度非常严峻。

为全面抓好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让这一人间美景永续留存,近年来,广西先后投入120亿元实施桂林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等建设。桂林局全力配合漓江山水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统筹推进治乱、治水、治山、治本,改善提升漓江生态环境。

“桂林市漓江流域9个县(区)在建立“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双向补偿”机制基础上,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建立了统一的决策协调、信息通报、联合执法和预警应急机制,共同维护漓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桂林局相关负责人说。

2022年,中央财政拟支持地方开展“十四五”期间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桂林市主动申报,由市自然资源局牵头,联合市财政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组织编制单位与相关县(市、区)多次深度对接,完成《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方案》(简称“漓江山水工程”项目)等申报材料,报送国家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当年6月,“漓江山水工程”项目成功入围,成为广西第一个纳入国家“十四五”期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项目。

该工程以漓江干流及九条支流为脉络,以南岭山、架桥岭等主要山脉为骨架,以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等12个自然保护地为生态关键点,划分漓江上游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漓江中游水土保持与水生态环境保护区和漓江下游农产品供给区3个生态保护修复分区,部署猫儿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单元、灵渠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及水环境治理单元、桃花江水生态和矿山生态修复单元等14个保护修复单元,部署实施水生态保护修复、森林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矿山生态修复等8类修复工程,共83个子项目,总投资约54.91亿元,项目实施期3年。全方位对受损、退化、服务功能下降的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实现漓江流域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目标。

截至2023年4月10日,漓江山水工程83个子项目中,82个已完成可研批复,52个已开工,2个已组织验收,59个完成工程招标流程,62个完成规划设计批复。

“漓江山水工程申报成功来之不易,我局将继续联合相关单位,发挥好领头作用,督促县(市、区)切实压实主体责任,搞好业务审批,指导与督促项目推进工作。”桂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优化水源环境,生态惠民利民

近年来,桂林市积极推进污水治理工程、防洪补水工程、岸线修复生态景观工程等,构建漓江生态保护新格局。桂林局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管控,着力提升水体自然岸线保有率,加强河流廊道综合整治,控制沿河道两侧100至500米缓冲绿带,保障物种迁移;加强漓江城市段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保护沿湘江(桂林段)—漓江(桂江上游)—桂江中下游的湘桂水系景观廊道,保护沿洛清江流域的西南水系景观廊道等,全力助推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和治理工程建设。

“漓江水更清,风景更美了。”不少人在谈到漓江的变化时都发出类似感慨。数据印证着这些感受,漓江干流水质在Ⅱ类水质基础上逐年提高,流域森林覆盖率超过80%。

桂林市临桂区桃花江,发源于广西灵川县公平乡沿口村北,其临桂段左岸多为土质岸坡,局部稳定性较差;右岸均为天然土堤,坡脚无防护措施。每当汛期来临,桃花江流域洪水流量迅速增大、流速加快,导致河床抬高、沙滩增多、河道受损严重,两岸河堤受洪水淘刷影响也存在崩塌隐患,再加上沿岸自然环境缺乏保护,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缺失,生态问题十分突出。

随着桂林市漓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全面开展,针对桃花江流域生态修复问题,灵川县在桂林局的协助指导下,探索出“水环境优化治理+生态修复+乡村振兴”的修复治理新模式,把“生态规划、生态设计、生态治理、生态管理、生态运维”五个生态理念作为治理亮点,制定出“在江中搭建水上施工平台,在施工中不损伤江岸一草一木,充分保留江岸原生植被”的治理方案。

在修护过程中,通过沿岸植物稀疏段落补植、补种植物形成隔离带等方式,精心修复岸边植被景观。以松木桩护脚、叠石护脚+植物护坡、宾格网笼护坡为主,全面保护江岸原生植被。此外,为避免机械设备对农田土壤造成碾压,导致土壤形成机械性压实等现象,工作人员采取自制船舶、竹排和搭建浮台等方式配合挖机施工,必要时还采取走水路运输材料等,最大程度保护原生土壤和植被的完整性。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今的桃花江,水清岸绿,风光旖旎,不仅是百姓宜居之地,也是鸟类栖息的天堂。不少摄影爱好者表示,桃花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比过去好多了,以前拍摄鸟类要去猫儿山等较远的地方,现在不用走远就能拍到鸳鸯、白鹭、红嘴蓝鹊等珍稀鸟类了。

焕然一新的生态环境,让当地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推行动态保护,擦亮山水底色

2022年11月,桂林局发布《桂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公示》,在漓江保护与生态治理上,提出“注重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高度融合,实现风景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等要求,系统性推动漓江大保护,筑牢桂林山水城市生态本底,擦亮山水底色。

“保护工作不仅在于静态的景观和文化本身的保护,更重要的是挖掘其内在价值,并探究这些价值所依存的环境,追求景观、文化、环境‘三位一体’的动态保护、系统推进,实现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和永续利用。”桂林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桂林局以“优化格局、应划尽划、保护漓江、兼容景观”为导向,对生态保护红线进行优化,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在全面开展保护工作的同时,对山水资源进行分类、分时、分区管理,在中心城区层面进一步细化,为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个历史遗迹都建立电子档案。

在“桃花江水生态修复工程”开展过程中,桂林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以“一轴”“两控”“五区”“四节点”进行总体布局。“一轴”即总体规划的桃花江沿岸生态轴;“两控”主要指针对沿岸两处污染源设置的防控措施,即乐和工业园工业废水截污控污、沿江24个村落生活污水截污控污;“五区”是在沿江五个不同区域,以桃树为主,搭配补植原生植物垂柳、常绿大乔木、花卉和特色景观树种,营造“桃花源”“桃花春”“桃花香”“桃花醉”和“桃花思”五大特色景观;“四节点”指在四个江岸段,构建小型休闲游乐空间及生态网红打卡点,展示生态修复成果,宣传生态保护知识。全面强化治理措施,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对禁养区范围内的养殖场限期整改、搬离,对破损缺陷地段进行及时修复,以打造突出节点为重点,避免白化、硬化现象和过度人为造景现象,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景观。

桃花春区修复前

桃花春区修复后

此外,为实现全域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目标,桂林局深化改革创新,积极探索自然资源统一确权。以不动产登记为基础,按照资源公有、物权法定和统一确权登记的原则,积极配合对桂江(大溶江段)、桂江(漓江段)、桂江(主河段)、湘江(兴安段)、湘江(全州段)自然资源所有权开展首次登记,逐步对辖区内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以及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全部国土空间内的自然资源登记实行全覆盖,建立权属清晰、职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有效填补漓江流域监管空白,解决了长期以来漓江流域自然资源产权边界模糊、监管困难、保护困难等问题。


严守生态红线,擎举执法之盾

为进一步加强核心管控,严守漓江流域生态红线,桂林局通过制定《漓江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建设全线退距300米规划管控办法》,将漓江风景名胜区、漓江流域生态红线范围内的采矿权全部退出。要求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名胜古迹所在地、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重要敏感区域不再设置采矿权;推进绿色矿山常态化建设;深入推进露天矿山分类整治,累计完成42家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修复面积240余万平方米,助推漓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桂林市阳朔县葡萄镇陵陂村位于漓江风景名胜区内,这里青山环抱、水土丰盈,可就在几年前,当地村民还饱受采石挖砂带来的环境困扰。

“每次从采石场路过都睁不开眼,到处烟尘滚滚。”村民黄土全回忆说,从前采石场每日机器轰鸣,噪音扰得人心烦意乱,原本草木繁茂的青山也被凿得“遍体鳞伤”。

自漓江沿岸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开展后,当地在自然资源部门的配合下,对被毁山体进行全面生态修复。清除危岩、加固边坡、覆土、播撒草种,以“近自然”的方式,让生态修复与自然景观相融相谐,全力保障山水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如今,站在陵陂的山岭向远方眺望,空气中弥散着木叶芬芳,满眼苍翠令人心旷神怡。

擎举执法之盾,守护漓江山水。近年来,为建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严惩破坏漓江生态环境的非法采石挖砂行为,桂林局对漓江流域盗采行为进行不定时巡查整治。2022年共巡查11636次,出动人员36283人次,对全市非法洗矿点、非法选矿点、非法运矿点、非法卖矿点进行非立案拆除整改与取缔捣毁;对排查发现的盗采点按照“三不留一毁闭、恢复种植或生态功能”的要求进行整治整改,共没收违法采出矿产品砂石2600万方、机制砂1376吨、铅锌矿1吨,有效遏制了漓江流域盗采砂石势头。

变美、变清的漓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任重而道远。下一步,桂林局将持续秉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理念,进一步加大资金、技术和政策投入,积极探索推进漓江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促进“两山”成果转化,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作者:罗艳屏 罗明艳

文字编辑:王希

新媒体编辑:陈平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漓江   喀斯特   桂林市   自然资源   流域   生态环境   百里   山水   生态   工程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