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资治通鉴》(41)善于在利益层面立信在生命层面立威

【出处】资治通鉴周纪二

【原文】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译文】法令虽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担心百姓难以相信,便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公孙鞅又说:“能拿过去的赏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拿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金的重赏。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解读】卫鞅厉行改革,必然会引起百姓的不解,以及旧贵族的反抗。新法准备就绪后,卫鞅为了让百姓能更好理解新法,命人在都城后边的市场南门前,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说只要有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赐给谁十金。围观的百姓大都觉得,这件事情十分怪异,也就没人愿意行动。于是,卫鞅再次宣布说:“能徙者予五十金。”果然,有个人真的搬走了这根木头,卫鞅便立即奖励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没有欺诈。徙木立信事件背后,在告诉我们如何立信外,还给了我们一个新官上任如何开展工作的套路和模板。

首先,措施要保密,即“令既具未布”。这个时候,卫鞅已经制定好变法的主要内容,只不过还没公开罢了。因为,准备工作没做好,如果贸然公开,只会坏事。保密不过是权宜之计,目的是为争取时间,准备更好的实施条件。

其次,信任要试探,即“恐民之不信”。要变法,离不开执行者和被执行者。别人愿意执行的基础,就是相信你;被你执行的基础,同样也是相信你。卫鞅作为一个外国人,在秦国的唯一根基就是秦孝公。百姓并不相信他,何况他还给秦国仇敌的魏国做过事,注定没有一点的群众基础。如果直接公布法令,谁鸟他?谁听他的?一旦直接给了个下马威,变法再想深层次推行恐怕更加困难。因此,卫鞅没有公布法令,而是先要徙木立信。一方面,他代表的是秦国中央政府、秦孝公;另一方面,也验证秦国官府与百姓间的信任关系。徙木立信,就是一个试探和立信的一箭双雕之计,信赏必罚的法家思想也就此注入秦人的心田。

新官上任,想做点事。不管想做什么,首先要看看谁愿意支持你,你的潜在能拉拢的人是谁,而且还要进行试探,考验是否真的愿意支持,是否值得信任。不然,万一是对手安排过来的眼线或者间谍呢?

再次,利益要谋划,也就是“民怪之,莫敢徙”。变法的基础是彼此信任。那么,怎么构建信任?如果说大街上对面走来一个陌生人,他说你要相信我,你会相信他吗?你不但不会相信他,你还会对他口吐芬芳!但是,如果这个人拿着一叠钱,说你相信我,我就给你钱。你会相信他吗?你会不会我不知道,但我会至少会试一下。如果这个人,拿着一把刀子抵着你,说你相信我,我就不扎你。你会相信他吗?你会不会我不知道,反正我还是会的。所以,构建信任快的方式就是,言出必行的利益和暴力。记住,言出必行这个很关键。

那个时候,卫鞅在秦国没有任何的基础,更没办法动用暴力来让秦国百姓慑服,那就只有利益的施舍。但是,又不能广泛施恩,只有通过树立典型来构建商鞅是个言出必行的人。对于没有基础领导或者空降者而言,封官许愿、给予利益,是快速组建自己班子的不二法门。但要记住,不是谁都给,要有针对性的给。

还有,小事做切入,即“有能徙置北门者”。很多人以为,卫鞅变法是从徙木立信后开始的。其实,徙木立信就已经开始了变法,只不过变法是大事,而徙木立信是小事。大事难,小事易。卫鞅用徙木立信这件小事作为切入点,打开了局面,树立的威权。如果说,卫鞅直接干大的,会怎么样?第一,没基础。第二,无人支持。第三,反对者多,继而直接导致变法难以推动。所以,小事容易办成,一来能够累积威信,二来可以减少助力,三来可以及时调整。新领导上位不管是控权,还是干出成绩,最好是循序渐进,从小事入手,一步步蚕食。

最后,由近及远的推行,即“乃下令”。徙木立信的地点,是秦国当时国都(不是咸阳,是栎阳)的南门。卫鞅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作为开始,其实就是选了一个主场。从权力的角度来看,秦国国都是秦孝公权力最强的地方,也是秦国百姓对秦国最信任的地方,眼皮子底下做什么事情都方便。这,也算是为徙木立信、变法开幕提供了一个加成。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在国都开启变法,基础相对比较好,出现问题也能及时控制。国都变法开始后,容易形成基本盘,然后再向秦国其他地方扩张,应该比较稳妥。如果用事的角度来看,选择国都进行变法,就像一个人选择自己会做的事情做一样,成功率极高。新官上任在选择做什么事情上,应以小事作为切入点。那么,什么是小事?并不是工作量小、技术难度低,而是相对负责人、承担任务的团队而言,更容易搞定,并非事情本身属性。比如,对于韩信而言,带兵打仗是小事,但种田写文书就是难事。比如,对于萧何而言,后勤粮草是小事,但带兵打仗就是难事了。都是相对而言,因人而异。

那么,新官上任究竟应该如何开展工作?要成为真正的高手,必然要在学习“招式”的同时,研习其“心法”,方能内外兼修,以道驭术,甚至达到“四两拨千斤、空手套白狼”的战略效果。鬼谷子指出:“用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钳而从,可钳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这句话点破了“飞箝之术”的关键,在于“空往实来”四个字,就是运用“飞箝之术”的口诀心法。

第一,利用好“概念”的力量。现实生活中,我们通过概念(或名称)来代表实际事物。“概念”虽然来源于实际事物,但却不等同于实际事物。他们两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实际事物是有成本的;“概念”是没有成本的。大家都知道“望梅止渴”的典故,曹操通过给士兵描绘前方有梅林的景象,巧妙利用梅子的“概念”,使大家振奋精神克服疲劳。同理,张仪利用“偷换概念”的方法,利用楚王对“六百里地”的憧憬,成功瓦解了“齐楚联盟”。当前,互联网时代对“概念”的应用更广泛,众多电商店铺通过给客户展示商品图片这样的“概念”属性,成功实现“先收款、后发货”这种类似“空手套白狼”的无成本商业手法。

第二,利用好“未来”的力量。我们都无法准确预测未来,未来对我们希望是无法限量的,正是无法限量的未来,可以在现实中套利,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吕不韦通过“奇货可居”的投资方法,成功实现自己的“小目标”,就会发现何尝不是子楚因势利导,通过自己未来的继承权作为资本与吕不韦进行合作,才获得“咸鱼翻身”的机会。在两者的合作中,会发现吕不韦搭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子楚却什么也没有出,什么风险也没有承担(因为作为人质,早已凶多吉少),只是借着未来的前途渺茫,反倒起死回生,成为一国之君。古语云“宁欺白头翁,莫欺少年穷。”告诫大家不要低估未来的力量,当然也不要低估自己的未来。

第三,利用好“概率”的力量。学习《孙子兵法》,就会知道一个重要观念:“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为什么要不战呢?因为哪怕是我们比对方的力量强大很多,也只是说我们获得胜利的“概率”比对方大,并不代表我们实际上已经胜利了,依然有被对方打败的可能性。通过借助我们自身强大的优势,而进行游说和招降,一旦成功就可以取得实实在在的胜利,而没有任何风险。当初郦食其就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齐国举国投降,在功劳上反超韩信多年征战的成果。现在为什么企业对于上市趋之若鹜,就是大家都想借助当前比较良好的经营态势,一口气将未来多年的利润赚到手,从而使盈利“概率”大,变成事实上的盈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秦国   公孙   资治通鉴   国都   法令   北门   层面   善于   小事   利益   概念   百姓   生命   未来   基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