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饥荒离我们还有多远,一旦发生是大城市先扛不住,还是农村

《资治通鉴》这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开始,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止,经1362年历16朝。

在这1362年间,集中暴发的“大饥”有41次,相当于平均每33.1年在华夏的这片土地上就会发生一次。

“大饥”导致的悲惨结果就是“人相食”。在《资治通鉴》中,“人相食”这个词出现33次,相当于平均每41年在华夏的这片土地上就会发生一次。

▲大饥荒中的难民

又据“二十五史”统计,中国历史上记载的“人相食”事件共发生过403起,相当于平均每12年就会发生一次(从黄帝时期开始,到清末结束)。

因“大饥荒”导致的“人相食”的惨景,让人不忍目睹

以上古文的引用内容,就不作过多解释了,担心引起一些人的心理不适。

▲大饥荒中的难民

可见,“大饥荒”有多么可怕。对此,古人还是十分清楚的,所以才有“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才知荣辱”之语。

“大饥荒”是因缺粮,还是另有深层次原因?

对于大“大饥荒”,有人说是地少人多造成的,也有人说是生产力落后造成的,甚至还有人说是粮价膨胀造成的……

虽然,这些说法都没有错,只不过都是表象而已,而真正的深层次原因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对此,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在《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一书中指出:在许多饥荒的实例中,饥荒的形成,并非没有粮食,而是一些人(无钱无权的底层民众)的粮食消费权利被废止了。如:工资降低、失业、食物价格膨胀、食物分配系统崩溃、民间人口自由流动遭到限制、逃荒的机会被剥夺等。

美国记者、作家E.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提到1928年的西北大饥荒,据当时一些组织估计,死于大饥荒的人在300至600万。

然而,这一年从全国粮食的产量来看,并没有什么特殊变化,但是为什么会死这么多人呢?

对此,斯诺是这样分析的,外地粮商不愿意往里运粮,因为会被本地军阀扣留,血本无归;本地军阀不希望外地粮食运进来,担心会降低粮价,使自己利益受损。结果,城里有权有钱的人到农村可以花很少的钱买地,贫民却连粮食都买不起,只能等死。

▲大饥荒中的难民

也可以说,当食物分配系统崩溃时,贫富分布的后一大半就容易饿死,而这后一大半的普通百姓也几乎成了大饥荒时代权贵之间权利相争的牺牲品。

所以,这些应该才是大饥荒的深层次原因。

面对这些深层次原因,如果再来一次大饥荒,究竟是上海这类大城市先扛不住,还是农村?

最近的一次大饥荒发生在1960年,距今已过去了62年,不知下一次的大饥荒离我们会有多远。

当然了,希望大饥荒永远都不要出现。但是,如果真的出现了,究竟是上海这类大城市先扛不住,还是农村呢?

其实,若真到了那个时候,无论是上海这类大城市,还是农村,最先扛不住的还是低层的普通百姓,而大城市的富贵群体明显多于农村,食物分配系统又掌握在这个富贵群体手中,所以应该还是农村最先扛不住吧。

图片来源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饥荒   明朝   富贵   农村   河南   难民   深层次   大城市   粮食   时期   食物   发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