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都亡了,陕甘总督还在率领清军攻城,差点为溥仪打下一片江山

#历史开讲#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的民间风评一直是两极分化的。喜欢的人最爱颂扬它前期的武德充沛,认可其扩充疆域的赫赫军功,尤其是对西藏和蒙古的实控。

而讨厌的人则常常痛斥晚清的腐朽,指责它差点让华夏坠入万劫不复之地。

不过这些都是后世之人的看法,在当时的人心中,他们对清廷的覆灭是期待已久。这一点从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只用了3个月大清就彻底灭亡便可见一斑。

要知道,连腐朽的南明都苟延残喘了18年。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期待大清的覆灭,当时还有不少人在为它的存续努力奋斗。比如大清灭亡的时候,陕甘总督还在兢兢业业地率军攻城,差点就为溥仪在陕西打下一片江山。

功亏一篑的进攻

这个对溥仪和大清都忠心耿耿的陕甘总督正是多罗特·升允,他是蒙古镶黄旗出身,在光绪八年考中举人。

升允入仕之后,发展极为顺利,一路青云直上,40岁出头便升任陕西布政使,并授予了陕西巡抚之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正因如此,升允对于清廷是非常忠诚的,是坚决的保皇派。在朝臣纷纷建议清廷学欧美国家实施君主立宪的时候,正是升允站出来表示强烈反对,一心维护皇帝的权力。

不过迫于朝局的压力,公元1908年,清政府还是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宣布将在10年后实行立宪。而升允也因为坚决反对立宪,被赶出朝局,革职为民。

升允赋闲后没过多久,就得到了宣统皇帝的诏命,授予其陕甘总督的职位,让其总览陕西兵事。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不是因为溥仪和隆裕太后良心发现,而是因为辛亥革命爆发了,清廷陷入了覆灭的危局中,必须找人来扑灭革命的烈火。

溥仪之所以选择让升允出山,一方面因为他是铁杆的保皇派,一定会和革命者战斗到底。另一方面,升允在甘肃经营十几年,在当地极有威望,能瞬间聚拢起强大的武装力量。

而升允也确实没有让溥仪失望,他迅速组织起一支拥有4000名精兵的勤王武装,火速奔向陕西前线。

由此可见,虽然升允一度被贬去职,但他并没有对宣统皇帝产生怨怼心理,而是把矛头指向了立宪派和后来的革命军。

升允这次率领的是他在甘肃悉心训练的新军,战力远胜过晚清的八旗军。所以,这支部队进入陕西之后连战连捷,一口气攻到了咸阳城下,途中轻取十几个城池。

就在升允准备攻克咸阳,重新占领陕西全境的时候,一个噩耗从北京传来,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替年幼的皇帝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至此灭亡。

收到消息后,升允心神剧震,差点就晕倒在地。好在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有了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没过多久,这位封疆大吏便调整好心绪,继续指挥士兵进攻。

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虽然升允有意遮掩,但清帝退位的消息还是传遍了陕西。其麾下的4000精兵自然也知道了这个消息,军心士气顿时跌落谷底。

无奈之下,升允只能放弃了攻陷西安的计划,转而带人大肆屠戮革命军和进步青年。此举很快便遭到了麾下士兵的集体反对,升允眼看事不可为,只能扔下部众向北逃窜。

执着的复国行动

溥仪退位之后,革命军和北洋军阀很快便掌握了全国大权。当时,全国各地只有零星的反抗行动,面对这种情况,升允知道在中原地区已无法获取支持,因此他最终选择去草原上寻求蒙古贵族的支持。

1913年,升允在策动蒙古贵族进行了“勤王”起义,但是这次起义很快就被北洋军阀镇压,扼杀在了萌芽中。

这一次的失败让升允意识到想要依靠满蒙贵族来实现清王朝的复辟基本上已经不现实了,无论是北洋军阀还是革命军都拥有远胜这些旧势力的武力,国内的力量已经不足以支持复兴清廷了。

于是,升允选择了出逃海外,想要借助其他国家的势力帮助实现皇权的复辟。而他最终选择的目标就是日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日本有意重建曾经的“宗社党”,帮助溥仪重新夺回皇位。

所谓的“宗社党”是满清皇族的坚定保皇派成立的一个反共和、反革命组织,其主要成员为良弼、溥伟、铁良等人。不过这个组织伴随着清廷的覆灭已经彻底解散。

到1914年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的日本已经开始图谋入侵中国。为了降低之后的战争阻力,日本决定在中国扶持起一些反对势力,最好是让中国一直保持分裂状态。

而此时掌控中国的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因此日本人决定重建“宗社党”,让他们积极投身于“满蒙独立运动”中。

升允之所以急急忙忙地奔赴日本,就是从傅伟处了解到这个信息,所以他立马决定参与进去,以便于借助日本人的力量实现复国行动。

其实升允自己也知道,这样做无疑是助纣为虐,帮着日本人来分裂中国。但这位保皇党的死硬派此时已经管不上这些了,只要能在复国上提供帮助,哪怕成为民族罪人他也在所不惜。

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宗社党开始在全国上下串联,把有志于反对革命,复辟帝制的人都联系在一起。

而他们还真的等到了机会,1915年袁世凯因为想“复辟帝制”遭到社会各界的反对,接着蔡锷和唐继尧在云南宣布起义,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就此展开,全国再次陷入战乱中。

而此时,宗社党已经在辽南地区积蓄了一定的实力,拥有了超过3000人的所谓“勤王复国军”。然而这场起事还没有正式行动就被张作霖获悉,随后就被迅速剿灭。

复辟失败,彻底绝望

辽南的起事失败之后,升允又迅速转移目标,和军阀张勋走到了一起。张勋也是坚定的保皇派,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他加入了武卫前军,驻兖州,一直坚称效忠大清皇室。

而革命军内部并没有对张勋过于逼迫,毕竟和他有类似想法的人还有不少。

只是张勋做得比较过分,他在表示效忠的同时还留着满清的发辫,其麾下军人亦是如此,所以张勋部又被称为“辫子军”。

在升允看来,经过“护国运动”的打击后,北洋军阀已经是元气大伤,只要张勋在合适的时机站出来,就可以复辟成功。

为此,升允专门跑了一趟东京,从日本内阁中为张勋争取了大量的经费,解决了后者的燃眉之急,助其训练出更多精锐士兵。

回过头来看,当时的形势对张勋确实是比较有利的。袁世凯去世之后,军国大权落到了黎元洪和段祺瑞手中。

二人实力接近,谁也不服谁,都希望扩张己方实力来压制对手。而手握5000精兵的张勋顺利成为黎、段之争的调停人,实力愈发壮大。

1917年5月,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的矛盾彻底白热化,甚至国会都因此被解散。张勋认为时机已经成熟,迅速带兵杀进北京,并于7月1日正式发动复辟,迎溥仪重归皇位。

此次复辟升允全程参与其中,在溥仪重新登上皇位的那一刻,他终于卸下了心头重担,长舒了一口气。

不过张勋和升允等人并没有高兴太久,段祺瑞离开北京后,迅速组织起一支“讨逆军”。

张勋部在强大的奉系军面前毫无抵抗之力,仅坚持了几天就大败而逃。于是,这场震惊无数人的复辟行动只持续了12天就匆匆完结。

升允自然是不甘心失败的,他还想借助日本人的势力来继续举事。然而日本方面却一口回绝了升允的提议,因为他们已经找到了更好的代理人,那就是选择彻底导向日本的段祺瑞。

复国的梦想彻底破灭后,升允的身体每况愈下,在好友的建议下选择到天津养病,最终病逝于1931年。

结论

实事求是的说,升允是大清不折不扣的忠臣。在皇帝和太后都彻底放弃,宣布退位后,他依然上下奔走,为大清的复国坚持了整整六年,耗尽了心血才被迫放弃。

但升允的所作所为又很难让人对他有好感,因为在复辟帝制的过程中,这位“忠臣”残忍地杀害了无数爱国青年。

而且为了获得境外支持,他甘当日本人的走狗,是实打实的民族罪人。铁良赞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在是辱没了武侯在《后出师表》中的名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宣统   保皇派   北洋军阀   蒙古   江山   清廷   革命军   陕西   总督   日本人   日本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