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六帝简介

一、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

明朝开国皇帝。幼名重八,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幼年家贫,少时曾为地主放过牛。十七岁时,因父母及兄均死于瘟疫,不得已入皇觉寺为僧。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25岁时,投入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朱元璋画像

  郭子兴见他口齿伶俐,就留在身边当亲兵长。朱元璋骁勇多智,被郭器重当作心腹,并将养女马姑娘许配与他。郭死后,朱元璋掌握实权。以后,他扩充队伍,领兵南下。1355年,被韩林儿的宋政权授为左副元帅。1356年攻克集庆,改名为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自称吴国公。纳儒士朱升之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此后,他击败了江南地广兵多自称汉王的陈友谅。1367年,消灭先称王后降元的张士诚,于瓜洲渡口沉杀韩林儿,实力不断壮大。命徐达、常遇春北伐。1368年,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攻灭元朝。建国后,实行“与民安息”政策,减免赋役,移民屯田,奖励开荒,兴修水利,抑制豪富,解放奴隶。颁布《大明律》,惩治了贪官污吏。他也屡兴大狱,滥杀了不少功臣。创立了卫所制,战争后官归将印,军回卫所,卫所实行屯田,耕战结合。这些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朱元璋曾把他的二十四个儿子分封为王。1398年五月,太祖病死于京都西宫。在位三十一年,终年七十一岁,葬于孝陵。

二、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

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元璋太子朱标病死,他立朱标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临终前遗诏,由太孙朱允炆继位。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下令削藩。先后废周王朱橚、齐王朱榑等为庶人。镇守北平(今北京市)的燕王朱棣(di地)起兵对抗,号称靖难军。四年后攻占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

三、明成祖朱棣(1360—1424)

明朝第三代皇帝。太祖四子,母为孝慈皇后马氏。1370年,被封为燕王,镇守北平。屡次出征获胜,威名大振。有一次,太祖命朱允炆对句,出句是:“风吹马尾千条线”,允炆对了句“雨打羊毛一片膻”,太祖不高兴。在旁的朱棣上前对了句“日照龙鳞万点金”,太祖夸奖他“好对语!”从此认为朱棣文武全才,更加喜爱他。1402年六月,朱棣夺得皇位,年号永乐。

 即位后,削除藩王兵权。派郑和出使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经济、文化的友好往来。设奴儿干都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库页岛等地。1421年迁都北京,重修万里长城。令解缙主持编纂《永乐大典》,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做出了贡献。成祖时期使明朝进入全盛时期。1424年七月,成祖率兵北征时病死于途中。在位二十二年,终年六十五岁,葬于长陵(北京昌平县)。成祖死后,还用三十名宫女殉葬,将她们活活地吊死,然后又美其名曰:“投鐶殉主”。

四、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

明朝第四代皇帝。成祖长子。1395年被立为燕世子,1404年被立为太子。成祖多次出征,均命他监国,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成祖死后他继位,年号洪熙。

  仁宗即位后,下令赦免了朱允炆的旧臣和成祖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他任用杨荣、杨士奇、杨溥(史称三杨),与民休息,修明纲纪,使社会呈现出升平景象。仁宗还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不知疲倦。他说:“朕与诸卿讲论,觉得津津有味,但是一回后宫,对着内侍宫人就感到索然无味了。”1425年五月,仁宗病死于宫内钦安殿。在位一年,终年四十八岁,葬于献陵(北京昌平县)。他的贤内助谭妃,自缢殉节,被谥为昭容恭喜顺妃。

明仁宗 梁冠华饰

五、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

明朝第五代皇帝。仁宗长子。1411年被成祖立为皇太孙。仁宗即位,他被立为皇太子。时值南京地震,仁宗命他前往居守。仁宗病危,召他回京。使者刚抵南京,仁宗已病死。他曾听说他的叔父、汉王朱高煦要在中途拦截他。他不顾一切,轻身回到京城。六月继位,年号宣德。

 宣宗在位期间,仍然任用三杨辅政。时承永乐之后,社会较为安定,仓廪充盈,百姓乐业。1426年八月,汉王朱高煦在安乐城(今山东广饶县)举兵反叛,宣宗亲统大军前去攻破了乐安城,迫使朱高煦出降。群臣都劝宣宗将他处死,但宣宗念他是藩王,免他一死,废为庶人,将他软禁于西安门内逍遥城。几年后,宣宗前去看望他,他不仅不拜,还用脚将宣宗钩倒在地。宣宗恼恨,命人将他处死。1435年正月,宣宗病死于北京乾德宫,在位十年,终年三十八岁,葬于景陵(北京昌平县)。

六、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

明朝第六代皇帝。宣宗长子。被宣宗立为太子,宣宗病死他继位,年号正统。

英宗即位时,年仅九岁,由三杨等辅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国家比较安定。但英宗年幼贪玩,宠信侍读太监王振。三杨相继去位后,王振开始专权擅政。1449年,蒙古贵族瓦刺也先南下犯明,英宗在王振挟持下率兵五十万亲征。王振不懂军事,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战败,王振死,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事变发生后,在京监国的朱祁钰(英宗弟)即位,是为代宗。

1450年,英宗被也先释归,代宗尊他为太上皇,闲居南宫。1457年,代宗卧病在床,宦官曹吉祥勾结武清侯石亨,发动政变,迎南宫英宗登基,改年号天顺。史称“南宫复辟”。英宗复位后,杀于谦等功臣数十人,逐斥、革职者数百人。他重用宦官,政治日趋腐败。1464年正月,病死于文华殿。临终遗诏,禁止嫔妃殉葬。明朝以活人殉葬至此结束。两次在位二十二年,终年三十八岁,葬于裕陵(北京昌平县)。

七、明代宗朱祁钰(1428―1457)

明朝第七代皇帝。宣宗子,英宗弟。被封为郕王。土木堡英宗被俘,朝中无主,京城空虚。郕王朱祁钰,在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等大臣们的劝请下,接受了皇太后的谕旨,继皇帝位,遵英宗为太上皇,年号景泰。

 代宗即位,安定了朝野,也使也先企图利用俘获的朱祁镇进行政治讹诈,骗占京城的阴谋破灭。不久,也先军攻至北京城下。代宗命于谦组织北京保卫战。于谦等调集重兵,赶造军械,出城迎敌。先后在德胜门、西直门、彰仪门外激战五日,击退瓦刺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维持住了明朝的统治。1450年,也先主动求和,送回朱祁镇。1457年正月,代宗病重,不能临朝,忽听朝堂钟鼓齐鸣,忙命人去探视,方知是英宗复辟。他被废为郕王,软禁于西内。不久气死于永安宫,在位八年,终年三十岁。英宗命毁其所建寿陵,葬明朝夭殇诸王墓地,明宪宗即位后,改为景泰陵(北京海淀区)。

八、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

明朝第八代皇帝。英宗长子,被立为太子。英宗死后他继位,年号成化。

  宪宗即位后,平反了于谦冤案,恢复代宗帝号,调整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但他重用宦官汪直等专权,又宠幸万贵妃。

  宪宗两岁时,由比他大十七岁姓万的宫女服侍,十八岁继位时,封她为妃,获宠甚厚。次年,生一子,进封贵妃。不久,儿子夭折。她为了争宠,此后,凡嫔妃怀孕,她都设法使他们堕胎,甚至残害。宫女纪氏曾因被皇上留宿一夜而怀孕,万贵妃迫她堕胎,宫人伪称她是腹胀病,不是怀孕,万贵妃又把她囚禁冷宫“安乐堂”。纪氏在此生下小皇子后,由太监张敏将婴儿密藏喂养。后来张敏乘为宪宗梳头之机说出真情。宪宗惊喜万分,迎回皇子,取名祐樘,立为皇太子,晋封纪氏为淑妃。不久,淑妃和张敏先后暴死。太后担心万贵妃对太子下毒手,就亲自带养,才使太子安全地生活在宫中。1487年八月,宪宗病死,在位二十三年,终年四十一岁,葬于茂陵(北京昌平县)。万贵妃死后亦葬明十三陵。

九、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

明朝第九代皇帝。宪宗第三子。1475年被立为太子。宪宗病死后他继位,年号弘治。

  孝宗自幼在苦水中泡大,九死一生。所以即位后廉洁而贤明。他采取一系列治国方略,勤政爱民,整饬腐败。斥逐了宪宗时的佞臣和外戚,被定罪流放的达千余人。先后重用丘濬、刘健、李东阳等一批贤臣;为于谦建旌功祠;减少御用贡品,停省工役,及时赈济水旱灾害,兴修水利。时称朝序清宁。据说他不设“三宫六院”,只娶张皇后一人,此外再无一个嫔妃。张皇后为其生育三女二子,一家人其乐融融。

  孝宗也曾宠信过宦官李广,并迷信神仙。李广死后,他以为李广家中有天书,命人搜寻,却搜出了李广贪污、受贿的帐本。他这才醒悟,从此远佞臣而近贤臣,孝宗不失为一位较好的皇帝。1505年五月病死,在位十八年,终年三十六岁,葬于泰陵(北京昌平县)。

十、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

明朝第十代皇帝。孝宗长子。1492年被立为皇太子。孝宗死后继位,年号正德。

  武宗在位期间,重用宦官刘瑾等“八虎”,让他们分据要职,擅权跋扈。又宠信佞臣钱宁、江彬等人。他还纵容义子掠夺民田,扩建皇庄三百多处。激起了刘六、刘七等农民起义。

  武宗以荒淫和荒唐出名。他不满足于千门万户的皇宫,又另筑宫院,造密室于两厢,称作“豹房”,内藏美女,日夜作乐。换民装,闯民宅,寻花问柳。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举兵反叛。武宗以亲征为名,南巡南京,沿途骚扰百姓,纵情玩乐。有一次,他去湖中网鱼,不慎落水,救起后,半晌才苏醒过来,自此开始生病。但他仍纵情荒淫,身体日益虚亏。1521年三月,武宗由于荒淫过度病死于豹房。在位十六年,终年三十一岁,葬于康陵(北京昌平县)。

十、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6)

明朝第十一代皇帝。宪宗孙,兴献王朱祐杬长子,武宗堂弟。武宗病死,无子,由他继位,年号嘉靖。史称嘉靖皇帝。

  世宗即位之初,革除先朝蠹政,诛杀了佞臣钱宁、江彬等,使朝政为之一新。

  世宗尊尚道教,一心修玄,日求长生,不问朝政,由严嵩专国二十年。吏治败坏,边事废弛,蒙古首领俺答汗不断寇边,倭寇频繁侵扰东南沿海。直至嘉靖末年,朝廷派戚继光去抗倭,他组织农民、矿工与友军互相配合,经过十几年的战斗,基本肃清了浙、闽、粤的倭寇之患。世宗用人“忽智忽愚”、“忽功忽罪”,因而不少功臣被杀。1566年,户部主事海瑞,买好棺木,诀别妻儿,遣散家童,冒死上《治安疏》。指斥世宗君道不正,迷信妖妄,致吏贪将弱,民不聊生。希其幡然悔悟,讲求治道。世宗执迷不悟,仍将海瑞下狱。世宗因长期服用丹石成疾,1566年十二月病死,在位四十五年,终年六十岁,葬于永陵(北京昌平县)。

十二、明穆宗朱载垕(1537—1572)

明朝第十二代皇帝。世宗第三子。1539年被封为裕王。世宗死后他继位,年号隆庆。

  穆宗即位后,严惩方士,取消斋醮。下令释放海瑞,后又任海瑞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海瑞为官清廉,不畏强暴,执法公正,使贪官污吏不敢作恶,深得民心,被百姓称为“海青天”。穆宗采纳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的建议,与蒙古俺答汗议和,封他为顺义王,并在边界开设马市,互通有无,从而加强了汉蒙两族人民的团结。他又任戚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等地,加强长城沿线防御,使北部边境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和平安宁景象。升任李成梁为辽东总兵,大修战备,积极防御东北边患。1572年五月病死,在位六年,终年三十六岁,葬于昭陵(北京昌平县)。

十三、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

明朝第十三代皇帝。穆宗第三子。穆宗在位时立为太子,穆宗死后继位,年号万历,史称万历皇帝。

神宗即位时,年仅十岁,主要由张居正辅政。张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清丈全国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整饬边备,裁汰冗员,治理黄河,使明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所振兴。1582年朱翊钧亲政后,废止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他不常视朝,却大兴土木,营建宫苑。他又好财,派出大批宦官任矿监税使,去各地疯狂掠夺,激起人民不断起义。

神宗后期不问边计,对塞外女真蚕食疆土不以为意。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南)惨败后,明对后金取守势,无力进攻。在明与后金的战争中,神宗三次下诏增派辽饷,加重了对内地人民的剥削,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明史·神宗本纪》指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1620年八月病死,在位四十八年,终年五十八岁,葬于定陵(北京昌平北京市昌平区大峪山)。

十四、明光宗朱常洛(1585—1620)

明朝第十四代皇帝。神宗长子,神宗病死后继位。年号泰昌。

  朱常洛为神宗王恭妃所生,四年后郑妃生子常洵。神宗宠爱郑妃,进其为皇贵妃。为立太子朝臣意见分歧,双方争论不已,前后延续达十五年之久。1600年才立常洛为太子。这件事,史称“争国本”。国本即太子。

  1615年五月,蓟州农民张差,手持枣木棍打入太子居住的慈庆宫,击伤守门官。被执后,供认为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刘成所指使。时人怀疑郑贵妃欲谋害太子,以扶立常洵,郑贵妃向太子极力表白。神宗和太子均不愿追究,下令处死张差、庞保、刘成。这件事史称“梃击案”。

 光宗即位后,郑贵妃进美女四人,光宗恣意淫乐,不久患病。内医崔文升进泻药,病情加重。接着鸿胪寺丞李可灼给他服下两粒红丸,光宗次日死去。有人怀疑是郑贵妃所指使,崔、李被遣往外地。史称“红丸案”。光宗在位仅一个月,终年三十六岁,葬于庆陵(北京昌平县)。

十五、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

明朝第十五代皇帝。光宗长子。光宗死时,朱由校年仅十六岁,抚育他的李选侍与心腹太监李进忠(即魏忠贤)密谋,企图利用他年幼据乾清宫,以操纵朝政。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等得知消息,抢先一步,入宫拥太子登舆,至文华殿,转移入慈庆宫,立朱由校即位,年号天启。后迫使李选侍迁居哕(hui )鸾宫。这件事史称“移宫案”。

 梃击、红丸、移宫三起政治案件,总称三案。是明末宫廷统治集团争权斗争的反映。

  熹宗在位期间,荒怠朝政,由乳母客氏和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三案代表人物均系东林党人,故魏忠贤专权后全面翻案,免李可灼戌役,擢崔文升总督漕运,对正直的大臣,都被以东林党的罪名惨遭横祸,三案遂成为魏忠贤杀人的口实。政治极度黑暗。国内爆发了农民大起义,明王朝面临末日。1627年八月,熹宗因长期服用“仙药”,浑身水肿而病死,在位七年,终年二十三岁,葬于德陵(北京昌平县)。

十六、明思宗朱由检(1611—1644)

明朝末代皇帝。光宗第五子,熹宗弟。熹宗无子死后由他继位,年号“崇祯”。史称崇祯皇帝。

  思宗即位后,清除阉党,杀魏忠贤,起用东林党人,日理朝政不怠。当时后金政权日益强大,农民起义方兴未艾,明朝面临两面作战。他调动军队,增加赋税,加重了农民负担,他又多疑善猜,刚愎自用,冤杀了抗击后金将领袁崇焕。终于无法挽救明朝的危亡。

  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思宗闻报,哀声长叹,徘徊无语。接着他命后妃殉国,又召来十五岁的公主,流着泪说:“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啊!”说罢,拔刀砍死公主。然后咬破手指写了一道给李自成的血书,说自己的尸身任你们分割,只是不要去伤害百姓,他将血书藏入衣内,登煤山(今景山),自缢于寿皇亭。在位十七年,终年三十四岁。明朝亡。历十六帝,共二百七十七年。李自成进城后,搜出血书,将他葬在昌平州。清军入关后,移葬于思陵(北京昌平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明朝   神宗   宦官   年号   朝政   终年   贵妃   长子   太子   皇帝   简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