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内A股市场成绩单概述

#5月财经新势力#

Hello,大家好,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基于基本面的角度总体回顾一下我们这个市场。从我自己投资的角度而言,其实所涉猎的行业以及上市公司并不算很宽,我也就关注那么几个板块,二十余家的上市公司。但对于这个市场的好奇与观察我是持续进行中。可能大家会说,今天的内容可能与我们的投资并不直接相关,但作为在这个市场中生存的生意人,对这个市场环境保持必要的感知,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

先说说上市公司数量,如果用截止2022年12月31日的数据,国内的三家交易所(不含新三板)合计的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超过5000家,达到5079家。在2022年一年的时间里,一共有428家公司登陆A股市场,合计募集资金达到5869.93亿元。从板块来看,创业板和科创板备受拟上市公司青睐,二者分别新增上市公司150家、124家,而主板和北交所分别新增上市公司71家、83家。

其中,中国移动以519.81亿元的融资额位居榜首,成为年度募集资金最多的一家上市公司。而中海油则以322.92亿元的募集金额位列募集资金榜第二。伴随着中国移动和中国海油回归A股,A股市场终于在2022年聚齐了“三桶油”和“通信三巨头”。

值得指出的是,除了我们这些耳熟能详的巨头以外,在科创板上市的联影医疗、海光信息和晶科能源三家公司的募集金融也超过100亿元。包括最近,我也看到一家成立还不满5年,至今还未获得主营业务收入,申报前合计亏损超过4亿元的杭州某公司,它的科创板上市申请已经获得上交所受理。我想,这是一个很明确的信号了,市场已经不是那个市场了,我们的思维也要更新了。

我们上面提到了新上市,我们再看看另一方向,就是退市。2022年是所谓的史上最严退市新规落地实施的第二年,2022年全年A股共有有46家公司退市,其中42家为强制退市。我们回看过去20年的数据,1999年至2019年期间A股退市数量达到110家,2020年退市股数量为16家,2021年退市股数量为20家。2022年退市股数量为42家,2022年的数量已经相当于过去三年的总和。但无论如何,42家这个退市数量与新上市公司的数量相比,可以说是完全不成比例的。基于以上这两点,在未来可以预见的趋势是,退市公司的数量必然会逐年攀升,而随着这个市场中公司数量的增多,普通的上市公司能够吸引到市场注意力的难度将逐年提升。

接下来,我们换一个角度,看看这个市场里面的差等生。A股全市场共计5100多家上市公司中(含2023年一季度上市的公司),一共6家公司无法如期披露2022年年度财务报告。我相信这6家公司离退市应该距离不远了,趁着最后的机会,我们把他拉出来给大家认识一下。他们分别是:摩登大道时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T摩登)、苏州天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沃科技)、深圳大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ST大通)、广东紫晶信息存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ST紫晶)、泽达易盛(天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T泽达)以及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交大昂立)。

以交大昂立为例,公司在2023年4月26日晚间公告称,在年报审计过程中,发现多项涉及会计差错更正事项,对年报数据认定产生重大影响。为保证2022年年报及2023年一季报的准确性,公司需对2016年到2021年的年报进行重新编制,由于工作量巨大,预计无法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去年年报和今年一季报。

上面我们说到的是最最严重的情况,那就是根本无法出具年度报告。而除了这6家公司以外,还有一些能看到有蟑螂在爬的上市公司,就是那些被年度审计的会计师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这些公司一共有235家。

而在这里面我们还需要区分情况,其中37家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也就说年审会计师直接跟你说了,对于公司的财务状况我无语了,对于这类型的公司是否还要去参与,各位投资者自己去想了。

另一类则是被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些公司一共有94家。对于保留意见,一般是针对上市公司存在一些重大且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负面事项,会计师对这些事项拿不准,所以直接对这些事项发表了保留意见。值得一提的是,在被出具保留意见的94家公司里面,除了一大堆ST公司以外,其实也有一些比较知名的“正常”公司,比如:宋城演艺、电科院、昊志机电、岩石股份等。

还有一类则是有103家是被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对于这一类意见的性质要比我们前面提到那两类是要轻得多,因为说到底会计师发表的意见类型是无保留意见,只是有一些重大事项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需要提醒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注意。

但无论如何,按我个人的理解,即使我们前面提到最轻微的“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会计师也是明确告诉大家,这家公司是有问题。随着监管的日渐完善和新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的落地,年审会计师相较于以往确实更勇于说“不”。但大家要知道,从本质上说年审会计师碗里的饭是上市公司给的,事情没有严重到一定程度其实会计师是不会轻易发表非标准意见。反正话我就只能说到这,具体这235家公司要不要参与,各位自己决定。具体的公司名单太长,大家自己看后附的图表吧。

2022年被会计师发表无法表示意见的上市公司


2022年被会计师发表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


2022年被会计师发表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A股上市整体的营收情况。

2022年,A股上市公司合计实现总营收71.81万亿元,同比增长7.23%。相比较,2021年A股上市公司实现总营收64.97万亿元,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9.81%。从营收增速的角度看,我们的上市公司在2022年所面临环境无疑比2021年要更为严峻,不过中国的上市公司作为一个整体,在面对2022年严峻局面的情况下,仅能算是守住了增长的基本盘。

在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中,去年有2985家实现营收同比增长,占比达57%。其中,1946家公司营收增长超10%,345家增长超50%,有118家公司营收增长超100%,这里相当部分都是医药卫生行业的上市公司,比如上海谊众、九安医疗等疫情受益股的上市公司。

从收入前五名的角度看,收入排名前二分别是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家公司均以超过3万亿元的营收规模傲视群雄。2022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带动石油石化产品价格上涨,包括中国海油在内的“三桶油”整体都保持较高的利润。中国海油也表现出较高的成长性,2022年营收4222.3亿元,同比增长7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1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02%。收入排名第三的是中国建筑,营收规模约为2万亿,再往后则是中国铁建和中国平安,营收规模在1万亿左右。

从盈利的情况看,2022年A股上市公司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5.21万亿元,同比增长1.36%,超过4137家上市公司实现了盈利,约占总体上市公司数量的80%。如果从盈利增长的角度看,2022年有2474家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占上市公司总数量的47%。当然了,如果单独看净利润数据,有时候数据可能会失真,由于部分企业归母净利润增速较高是由于上一年基数较小,导致增速较高。比如增速位列第一的农尚环境,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346.82万元,上一年则是亏损44.82万元,因此同比增长幅度达到5336.55%。我们结合营收和净利润数据看到,这两个指标双增长的公司有1945家,占比为37.30%。

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去年净利润超千亿的行业有14个,银行业继续稳坐第一,全行业实现归母净利润2.06万亿,石油石化和非银金融则次之,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3819.92亿元和3280.20亿元。此外,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上游资源品相关行业(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实现高增长,电力设备、煤炭、基础化工也均实现了超2000亿元的净利润。能源结构转型带动新能源领域多行业发展迅猛,光伏、风电等装机规模大幅增加,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动力电池行业规模迅速扩大。光伏、新能源汽车板块公司整体营收增速达57.7%、27.4%。去年房地产行业是唯一一个整体亏损的大行业,全年共亏掉774.19亿元。

在2022年净利润前十名的公司中,超过半壁江山都是银行,前4名的分别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第7位是招商银行,排在第10位是交通银行,他们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超1.4万亿。而剩余的四家公司分别是1493亿的中国石油,1417亿的中国海油,1254亿的中国移动和1095亿中远海控。

如果我们把角度换到每股盈利,那么这些企业的名单就完全不一样了,每股盈利前5名的公司分别是贵州茅台(49.93元/股)、九安医疗(35.14元/股)、安旭生物(33.54元/股)、硕世生物(31.38元/股)和明德生物(27.5元/股)。


在2022年度亏损的前十名的公司中,有4家企业来自航空运输业,分别为中国国航、中国东航、南方航空、海航控股,这四家航空巨头合计亏损了1289.34亿元。对于航空公司而言,2022年是极为艰难的一年,在解释业绩亏损原因时,各大航司公司均提到了疫情持续、市场低迷、油价高企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原因都是客观因素,但对于我们投资者而言,航空业这样的吞金巨兽还是少碰为妙。

在亏损前十名中的另一个大户来自于房地产行业,有4家企业来自房地产行业,分别是ST蓝光、金科股份、荣盛发展和*ST中天,这四家公司合计亏损金额也达到786.95亿元。在2022年房地产市场在政策、需求、预期三方面的挤压下,上市房企普遍出现营收下降,利润下滑甚至亏损的情况,我们前面也提到了这是唯一行业总体亏损的大行业。

剩余的两家亏损前十名的企业是ST易购和百济神州。关于苏宁的衰落,我个人感觉在当年疯狂投资苏宁小店,收购万达百货和家乐福中国的时候,就已经注定。而百济神州作为国内首个港股、美股、A股三地上市的创新药企,至今仍未摆脱亏损的“帽子”。2022年实现公司实现总营收95.66亿元,净亏损为136.4亿元,创下近6年以来最大亏损额。

好了,我们这次就这么多,我们下次见!



全文完





温馨提示:本文仅作为个人投资的记录,所谈及的投资标的不涉及任何形式的推荐,请独立思考,并自担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中国海   股份有限公司   成绩单   年报   净利润   中国   会计师   上市公司   股市   事项   数量   规模   意见   国内   数据   行业   市场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