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开出1000万天价年薪,只为挖走中国一名普通技校生!

出身贫寒,技校毕业,却成为了为中国航空发动机的领军人物,39岁破解行业难题,解锁西方卡脖子的技术,获得中国国家科技技术进步奖

他没有大学文凭,却凭着自己的坚持和兴趣,愣是掌握了美国博士团队都不曾拥有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引得美国企业千里迢迢来挖人。

这个人就是洪家光。

从不起眼的技校生到全行业的领军人,从碌碌无为到人尽皆知,洪家光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书写了一段别样独特的传奇人生。

爱动手天赋高,却放弃大学梦

洪家光生于1979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后来几年,又添了几个弟弟妹妹。

农村家庭,大多以耕地维持生计,家庭条件勉强过日子。洪家光的家庭也是如此,一贫如洗,一家人蜷缩在漏风漏雨的屋子里,一到阴天下雨,洪家光的父亲就得上屋顶补漏。

尽管生活艰苦,生活条件差,但洪家光的童年却依然过得欢乐无比。从懂事开始,洪家光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无数的好奇,尤其是对家用电器感兴趣,总想弄明白这电器工作的奥秘。

因此,与其他小伙伴东奔西跑、追逐打闹不同,洪家光成了一个文静的小男孩。每到节假日,洪家光等爸妈都出门,弟弟妹妹出去玩了,他就会拿起家里的螺丝刀,对家里的电器“大卸八块”,将他们拆成一堆零散的零件。

那时家里的电器虽然不多,但是手电筒、收音机、插座、电风扇,甚至电视机都没逃过被拆的命运,洪家光会一点点地将它们分解,对每一个零件的具体用途都要反复试验和检查,试图让自己搞清楚它们的运作原理,了解电器世界的奥秘。

而这还不算完,洪家光在拆解完成后,还能照着原样再组装回去,家电照样用,连爸妈都看不出曾经被拆开的痕迹,也就是从那时起,洪家光的动手天赋被逐渐放大和历练

后来,洪家光对于家电拆解的信心更大了,一旦家电有什么问题,不用找专业的维修人员,自己就能拿着零件去买,然后试着修复电器,虽然有时会把电器搞坏,但洪家光依旧很开心,毕竟自己又掌握了新的知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洪家光看着父母辛苦劳作地供养自己和几个弟弟妹妹,决心帮他们分担一些,在每天的学业结束后,洪家光都会到外面捡破烂,拿给村子上的收费站进行换钱。

遇到卖不出去的小零件、小工艺品,洪家光就会把它们留下来,自己拿着螺丝刀,这边改改,那边修修,东拼西凑,拼凑出自己梦想中的飞机、轮船和汽车,而这也让洪家光在这之中学到了不少知识。

除了动手能力外,洪家光的学习天赋也非常高,尽管自己的时间被捡垃圾、做家务所分散,但是洪家光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把钻研家电原理的劲头也放在了学习上,对于不清楚的地方总是要弄个明白。

在那一年的高考中,洪家光凭借着优异的发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就在父母和老师纷纷为他出谋划策,挑选理想大学的时候,洪家光却决定读市里的技校

原来,洪家光虽然内心向往大学这座知识的殿堂,渴望去学习和掌握更多关于这个世界的奥秘,但他看到父母辛苦劳作,弟弟妹妹又尚年幼,自己读大学不光给家里带来更大的负担,还帮不上家里的忙,内心反而更加愧疚。

于是,洪家光决定选择家门口的技校,在他看来,无论是大学还是技校,他都能学到东西,还能帮助家里,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我就读技校了,这学校离家近,学费也不贵,还能早点毕业,我还能回来帮忙,挺好的。”

父母和老师都知道洪家光的性子,一旦他认定了、决定了的事情,基本上就没有回旋余地了,也就都同意了。

而正是在技校就读的过程里,洪家光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点燃航空梦想,锚定人生方向

进入技校后,洪家光没有丢掉学习,凭着自己每道题都要问清的韧劲,始终保持着年级前三名的成绩,还借此拿到了奖学金,加上放学后还要去打零工,每个月洪家光能攒下不少钱,他会把这些拿给父母,补贴家用。

洪家光的父母知道,作为家里的大儿子,洪家光早早的就开始帮家里分担压力,为此还放弃了心目中的大学,但毕竟很快要步入社会了,没有一技之长傍身,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为此,母亲告诉洪家光,周六周日不用再回来帮家里做家务,多看看书,找找实习,为自己多打算打算,哪怕补个觉,出去玩一遭,也是好的。

为了充实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从此以后的周末时光,洪家光大部分时间都在市区的图书馆里度过。

这天,洪家光读到了一本关于飞机发动机运行的书籍,顿时来了兴趣,除了吃饭和上课,洪家光一门心思地扎到了这本书了,思索再三,洪家光决定,自己将来要从事发动机行业,为行业贡献一份力量。

但光读书并不能满足洪家光对发动机行业的好奇,于是,在和老师的沟通下,洪家光来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实习地——沈阳黎明航空公司发动机生产车间

进入车间的一刹那,洪家光就迷上了这里,航空发动机的组件、数控机床、精密测量仪器等都让洪家光感到耳目一新,也就是从这时起,洪家光下定决心要进入这里工作

发动机生产车间,对洪家光来说,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儿时对家电的好奇心又重新被激发了起来,洪家光就是要弄清楚,发动机究竟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为此,洪家光一到车间,就缠着车间的老师傅们给他讲解,小到一个螺丝,大到一个组件,他都要问清楚,它是什么材料、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原理。

见到如此好学的学生,老师傅们想到后继有人,自然高兴地不得了,把自己会的这些东西全都给洪家光讲了一遍,有时怕讲不明白,还亲自带他做试验,力求一个透彻。

在学习的过程中,洪家光发现自己有很多地方听不明白,专业用词根本不熟悉,自己说到底只是刚迈出进入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第一步,自己要补充的东西有很多。

于是,洪家光又泡在图书馆里,一口气读完了航空发动机入门的多本著作,然后将学到的东西,在车间里反复实践和揣摩。这期间,洪家光凭着自己的作品,拿了不少青年科技研究大奖,成了学校的名人。

毕业之际,导师询问洪家光的志愿,洪家光表示,自己要去沈阳黎明航空,在发动机生产车间,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于是,沈阳黎明航空公司发动机生产车间迎来了一位未来震动整个行业的天才。

潜心磨炼心性,方能行稳致远

毕业之后,洪家光如愿进入了沈阳黎明航空公司,但令他感到意外的是,作为一个天赋异禀、满腔热血的高材生,却被分配到了后勤车间,负责日常零散零件的打磨。

原以为自己能亲手组装飞机,安装发动机,施展自己的一番抱负,却没想到自己连飞机的影子都看不到。这些也就罢了,但是亲自带洪家光的老师傅,只让他做日常的杂活,从不主动教他一些东西,无论多勤奋努力都不管用。

这可把洪家光郁闷坏了,但这也激发了洪家光骨子里的拗劲儿——你越是看不上我,我越是要证明自己给你看。

这一天下班,洪家光拿着自己亲手打磨好的零件找到了自己的师傅,想让师傅看看,给一个评价,好让师傅教授一些手艺,却不料师傅没给多少评价。

闭不住情绪的洪家光开口问道:“师傅,我来了这么久了,为什么你什么都不愿意教给我,只能做一些新人都会的零散工作。”

“你好好想一想,我让你做零散工作,究竟是为了什么?”师傅反过来问道。

洪家光想了又想,说了几个答案,师傅都不太满意。

“我让你做这些,是为了磨炼你的心性,你静不下心来,一个数据有问题,整架飞机就会出问题,那是几百个人的性命啊,你明白了吗!”

听完师傅的话,洪家光顿时明白了师傅的良苦用心。

“况且,没有几个年轻人能耐着性子做事情,去做零件、发动机的创新,没几个人能坚持下去。”

听了师傅的解释,洪家光的抑郁一扫而空,但是他向师傅表示,自己很喜欢去挑战,愿意去钻研,自己也不苦,更不怕失败。

老师傅见洪家光这么坚持,韧性又足,是个难得的可塑之才,于是在后面的工作里,总是适当地教给洪家光一些技艺,并给他出一些考题进行历练。

两个人都不知道,在这样的历练下,洪家光一举掌握了连美国专业团队都不曾拥有的航空发动机技术。

临危受命冲锋,一举年少成名

在师傅的教导下,洪家光的技艺越来越老练,没几年的光景,就成为了整个制造车间的优秀员工,很多技艺甚至连老员工都比不了。

这天,公司接了一个美国航空公司的大生意,要生产一大批航空发动机,而且时间还非常紧张,但是其中有一项关键技术,只有洪家光的师傅才会。

洪家光明白,航空发动机对零件技术的要求是零误差,不会这项技术的人哪怕做出来的东西只差1毫米也是不行的,做出来的东西根本没办法用,所以其他老师傅帮不上什么忙。

没办法,洪家光的师傅只能亲自上,加上工期紧,师傅没日没夜地在车间里工作,有时候三五天不回家,都是在车间打地铺。

可没想到的是,因为连续工作,师傅突然晕倒在车间,幸而值班的工作人员发现,及时送往医院,才没出现大问题。

医生说,师傅需要住院一段时间进行康复和治疗。这可把公司急坏了,产品没人做,工期时间又紧,其他人也不会做,想来想去,公司把目光放在了洪家光的身上。

虽然是师傅的亲传弟子,也跟着师傅学了不少工艺,但是这项技术洪家光只是看过师傅操作过几次,自己根本没实践过,一点把握也没有

可这恰恰也激发了洪家光攻克这项技术的兴趣,洪家光向领导打了保票,立下了军令状,誓要解决这项技术难题。

于是,洪家光把床搬进了车间,开始了没日没夜地研究,常常一个人研究到深夜,实在困得不行了,就在地上铺上褥子打个盹,等早上醒来接着研究,眼眶都黑了不少。

据统计,在一年365天的工作时间里,洪家光上班的时间就有290多天,几乎寸步不离车间。为了钻研技术,经常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记在一个本子上,一年的光景下来,光是写下的笔记就够出一本书。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洪家光凭着自己的韧性掌握这一关键技术,帮助公司按时交付了订单,实现了产品100%合格。

此外,洪家光还对这项技术做了深入研究和测试,研发出了连美国团队都不曾掌握的复杂零件的加工方法。此消息一出,美方航空企业带着1000万的薪酬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与洪家光谈判。

这就有了开篇的一幕,但面对诱惑,洪家光没有动摇,个人利益之外,洪家光更看重国家利益,如果自己去了美方企业,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就会被卡脖子,永远受制于人,这不是洪家光想看到。

因此,洪家光拒绝了美方企业的请求,继续留在了沈阳黎明航空公司,不断为中国发动机技术的研发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是中国人,就应该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科学研究,再诱人的回报,我都不会考虑。”

其实,像洪家光这样默默无闻、不被金钱诱惑、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科研人员有很多,正是这些无私奉献的科研人员,才有了今日中国科技大国的地位。

那么,你知道地做出突出贡献但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有哪些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中国   老师傅   家电   技校   零散   美国   年薪   零件   车间   发动机   师傅   家里   东西   航空发动机   工作   大学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