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媒体看潮阳侨村新变 - 崇文重教底蕴浓 胜前古村今胜前


初夏时节,鸟语花香、万木繁茂,走进潮阳区铜盂镇胜前社区,村道干净整洁,楼房庭院错落有致;老寨围墙焕然一新,寨内的古建筑许氏祖祠、“会魁第”绿水前绕,一幅“小桥流水人家”般的美景跃然眼前。


▲楼房庭院错落有致,环境优美

▲胜前社区鸟瞰图

胜前社区建寨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全国防灾减灾示范社区、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市安全文明小区达标单位。近年来,该社区大力发掘侨乡资源,“侨力量”踊跃参与“最美侨村”建设,2021年,入选汕头市十大“最美侨村”。

【侨村寻踪】

“药乡”胜前

当年家家户户均会炮制中药材


胜前社区的侨史馆里,盛满了华侨的乡愁,这个经历了几百年风雨的古村落,既保存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又承载着海外华侨绵长的情思乡愁。在侨史馆记者看到,许汉谋(许学之)、许德彪、许楚明、许遵伦、许应森、许炳财、许信洲、许教廉等华侨,为家乡的教育事业、福利慈善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乡史乡情、兴学育才、侨胞风采……侨史馆展览面积虽不大,但由老照片和文字介绍等资料组成的展板墙,吸引前来参观的人们驻足观望。在这里,人们仿佛一下子走进了时光隧道,被潮籍海外侨胞奋斗拼搏精神所深深感动。“胜前社区是潮阳区重点侨乡之一,现有港澳台及海外侨胞5000多人。”胜前社区党委委员许翘岱告诉记者,旅居海外的侨胞们,与其他潮人先辈一样,秉持爱拼才会赢的精神,闯出了一番事业。致富后他们不忘回家乡兴学助善、修路造桥,以一己之力积极参与胜前的发展建设。


许翘岱介绍侨史馆


胜前是著名“药乡”,侨史馆中自然也少不了药材展示。从展出的资料可看到:胜前乡经营中药材有200多年历史,以前几乎家家户户均懂得炮制中药材。药材、中医文化早年随着胜前华侨下南洋而流传到海外各地。至今,胜前乡民仍有不少继承中医祖业,从事药材饮片加工,弘扬中医学术,知名的中医有许遵石、许家俊等。


“常常有学校、团体组织学生、党员干部到这里参观学习。”许翘岱说,侨史馆的设立,是为了记录侨胞们的善行义举及爱国爱乡情怀,也为胜前社区增添一个向海内外展示“侨文化”的窗口,充分讲好胜前故事,凝聚侨界力量。


在海外乡亲的大力支持下,胜前教育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慈善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今日的胜前社区,主干道宽敞整洁、车水马龙,会魁第古建筑群、普济庵、胜前公园、北港碧道、练江碧道等串珠成链,形成一条华侨文化寻根之路。


“会魁第”建筑风格独特


古风古韵

明清古建保存完好蕴含传统之美


胜前社区地处练江中下游,北港河出入口。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村里的老人说,胜前村一世始祖生于南宋壬申年(1272年),为潮州名贤许申、驸马许珏后裔,南宋末年徙居胜前创祖。相传明朝时村民许信任山东省长山县知县,致仕回家,取“今胜于昔”之义,改称“胜前”,并沿用至今。


漫步在胜前社区,处处都能感受到这座村庄的古朴之风。始祖祠、绥成堂、会魁第、进贤门等古建筑均建于明朝,普济庵始建于清朝,这些古建筑虽已历尽沧桑却依然保存完好。


始祖祠位于胜前社区古寨东门内,是一座颇具特色的明代古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祖祠前方是宽阔的阳埕,两侧立有历代出贵“旗杆夹”述说着“光辉史”。正门上方悬挂一块大匾额,上面“名贤甲第”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展示着宗族世家曾经的繁华和文化内涵。


始祖祠是一座颇具特色的明代古建筑


“因始祖为名贤后裔,朝廷允建龙头祠堂,屋脊两头龙首活现。”说起始祖祠的来历,许翘岱告诉记者,门口的一对石狮,就是因为有在朝廷做官,龙头厝才可以配上这对石狮。始祖祠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堂内雕梁画栋,结构严谨有序,是粤东地区现存少有的明代宫殿式古建筑之一,现为潮阳区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祖祠,眼前是个小天井,斑驳的石板地面和空气中潮湿的味道,加上明清的古韵,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正厅匾额书“永思堂”,龛几配有木雕金漆,金碧辉煌,供奉先祖。“旅居海外的侨亲每次回家乡都会来这里看一看。”许翘岱说,祖祠是侨亲的情感寄托,已成为纪念先人、教育后代、敦睦乡情乡谊的重要场所。


会魁第为前后二合院布局,总计109间住房,其中后院33间,前院76,为抬梁穿斗式梁架结构,建筑风格独特。许翘岱介绍说,会魁第是六世许伦公受皇恩赐建,以立体建筑为中心,周围以庭院环绕构成方形外廊,其建筑特点,体现与艺术的统一,是罕见的明代古建筑。


接力办学

海内外乡亲慷慨解囊反哺家乡


悠悠桑梓情,拳拳赤子心。胜前海外乡亲素来爱国爱乡,成为建设侨乡的一股重要力量。“胜前文化繁荣、人才辈出,离不开海外乡亲鼎助教育事业。”许翘岱表示,胜前人受传统文化影响深刻,数百年来形成了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即使漂泊海外也不忘桑梓情。


上世纪八十年代,素来被誉为“文乡”的胜前,学子们却饱受“上学难”之苦。长期以来,村里的学校校舍破旧不堪,且分布在全村的三个年久失修的祠堂办学,巨额的建校资金使干群一筹莫展。得知情况后,旅港乡亲许汉谋视家乡的学校建设为己任,为筹集建校资金奔走。在他的倡议下,乡亲们纷纷慷慨解囊,共捐献港币180余万元,动工建校。1989年,全村学子兴高采烈地搬进了焕然一新的胜前学校新校舍。


▲侨亲助力胜前学校建设


21世纪初,随着学生的增多,原有的校舍已满足不了办学的需要,在国内的乡贤许德隆、许忠孝、许楚明、许先礼、许木营、许辉明等人接过海外侨胞兴资办学的接力棒,多方筹资,建成了一幢新教学楼,满足乡村现代化教学的需要。这个海内外交替发力、兴资办学的故事,在胜前再一次传为佳话。


2015年,侨胞许楚明出资500余万元,建设胜前公园,为胜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并积极推动成立胜前扶贫济困基金会,致力于家乡各类慈善事业。


侨胞许楚明出资500余万元建设胜前公园


【“数”说侨村】

一桥两亭留芳名 一座水塔润乡邻


在一幅碧水蓝天的“画卷”中,一座大桥凌空而起,平静的水面,桥体的倒影显得那么雄伟,这就是胜前社区的“陈仙桥”。


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八十年代,为解决胜前埠头村被北港河隔开导致村民出行困难的问题,许蕴石、许振明带头各出资12万元,共筹得港币45万余元,兴建陈仙桥,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每天早晨,微风习习,“胜前”凉亭里坐满了村里的老人,有的在晒太阳,有的在闲话家常,还有的在下棋和打牌,享受着舒适生活。村里的老人都说,这要感谢侨胞捐资建亭,几十年为我们遮风挡雨,方便了群众。


原来,1994年,许汉谋在胜前老寨南门外兴建这座名为“胜前”的六角凉亭,成为该地一座地标性建筑。1996年,许德彪在古寨北门外兴建名为“思乡”的凉亭一座,为家乡建设添光加彩。而今,村民们在凉亭休憩聊天,感恩之情溢于言表;侨胞们回乡探亲,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胜前”凉亭成为村民休闲好去处


据了解,当地许多公益事业活跃着许汉谋的身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许汉谋得知家乡还没有自来水,饮用水极不卫生且非常困难,立即联系许德彪,各捐资30万元,支持家乡水改。之后,旅居加拿大的胜前嘉兴社人许教武也出资32万余元,并带动海外侨胞捐资,共筹集港币54万元,兴建胜前嘉兴水塔,让乡亲们都能喝上放心的饮用水。高耸的水塔,曾经为村民用水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今虽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依然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见证时代的变迁,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高耸的水塔见证时代的变迁


【侨村人家】

医药世家海内海外传扬中医文化


夕阳斜照在村道上,勤劳的村民正在用桶挑水浇菜,孩子们在公园里追逐,老人们则坐在凉亭里聊着天。87岁的许遵义沿着塘尾溪漫步,偶遇左邻右舍,便停下来闲聊几句。“我准备去胜前公园散散步,再去找老朋友。”许遵义计划着“晚间节目”。


许遵义是一名归侨,出生于医药世家,他的爷爷年轻时到越南开了家“德生堂”,许家以此为业,几代相传。后来,许遵义回到家乡胜前,开了“杏草堂”,把中医传统发扬光大,以自己的一技之长,让更多乡亲受益。许遵义的女儿许绿凡告诉记者,即使到现在,他们都是尽可能保留着炮制中药材的传统手艺,确保每一款药规范炮制,发挥最大的效力。


“生活越过越好,随时能吃上好吃的潮汕牛肉和生腌。”谈起现在的生活,许遵义很满足。近年来,随着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胜前社区渐渐形成了远近知名的美食村。百年老字号“益大”饼食店饼香四溢、“马鲛鱼丸”入口鲜甜、“鸭脯”味道独特、“牛肉丸”爽口弹牙、“油条豆浆”香甜酥脆、“木炭边炉”香气诱人……如今,“食在胜前”“食到胜前”已成为不少食客的口头禅。在许遵义看来,侨村这些年发生着令人欣喜的改变。“乡村变美了,人气越来越旺了,环境越来越好。”他高兴地说,返乡游子们的言语之间,透着对家乡新变的赞许。胜前的变化,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侨村民俗】

妈祖文化成凝聚乡情乡谊纽带

胜前重视妈祖文化,村民及海外侨胞尊崇、信仰妈祖。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胜前都会举行规模盛大的庆祝活动,弘扬妈祖文化。“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妈祖文化,对华侨华人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胜前理事会会长许忠孝说,每年妈祖圣诞,缅怀妈祖美德,同祈天下和平,都邀请侨胞们回乡观光,敦睦乡谊。胜前庆祝妈祖圣诞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有摆桌、标旗、英歌舞、龙舟赛等,现场人山人海,锣鼓喧天,传统文化习俗传承和创新,迸发出绚烂夺目的光彩,激发起华侨华人的思乡之情、爱乡之情。


采访中记者获悉,许忠孝充分发挥胜前理事会、胜前基金会乐善好施精神和扶贫济困作用,每年理事会、基金会都在扶贫济困助学和胜前公园的管理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


值得一提的是,胜前社区是“民间艺术”之乡,每年春节期间,灯谜竞猜吸引各地谜友奔涌而来;2017年胜前龙舟队代表潮阳区在潮汕三市龙舟邀请赛中荣获第三名;潮阳剪纸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许遵英为省级剪纸非遗传承人;“英歌舞”“粿品制作”“摆活景”等民间艺术大放异彩。


与此同时,胜前社区的侨亲们不忘支持家乡建设,回乡建设学校、捐建凉亭、修桥造路,乐善好施之风薪火相传。许翘岱说,胜前社区在胜前公园植入涉侨元素,打造成具有华侨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同时,进一步对古建筑等资源进行保护和修复,把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作为创建“美丽侨村”的重要抓手,让美丽乡村焕发新风、再现活力。



整理、编辑:潮阳发布
素材来源:汕头橄榄台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





点分享

点收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潮阳   妈祖   乡谊   遵义   崇文   侨胞   凉亭   始祖   乡亲   底蕴   华侨   上级   村民   古建筑   家乡   海外   媒体   文化   社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