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革命往事|汶紫头祠堂立军旗

——秀篆镇石下村汶紫头祠堂(工农红军饶和埔诏第三连指挥部旧址)


编写配图:许垚


诏安县秀篆镇石东村石下自然村的游氏祖祠“继新堂”,俗称汶紫头祠堂,始建于明末清初年间,历尽尘世沧桑,饱受战火洗礼,期间进行几度修葺,至今已三百余载。


1931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饶和埔诏第三连在此正式成立,祠堂遂成为这支武装的大本营和指挥中心。1983年,秀篆镇遭遇“7·25”特大洪水,汶紫头祠堂被冲毁,2015年于原址重建。


修葺一新的汶紫头祠堂 吴洲萍提供


早在1929年底,诏安秀篆的石炉乡、官陂的马东乡所属各村便组建了赤卫队组织,其中马坑、石下两村更是率先建立了赤卫常备队和游击队部,赤色区域即现雏形。


1931年2月起,饶和埔县委机关从大埔转移到诏安秀篆石下村,重组后改称中共饶和埔诏县委。


4月末,从大埔掩护原中共饶和埔县委人员突围的饶平红军第三连也在谢卓元、张崇的带领下从饶平白花洋开进石下村休整,浩大的声势极大鼓舞了山区民众的革命斗志。


然而,县委领导人并没有趁机展开军事攻势来巩固、扩展苏区,却盲从党内推行的“左”倾思想,以为“革命形势日益发展,阶级斗争愈加尖锐”,步闽西之后尘,于6月初对红军第三连进行重点“肃反”。他们把大产泮被围、革命受挫归咎于红军第三连,臆断是暗藏于内部的所谓“社民党”、“AB团”等反革命分子破坏所致。


此后的20多天里,“一切工作以肃反为中心”,“逼、供、信”手段愈演愈烈,运动出现了严重扩大化,这支逾百人的队伍竟有60多人被认定或涉嫌为“社民党”、“AB团”分子。县委委员刘振群、红军第三连连长张狮和多数红军骨干被错杀,一部分人则相机出逃,其中武装骨干詹仲凯出逃后叛变,沦为反动军警的帮凶,危害极大。还有一些战士担心受到无辜株连而离队出走,最终全连仅存30多人,人人自危,惶惶不安。“肃反运动”延伸至区级组织,在第四区协助工作的原饶平县委委员刘金丹、第一区委书记邱月波均在提前获知列入黑名单后悲观离队,使地方局部工作也受到严重影响。


就在苏区全力忙于肃反、制造严重“内耗”时候,却让诏安二都的土豪劣绅们得以喘息缓神,并乘隙联络官府,招兵买马,蠢蠢欲动,对赤区构成了相当的威胁。


6月底,闽粤赣苏区省委(闽粤赣边区特委改称)派陈明昌至饶和埔诏县委参加工作,同时传达省委关于扩大红军、纠正“肃反运动”中的“左”倾错误等指示。县委遂停止“肃反”,并着手组建红军队伍,革命形势逐渐好转。


1931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饶和埔诏第三连在秀篆石下村汶紫头祠堂成立。 源于《诏安革命史影册》


依照中共闽粤赣省委关于扩大红军的指示,同年7月,饶和埔诏县委在赤卫队中抽调一批英勇善战的队员,与原红军第三连剩下的30余人进行组建整编,于秀篆石下村汶紫头祠堂宣布“中国工农红军饶和埔诏第三连”(以下简称红三连)正式成立。


红三连臂章 源于《诏安革命史影册》


红三连全连90人枪,连长邱春光(后黄佛),副连长黄佛,党代表苏国书。下设3个排6个班,排长分别为陈达秀、刘标、谢林。到翌年6月,红三连增加到120人枪(其中女战士有张牛眼等5名)。


工农红军饶和埔诏第三连成立情景画 源于网络(侵删)


红三连成立后,以龙伞岽为依托,转战4县苏区,积极开展游击战争,不断打击各地反动地主武装,粉碎了“饶和埔诏剿匪司令部”发动的多次围攻计划,有力地支持了饶和埔诏苏区的革命斗争,成为红四十八团之后,捍卫闽粤边区红色政权和革命成果的又一重要武装力量。


汶紫头祠堂作为红三连的指挥中心旧址,现已成为诏安人民缅怀革命先烈,弘扬老区革命精神,继承红军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①1930年8月红四十八团上调闽西后,中共饶平县委根据革命需要,以张狮、袁汉、张染等人为骨干,召集饶埔地区的100多名赤卫队员,于同年10月在上饶岩下村正式组成红军第三连,张狮担任连长。1930年12月,中共饶和埔县委成立后,饶平红军第三连与平和县独立营同时划归饶和埔县委领导。


资料参考:《诏安人民革命史》《诏安人民革命史大事记》《饶和埔诏苏区史料汇编》《诏安苏区概述》以及秀篆游章特提供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诏安   祠堂   中国工农红军   饶平   大埔   赤卫队   革命史   苏区   边区   连长   县委   红军   省委   骨干   中共   往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