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高效检测 助力精准修复-记中路检测新装备和新材料研发团队

驾驶体验是每一名司机的首要关注点。驱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一条细小的裂缝,一个不起眼的坑洞,都有可能给司机带来不好的驾驶体验。

结构安全是行业主管部门的首要关注点。道路桥梁如果存在结构安全问题,将有可能酿成重大安全事故,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影响驾驶体验的因素、道路桥梁具体存在哪些结构安全问题,则是他们——中路高科交通检测检验认证有限公司(简称中路检测公司)新装备和新材料研发团队的首要关注点。自公司成立以来,这两个研发团队坚持创新驱动,跟踪前沿技术发展动态,用高端检测装备、新型功能材料,优化检测手段、提升检测效率、延伸服务内涵,为公路检测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执着“从0到1”的原始创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开展检测业务,离不开专业的检测装备。只有专业的检测设备,才能“看透”“看清”道路桥梁背后隐藏的结构安全问题和影响驾驶体验的因素。在这方面,欧美发达国家曾一度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新装备研发团队负责人侯君辉感受最深。

2008年,行业内所用的高端检测装备,多数都是从国外进口的。那时,中路检测公司还没成立,侯君辉在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简称部公路院)从事与检测装备相关的工作。2008年,部公路院与国外一家公司达成了采购意向,购买高速激光弯沉检测车。后来,这家公司了解到侯君辉正在承担一项科研任务,研发高速激光弯沉检测车,因害怕被模仿,所以迟迟不供货。

“原理讲得通,工艺材料能够满足要求。凭着自己的本事,应该能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侯君辉说,自己所承担的项目于2010年立项,2014年结项,国外这家公司一直拖延到2015年才完成供货。

这件事给侯君辉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新装备研发团队成立后,他和团队成员始终把创新放在第一位。“咱们国家交通运输事业发展非常快,行业规范日渐完善,各类需要检测的指标越来越多。靠别人不如靠自己,我们研发出来的装备一定更适合行业。”侯君辉说。

在实际工作中,各种装备检测出来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这是新材料研发团队的主要工作。

“和我们去医院拍CT或照X光一样,拍完以后,发现有问题了,需要用药治病。公路检测领域也是如此,检测出问题了,往往需要从材料角度出发,考虑解决方案。”新材料研发团队负责人张守祺说。

为什么需要从材料角度出发找寻答案?拥有多年材料领域工作经历的张守祺向记者解释说:“材料是基础,一个行业的进步首先是材料的进步。”他说,研发航天器、研发汽车,如果没有轻型化、高强度的材料,怎么可能研发出来。也正因如此,材料领域的创新往往是“从0到1”的原始创新。

科研成果广泛用于行业

在位于北京通州的公路交通试验场桥涵实验楼下,工作人员正围着一辆全指标道路综合检测车忙碌着,有的讨论数据,有的连接各种电线。

这辆检测车形似大型集装箱货车,走进内部别有洞天:右侧放置了一排处理传感器数据的设备,左侧放置了部分传感器,仿佛是一个计算机机房,嗡嗡声不断。

侯君辉告诉记者,这辆全指标道路质量检测车是新装备研发团队的代表性成果,也是国内第一辆集成了全指标快速检测功能的道路质量检测车,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

“因为检测功能分散在不同的车辆上,以前检测中,需要不同类型的检测车重复跑。为了节省成本,我们本着‘一次检测,全参数获取’的原则,研发了这辆车。”侯君辉说,这辆车可以同时获取路面病害破损、平整度、车辙、构造深度等10项数据,为保障道路桥梁结构安全、提升驾驶体验,汇聚了丰富的数据。

侯君辉(中)和大家讨论新装备研发。

与全指标道路质量检测车这个庞然大物相比,农村公路检测车可谓“小家碧玉”。这辆检测车是新装备研发团队适应行业发展趋势,最新研发的设备。在这辆检测车的旁边,记者还看到了多款道路检测车。这些检测车在中路检测公司已应用多年,检测数十万公里道路。

每辆检测车从立项到研发,往往经历数年。谈及对哪一辆检测车印象最为深刻,侯君辉很坦然地说:“真没有,每一辆都是大家付出了心血的,不会说因为这个设备便宜,它就不重要。”

与各类检测车陈列房间相邻的便是新材料研发团队的办公和试验区域,张守祺带领记者参观一间间实验室。

参观过程中,他还时刻不忘提醒年轻同事:“注意监控室内温度和湿度,试验需要恒温恒湿条件,温度差一点,数据就差很多。”

看到检测车还好理解它的作用,但新材料研发团队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触及了记者的知识盲区。张守祺告诉记者,不同的路段、不同的桥梁,在不同的荷载作用下,出现的病害肯定不同。同一病害在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所用到的修复方法也不同。在常规方法不可用的情况下,他们就要有的放矢定制材料,给出全流程解决方案。

张守祺带领团队已经为多个工程提供解决方案,他介绍了一个典型案例:顺河高架桥空心板梁加固。2019年,已经服役20多年的山东济南第一条高架桥——顺河高架桥需要大修。作为山东省第一个城市高架桥,顺河高架桥的地位可类比北京二环路。建设时期,顺河高架桥采用当时最为流行的空心板梁,既减轻自重,又节省材料。20多年过去了,空心板两端抗剪能力明显不足,梁端出现了剪切裂缝。

在不封路的情况下,通过灌孔填心增加受力截面,以提高空心板梁端抗剪能力,不仅要求特种灌孔材料具备极高的体积稳定性、抗扰动性、灌注性能、抗疲劳性等特点,而且需要配套专门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检验方法。当时国内外未有工程案例可供参考,施工单位心急如焚。

在部公路院和中路检测公司的支持下,张守祺带领新材料研发团队顶住压力,通过2个月的科研攻关,成功研制出新型灌孔材料及配套施工工艺、质量检验方法,解决了工程技术难题。空心板灌孔填心增加抗剪能力的新型加固方法,已经成为行业的经典案例。顺河高架桥大修二期工程,沿用了这种技术方案。该方案也在江苏等其他省份推广使用。

鼓励尝试 允许试错

“我之前在高校做科研,两相对比,在这里工作的直观感受是效率很高、科研氛围很浓。举例来说,我现在想做个产品,买材料、买设备流程非常快,我可能一个月就做出来了。”新材料研发团队成员李永鑫已经在这个团队工作5年了,他道出了自己的切身体会。

新装备研发团队成员王永楼虽然入职没多久,但团队内浓厚的科研氛围是他到目前为止最为真切的感受。

“我们部门人少,有问题大家会一起想办法解决。而且我们经常开展讨论,有时候会针对一篇学术论文,有时候会针对项目问题。我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候和领导意见不一致,如果我的想法更好,领导也会欣然支持。”王永楼说。

新材料研发团队热烈讨论前沿问题。

无论是新装备研发团队还是新材料研发团队,他们的科研工作多数围绕原始创新展开,这也注定了他们的科研之路并不顺畅。在科研工作中,他们常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一个数据有误很有可能酿成大错。

面对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大家很坦然。“大的方向是整个团队一起讨论出来的,过程中也会随时保持沟通,即使结果不那么好,整个过程也是有所收获的。”李永鑫说,失败证明某种可能性并不存在或某种研究途径是错误的,失败可以提示后来者此路不通。

或许,在科研的道路上,没有一个人总是一帆风顺、一往无前,跌跌撞撞、磕磕碰碰才是常态。新装备和新材料研发团队将一如既往,用扎实的科研成果,服务美好出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新材料   新装备   团队   高架桥   关注点   病害   高效   助力   精准   桥梁   科研   道路   公路   装备   材料   数据   行业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