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给老知青47年,在21㎡房子住了45年,回陕北被羡慕却高兴不起来

作者:九谷观世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转眼间,我已经65岁了,丈夫比我大五岁,他是北京人,当年来到我们村子插队,从第一次见面,就爱上这个高高壮壮的男人,而他对我的态度,却始终居高临下,即使结婚48年,依旧把我当成保姆一样对待。

可能会有人说,既然嫁给北京人,那一定会很幸福,其实并非这样,我和丈夫是在1978年回到北京生活的,当时婆婆并不喜欢我,所以在分房子的时候,只给了我们一个21㎡的小房子,在这里我们住了45年,儿子也是在这里长大,后来无法忍受这种狭小的空间,从读完高中后就搬了出去,可以这样讲,我儿子没享过福,虽然是北京人,但却租了半辈子房子。

可在我的老家陕北延安的农村,我是被羡慕的,被羡慕了一辈子,因为我嫁到了首都,肯定日子过的不差。

而我和丈夫的故事,要从1968年说起。

我们村子叫罗屋村,是一个只有三百多人的小村庄,1968年的时候,我只有12岁,早在半个月前就听说村里要来一批从北京来的知识青年,对于大城市的人,我们是向往的,期待看到他们长的是什么样子,穿的什么样子,等了半个多月,终于在一天晚上的时候他们来了,是我父亲拉着牛车接来的,当年父亲是生产队的队长,大小也是个官儿,所以接知青的任务就被爸爸接下来了。

当时是收麦子的季节,晚上的陕北很凉快,除了蚊子不合时宜的来打扰,大家还是很乐意在院子里乘凉,随着村里的二流子罗翔子大声呐喊着说“知青进村了”,全村人出动去迎接,有些人更是早早的就站在村口。

我当时还小,被大哥和二姐拉着去村口迎接知青,看到爸爸和知青有说有笑,村里人羡慕的说:“你看人家老罗,都能和城里人说上话哩。”

爸爸也算是知识分子,识字,当过兵,而且去过大城市,是见过世面的。

知青看到这么多村里人,开心的挥舞着手,我们小孩子就围着知青转圈圈,有一个姐姐叫张绍华,从一个布袋子里拿出来糖果,给孩子们分发,我爸爸开心的向众人介绍,说:“这是我闺女,排行老五,机灵的很。”张绍华摸了摸我的头,说“一会姐姐来找你玩。”

因为知青来的时候是晚上,爸爸早已安排了人做饭,陕北的夏天,能够吃到蔬菜,简单的炒了两个菜,还做了一大锅猪肉烩粉条,这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不亚于逢年过节,看着都能流口水,可只能羡慕知青一大口一大口的吃,我们只能远远地的观望着。等到知青吃罢饭,然后就给安排了住宿的地方,当时男知青住在村西头的罗二叔家,女知青则是住在我家。

第二天一大早,爸爸就把我们喊起来,让去村小学开会,这次会议除了欢迎知青的到来,还有就是把他们分到不同的生产小队,杜军和刘少辉以及朱晓光被分到我们生产小队,其余的则是分到了罗玉志的第二生产小队。

今天是知青第一天来,所以大家去田里的热情都消退了不少,一直等到九点多的时候,大家才去地里收麦子,知青因为没有干过这些活,只能在边上看着,但他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作为生产队长,要给知青教怎么干农活,爸爸在一旁教着,知青一边学着,一遍去实践。而我当时年纪小,穿的衣服布满了补丁,蹲在爸爸身边看这些城里人怎么干活。

当然,因为是第一次干农活,他们显得很笨拙,引得生产队的男女老少时不时的哈哈大笑。

不过这些城里人看着白白净净,但学习干农活很快,不到半天时间,就学会如何收割小麦。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几年时间过去了,我也长成了大姑娘,1970年的时候,村里的小学也重新开办,我成为第一个学习知识的人,当时的老师是杜军,他教的很认真,也很有耐心,我们学的也很有耐心,因为没有纸和笔,大家只能用木柴烧一下,成了碳化的木棍,在地上写字。

和杜军在一起相处的时间长了,慢慢地就爱上了这个北京男人,当然,杜军看我的眼神也不一样,我当时在村子里被称之为“罗家的西施”,就是长得漂亮,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我和杜军也不再遮遮掩掩,大家都知道我们两个互生情愫,但年纪小,妈妈总觉得我配不上杜军,在农村讲究门当户对。

1976年,20岁的我在罗二叔这个媒人的撮合下,嫁给了25岁的杜军,也是在当年生下儿子杜北京。

此时有了知青返城的消息,只不过当时到我们村子的是,已经是两年后了,那个时候最担心的就是杜军抛下我们母子独自回到北京,好在已经是我丈夫的杜军,在1978年回北京的时候,还是带着我们母子。

到了北京,感觉这是我做梦都想不到的大城市,原本以为带着一个儿子会被公公婆婆喜欢,但还是在家里住了一个周,就被婆婆打发出来了,住在一个只有21㎡的小房子,这一住就是整整45年,我们远在四环边上,这里是现在北京为数不多的老住宅区。

在这个狭小的房子,儿子无法接受,也不好好学习,从读完高中后就出去工作,即使回来,也只是吃个饭就走,从不在家里过夜。

这么多年来,我也埋怨过丈夫,觉得他这个人太过于老实,看着和他一起回来的刘少辉等人,都有好几套房子,然而我丈夫一辈子兢兢业业的在单位上班,只混到退休金,平时也不会做生意。

可即便如此,每次回到陕北老家,依旧被一些人羡慕,说我嫁到北京,这里是首都,可以天天去天安门。事实上并非这样,我对北京几十年了都不怎么熟悉,早年还在外面打过工,后来身体不好,就在家里休息,靠着老公那点工资生活。

北京人,不见得所有人都富裕,从住的条件到生活水平,普通人还是很多的。

有时候我还羡慕家乡人,住在宽敞的窑洞,有一个很大的院子,可以种蔬菜,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最起码不用这么憋屈。

一辈子感到最窝囊的就是做饭,大家用的是一个水龙头,一个厨房,有十几家人在一起,房间就那么大,还被隔成两层,上面储物,下面住人,唯一感到满意的,就是我们这里住的很安静,距离马路有六百多米的距离。

有人羡慕,也就会羡慕人,虽然成了“北京人”,但在很多时候,活的不如家乡人自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陕北   羡慕   房子   农活   知青   城里人   小队   北京人   村子   村里   北京   丈夫   儿子   爸爸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