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废除科举八股文,是时代的觉醒,还是愚昧的无知?黑暗的真相

科举制,八股文到底是封建王朝的糟粕?还是古代寒门的唯一出路?晚清时期慈禧废除科举制,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是好还是坏?今天就大家揭开晚清废除科举制之后的学子的心理路程!

科举制度是古代封建王朝,为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从隋朝设立唐朝兴盛,他在中华大地上持续了足足一千多年。可以说,那个世家贵族掌控所有的时期,科举是平民唯一一个能更改社会等级机会。

晚清科举制

但是随着时期慈禧秦飘飘的一句话,让数以千计的读书人,彻底失去了他们一生奋斗的目标,据史料记载,当科举废除这个消息传遍清王朝的时候,天下数以万计的徐子前往翰林院跪地请命。他们个个面露惊恐之色,一遍遍的求着高高在上的清王朝,不要将他们抛弃。

有那些五六十岁的老书生,更是满眼绝望,烈日之下,全是对未来的恐慌,他们的一生都在为追求那个出人头地的机会。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满嘴的之乎者也。而鲁迅当年笔下的孔乙己,正是这群人的典型代表。

从现代人的角度看,科举制度的八股文完全就是皇帝对人才的屠害。但是不能否认科举确实让不少寒门才子,有一展才华的机会。历经六朝1300多年,他促进了社会的良性运住,让人才得以流通。事实上,除了我国当时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曾试图效仿我国这一制度,你知道他们都是谁吗?

慈禧

古代的科举制度到底有没有用?明清时期,人人都学八股文,四位的固化人才的摧残,晚清时期的慈禧将他废除,又标志着什么?

事实上,虽然现在人人皆骂科举制,但是制度无罪有问题的是,将八股文定性成选举人才的唯一标准。要知道科举这种制度,在宋元之后,他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其中就有中国的邻居们,包括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度,而在16世纪至17世纪之间,随着海运的兴起,科举制被当时的欧洲传教士带去欧洲大陆。

18世纪,更是引起当时英国和法国的启蒙运动。甚至在当时,科举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献给世界第五大文明。但是就是这样一种利民的制度,在明清时期将他改革成八股文之后,直接造成了人才的思想固化。当世界都在兴起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的文人还在摇头晃脑说着之乎者也,这几乎成为了皇室的奴才。

工业革命

所以当西方列强拿着船舰、大炮大炮前朝自以为是的大国梦之后。让当时的一些先进分子,逐渐认识到八股文对于中国发展的局限性。这种思想后来一度蔓延至整个朝堂,朝鲜上下纷纷大喊废除科举制,创立新学堂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但是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好似早已和华夏大地捆绑,想要将其废除何其简单。

果不其然,科举消息一经传出,引起整个天下的震动,但是科举作为封建王朝应运而生的产物,而随着封建王朝的衰落,科举也注定会开始衰败乃至消亡。而那些最后的科举读书人又是怎么被时代处理的呢?

慈禧废除科举制度的同时,也敲响了封建王朝覆灭的丧钟,天下学子皆八股,这群末代的读书人最后走向了何方?

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英雄。晚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废除,虽然断送了天下科举人的一条路,但是也为他们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据晚清时期的资料记载,当废除科举制度的圣旨昭告天下的时候。

晚清的读书人

引起了天下人的震动,有人哭天旱地哀嚎遍野,有人拍手叫好未来可期。但是时代的进程从来不会因为某些人的挽留而停止,在当时的那个时期,学八股为国为家无用。寒窗苦读一辈子,既打不过西方的人,也打不过西方的炮。

那么这些被时代抛弃的人,都去了什么地方呢?

晚清出国的学子

事实上,不论什么时候权贵都是不受影响的。在科举废除中死去的只有那些无才无德只会傻读书的文人,对于那些上层社会的士族,他们乘着时代的风浪,前往英法等海外强国,进入新时代的学堂。他们最后的结果,要不是将他国认作故乡,要不回国报效祖国。

也有哪些头脑灵活的弃文从商,至于哪些没有资源,没有机会的好点的能去,给人家当个账房先生,至于哪些没有一技之长只能是,端着所谓的读书人的架子,宛若乞丐一样的活着,依旧满足的之乎者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科举   慈禧   之乎者也   晚清   封建王朝   读书人   愚昧   中国   无知   真相   时期   黑暗   制度   时代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