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秦始皇是暴君还是明君?

提到秦始皇嬴政,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他实现了中国的第一次大一统,将华夏版图扩大到当时有史以来最大的范围,当然更多的印象则是他是一个暴君。但事实果真是如此吗?嬴政究竟是暴君还是仁君?恐怕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对他的看法也不同。接下来让我们一同从历史中一探究竟。

嬴政的夺权之路——隐忍与谋划

嬴政十三岁继位,但到了二十二岁才加冠正式亲政,比正常加冠礼举行的时间推迟了两年,这当然与身高没达到成年人标准无关,而是因为某些政治原因被特意推迟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在嬴政加冠之前,不仅朝内政局动荡,还君王的权力无法正常实施,还伴随着诸多天灾,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很少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君主制下内部的政局斗争往往是对一个国家影响最大的,当然斗争的过程也是非常复杂且十分凶险的,可想而知嬴政的夺权之路走得有多么不容易,只有将各个利益集团全部都击垮,这个国家的权力才能由他一个人独占。

具体的夺权之路上以夏太后和嬴成蛟为首韩系外戚势力;以太后赵姬和嫪毐为首的赵国外戚势力,再加上支持他们的魏国势力;以华阳太后和昌平君、昌文君为首的楚国外戚势力;以及与他们都有一定关系的吕不韦及其党羽;还有保守派的秦国宗室;再加上影响稍小的嬴政自己的后宫。这些势力都是嬴政独掌大权的挑战。

在解除长安君赢成蛟之乱、平定嫪毐之乱、罢黜吕不韦,并清除各股势力的党羽后,可以说明面上能够解决的势力已经拔除,在继位第十年嬴政终于完成了权力的真正交接。这里暂且不提与秦国王室联姻多代的楚国外戚势力,他们在秦国内部树大根深,是最不容易解决的,但他们也不会轻易的触犯嬴政的权力,这就是楚系外戚势力的高明之处。

培养忠于自己的王佐之才——虚心纳谏、懂得识人

作为一个君主想要成就一番霸业,自然需要独特的品质,其中识人和谦虚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就是需要优秀的王佐之才和融洽的君臣关系。这两方面嬴政都做到了,其实夺权之路他就在培养自己的势力。

从丞相来看,吕不韦、昌平君、隗林、王绾、李斯、冯去疾这几位都是大秦的股肱之臣,自嬴政继位后他们先后主导着朝堂大事,除去吕不韦,剩下几位都与嬴政的扶持有关,当然吕不韦也是嬴政用来抗衡嫪毐的势力。其中对嬴政帝王之术影响最大的就是荀子的学生李斯,他的故事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被误解的一代名臣李斯,他的老师是谁,又有哪些影响至今的贡献

除了李斯,对嬴政实现统一大业影响最大的王佐之才就是来自魏国的尉缭。提到尉缭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但他的《尉缭子》肯定有很多人听过,他的军事思想足够与孙武、孙膑和吴起媲美。《尉缭子》是军事史上的著名典籍,思想别具一格,它代表的是兵形势家,“主张兵无定势,需根据军事态势,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尉缭认为“兵胜于朝廷”,也就是政治决断必须成功,这是军事胜利的必要条件,所以需要先安内,要整顿朝廷政局,并进行制度和军事改革,调整好君臣和君民的关系,这样才能实现最终的“战胜外敌,威震天下”。国家制度如果有问题,即使国家胜利了也会逐步衰弱。尉缭还提出统兵的时候一定要将制度凌驾于威刑重刑之上。当然《尉缭子》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上面介绍的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可以说其中包含了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几乎所有军事思想内容。也难怪愿意多次求贤于他,并将国尉这一重要职位交给他一个外人。

针对嫪毐和太后赵姬事件,敢于进谏的齐国人茅焦也受到了重用。茅焦不仅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劝谏成功,还使嬴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与母亲关系和解,最终被立为仲父,爵为上卿。

顿弱与茅焦一样也是一名谏臣,他的侧重点为外交谋略,偏向于纵横家,他与嬴政之间也有一个非常出名的求贤故事。嬴政许下了他提出的苛刻的先决条件,而顿弱果然不出所望,献出了秦国连横与破坏合纵关系的外交奇谋,还化解了嬴政的愤怒,让他甘心划拨万金实施游说六国权臣、破坏合纵各国和每个国家君臣的关系。

与顿弱一样,姚贾也来自魏国,并实施了破坏合纵关系的计划。姚贾与李斯、尉缭、顿弱所做的事本质上是一样的,他们共同构成了嬴政身边的智脑囊团,并亲自实施了具体的计划。不过与其他几人不一样,姚贾的出身要更卑微一些,所以他实施的手段也更接地气,这整合嬴政所想,因为他不仅了解上层君臣,也了解普通臣民。对于姚贾的所作所为,韩非并不认可,虽然最终姚贾凭借纳谏说服了嬴政,但也与韩非之间结下了恩怨。

韩非是先秦先秦诸子百家最后一位思想家,他的思想集法家之大成,虽然韩非不是嬴政统一路上的股肱之臣,但却是对统一后的秦帝国影响最大的一个,可以说他的贡献完全不输李斯和尉缭。一部《韩非子》深刻的影响了秦朝的统治思想,为统治臣民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方略和手段,不过受到嬴政的政治开明政策影响,秦朝的实际统治思想要包罗更多的诸子百家学派;另外,韩非进谏的谋略,也为嬴政统一六国确定了最终的战争战略安排。

培养忠于自己的善战只将——运筹帷幄、充分信任

提到大秦帝国人们第一印象就是它是一个军国主义国家,大秦铁骑令人闻风丧胆,六国臣民甚至称他们为虎狼之师,会产生这种印象其实也非常正常,毕竟秦国的崛起就发生在战国时期。不过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已经了解了,秦统一六国并不完全依赖于军事征服,而是从多方面摧毁了六国的统治。

但这毕竟是统一战争,有了好的谋划和运筹帷幄的谋士,也少不了指挥打仗的战将,嬴政自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手下的名将光有历史记载的就非常多。比如王翦、王贲、王离祖孙三代,蒙骜、蒙武、蒙恬和蒙毅祖孙三代,以及桓齮、李信、杨端和、内史腾、羌瘣、辛胜、章邯等将领,他们都是嬴政扶持的将领,当然还有一些秦庄襄王和秦孝文王时期提拔的将领。不过最受重要的当属王家和蒙家,他们为秦实现天下一统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些将领都对嬴政和大秦帝国誓死效忠,嬴政也放手让他们执行具体的征伐计划,还受到了应有的恩宠。后世很多王朝实现霸业后,都会出现“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现象,有功将领遭到猜忌,甚至落得悲惨下场,但在秦统一后我们并没有看到他诛杀有功之臣,所以又何谈“粗暴”呢!另外,如果说嬴政真的专横多疑,刚烈跋扈,不信任臣子,又怎会有那么多将领愿意对他那么忠心而不反叛呢!

从嬴政在位时文臣武将的数量、质量和功业,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关系的稳定程度,以及处理功臣功臣的方式方法,等等这些方面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嬴政是一个绝对有远见、有胸襟且非常自信的人,他能够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也能积极的听取多方面的建议,又怎么能不是一个明君呢!

就像刘向在《战国策》中所说的一样,嬴政的统一不仅承接了六世先祖的功劳,也继承了“听众人之策”的优良传统。所以评价一个人还是不能用统一的尺度实现所谓的“一视同仁”,而应站在那一历史时期去评价他的所做所谓,不能认为他之前杀了几个“谏臣”和自己的兄弟,就说他是一个“暴君”,而应分析每件事的背后原因。从嬴政继位以来的诸多做法和实施的政策来看,他远超任何明君,他所做的事也完全符合所处的社会背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魏国   秦国   楚国   外戚   臣民   暴君   将领   千古   势力   思想   关系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