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长皇帝十几岁的妃子,一生无子女,皇帝却想与她合葬-刘敬妃

#头条创作挑战赛#大明天顺八年(1464年)元宵节次日,明英宗朱祁镇病危。临终前,朱祁镇特意把皇太子朱见深和亲信太监牛玉等人召到病榻前,立下遗诏:“钱皇后将来去世,与朕合葬,同时刘敬妃亦须迁来合葬。”说完,朱祁镇强撑着最后一口气,抓住太子的手,断断续续地叮嘱:“切记!切记!”太子朱见深悲痛地点了点头,朱祁镇这才放下了心,呼吸逐渐衰弱,最终驾崩于龙床之上。

朱祁镇临终叮嘱要和自己同葬的两个女人,钱皇后是他的结发妻子,同葬是理所应当的。那另一位刘敬妃,又是何许人呢?一个能让皇帝临终前都记挂着死后要葬在一处的女子,必定是他心爱之人。更为奇怪的是,朱祁镇这道遗诏中,却只字未提太子朱见深的生母周贵妃。钱皇后、周贵妃、刘敬妃,这三个女人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事?刘敬妃最终有没有顺利与朱祁镇同葬呢?

今天,@大圣夫人镕铟姐姐1就来给大家说说明英宗朱祁镇的这三个后妃的故事。

朱祁镇,(1427-1464年),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母亲是孝恭章皇后孙氏,明朝的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是的,朱祁镇曾经两度成为皇帝,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曾被敌军俘虏过又释放的皇帝。

朱祁镇8岁继位,16岁亲政。他亲政后的前几年,也曾励精图治,想要努力提高国力,发展经济。但是朱祁镇不相信那些朝中大臣,只信任身边的宦官。他宠信王振,导致宦官专权。正统十四年(1449年),北方蒙古瓦剌侵入明朝腹地,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决定御驾亲征,命郕王朱祁钰留镇京师。结果八月十五日爆发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消息传到京师,一时之间,朝野震惊,京城人人自危。

危急时刻,时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谦、大理寺卿王文上书,立陈“国不可一日无君”,应由郕王朱祁钰继位行使皇帝职责。经过各方政治因素的权衡再三后,当年的九月初六,朱祁镇的异母弟朱祁钰正式继位,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朱祁镇年仅两岁的儿子朱见深被立为太子。

朱祁镇被俘,最担心最难过的当属他的妻子钱氏。钱氏,(1425?-1468年),海州(今江苏省灌云县)人。钱氏的出身一般,并非是名门之后,但因为长相秀丽,性情端淑而得以入宫参选。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16岁的朱祁镇大婚,册立大他两岁的钱氏为皇后。朱祁镇待钱皇后很好,念她出身普通,便想给她的娘家外戚封侯。钱氏很贤良,认为这样做不妥,于是谏止。朱祁镇由此更加欣赏她。

1449年朱祁镇被瓦剌所掳,消息传到宫中,嫔妃们个个哭天喊地。钱皇后不仅要维持宫中秩序,还日夜为皇帝祈福,盼望着丈夫能早日归来。钱皇后一连多日没有安睡,饮食不进,精神恍惚,从神坛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骨,从此成为了跛足女人。

钱皇后影视剧形象(李呈媛饰演)

可是朱祁镇毫无音讯,眼看着自己又成了残废,而此时朱祁镇的异母弟朱祁钰又被立为新任皇帝,一连串的打击,使得钱氏日夜悲伤哭泣。结果没多久,她又盲了一只眼睛钱氏从一个原本年轻美丽的样子,变成了瘸腿盲目的憔悴丑女。

朱祁钰继位的次年,瓦剌释放了朱祁镇。可是,朱祁镇回来后,帝位已经是他弟弟的了。景泰帝朱祁钰得到了于谦等人的拥戴,坚决不退位,同时将朱祁镇软禁在南宫。此后的七年里,名义上被尊为太上皇的朱祁镇只能和后妃们被锁在南宫。

这七年里,景泰帝朱祁钰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导致朱祁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朱祁镇,景泰帝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钱氏没有埋怨丈夫无能,朱祁镇也没有嫌弃妻子成了残疾丑妇,一家人在逆境中互相体贴,互相安慰,可谓是患难见真情。朱祁镇失势,原本一直争宠不断的妻妾们,关系反而融洽了很多。

太子朱见深的生母周氏,原本对钱皇后一直多有不服,可是在南宫的那段岁月中,两个女人的关系缓和了不少。有史料记载,周氏曾经多次协助钱皇后料理南宫的事宜,并得到了钱氏的称赞。

周氏,(1430-1504年),宁国公周能的女儿,庆云侯周寿的姐姐。朱祁镇亲政后,太后孙氏为他选立皇后。周氏与钱氏同为皇后候选人的身份,但钱氏更加贤良淑德,因此被册封为皇后。周氏屈居为妃,十分不服气,所以一直都和钱氏争宠。

周氏因为貌美,得到了朱祁镇的宠爱,先后生下了皇次女重庆公主皇长子朱见深。可是朱祁镇不久后就被瓦剌俘虏,很快他的弟弟朱祁钰就成为了新的皇帝。孙太后为了制约朱祁钰,将当时仅有两岁的朱见深立为太子。然而朱祁钰在势力稳固后,废掉了侄子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直到朱祁镇被释放后,周氏和钱氏就跟着他来到南宫开始了软禁的生活。

困苦的环境中,大家的想法都是一致的,首先是要活着。为了活着,原本水火不容的钱氏与周氏握手言和,一起同心协力照顾好朱祁镇。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钱氏和周氏都坚信朱祁镇总有一天会东山再起。

南宫的生活条件不好,就连分派来的宫女太监,都是景泰帝刻意安排的老弱病残。一次,景泰帝给南宫送来了几个年过三十岁的宫女,美其名曰年长之人善于照顾。朱祁镇无奈接受,并且还要违心地谢谢景泰帝的“关心”。不过,也就是在这几个大龄宫女中,出现了后来让朱祁镇临终前都放心不下,想要与之一起合葬的宠妃——刘氏。

刘氏,具体的出生年月无法考证,根据国榷》及《万历野获编》中的记载,她当时来到南宫的时候,已经接近35岁了。而当时的朱祁镇刚23岁左右,比刘氏小了十余岁。当时朱祁镇的原配钱氏身有残疾,妃子周氏整日忙着料理南宫事宜,对于朱祁镇的照料不免有些疏忽。而刘氏到来后,承担起了所有照顾朱祁镇的责任。

根据有限的记载分析,刘氏的性格十分温柔,善解人意。没过多长时间,朱祁镇就对刘氏产生了强烈的依赖之情。刘氏总是安慰情绪低落的朱祁镇,鼓励他不要放弃希望。当朱祁镇因为一些琐事和钱氏、周氏闹矛盾的时候,刘氏也总是想方设法劝解朱祁镇,维护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系。

渐渐的,朱祁镇对刘氏的感情,从最初的依赖变成了爱慕。刘氏虽然年长他十几岁,但是容貌美丽,性格柔顺,对于终日生活在绝望与忐忑中的朱祁镇来说,可以说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就这样,刘氏由一个宫女,成为了朱祁镇身边的妾侍。

刘氏因为年纪偏大,虽然得到了朱祁镇的厚宠,却始终没有生育子女。但朱祁镇并不在意,他对于刘氏的喜爱并没有因此降低,反而越加炽烈。然而,刘氏的得宠却引来了周氏的不满。周氏认为自己每天为了南宫的事情操心劳累,朱祁镇却借机和宫女产生感情,尤其是这个宫女都已经这么大年纪了,这让周氏的心里特别不平衡。虽然周氏当时没有发作情绪,可这些都为以后与刘氏的矛盾埋下了隐患。

七年后,在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軏,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下太监曹吉祥等人的拥护下,朱祁镇发动了政变,成功夺回了帝位,将景泰帝朱祁钰废黜并软禁。这就是著名的“夺门之变”,又叫南宫复辟

重新继位后的朱祁镇,感慨这七年来在南宫生活的艰辛,对于陪伴他一起度过这段日子的妻妾们十分感激。朱祁镇重新册立嫡妻钱氏为皇后,封周氏为贵妃。对于宠爱的刘氏,朱祁镇也没有亏待她,封她为敬妃。

复位后的朱祁镇对生活有了很多感悟,再不是当年那个任性又荒唐的小皇帝了。此后,朱祁镇专心朝政,勤政处事,虽然能力欠缺,但他已经将自己能做的尽力做到了最好的程度。

至于对待后妃的态度上,朱祁镇对钱皇后从始至终都非常爱重,而对于周氏,则是立了她的儿子为太子,在地位上提高了她的待遇。而对刘敬妃,朱祁镇一直都很爱她,《万历野获编》记载:“上钟情独至矣”。短短六个字,已经能够说明他对于刘敬妃的宠爱有多深了。

天顺七年(1463)七月,刘敬妃因病去世。朱祁镇十分悲痛,不顾自己当时也已经是疾病缠身,亲自为她制定葬礼的细节,恩礼独厚。朱祁镇破例为刘敬妃辍朝五日(一般的嫔妃去世,最多辍朝三日),并下令皇太子以下的百官皆在灵柩前为她行礼。刘敬妃的一切祭葬之体,比明成祖“昭献王贵妃”的规格还要高,其他妃嫔的葬礼则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刘氏被追尊为惠妃,册谥四字贞顺懿恭。

刘敬妃死后的四个月,天顺八年正月十六日(1464年2月23日),明英宗朱祁镇驾崩。朱祁镇临终前,已经察觉出来太子生母周贵妃重新复位后变得独断专行。朱祁镇担心自己死后,钱皇后会被周贵妃欺负,因此特别下了一道遗诏,叮嘱太子朱见深,将来钱皇后死后,一定要让她和自己同葬。以此来告诫周贵妃,嫡妻始终都是正统。

最后,朱祁镇又想起了最宠爱的刘敬妃,想死后也要和心爱的女人在一起,所以又在遗诏中加了一句:“同时刘敬妃亦须迁来合葬。”直到看到了太子朱见深点头,朱祁镇这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人世。

需要重点说一下的是,朱祁镇临终前废除了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的宫妃殉葬制度。殉葬制度历来被人诟病,这是明朝统治时期特别不人道且残忍的一项制度。朱祁镇经过七年的幽禁生活,历经磨难后人性上多了一些宽容与慈悲。取消了殉葬制度,这是朱祁镇一生所做的事情中,最闪光的一件。无论他的一生做过多少荒唐事,但提到他的人性,后世的史学界几乎都很肯定。

然而,刘敬妃最终却并没有按照朱祁镇遗诏中的安排与他合葬。原来,太子朱见深继位后,生母周贵妃被尊为了太后,与英宗原配钱氏同尊。此时的周氏,再也不是当年南宫那个与钱氏一起携手并肩的周氏了。依仗着自己的儿子成了皇帝,周氏从此目中无人,连钱太后都不放在眼里了。

周太后欲独尊自己,在英宗的钱皇后尊为太后、死后是否与英宗合葬问题上多方阻挠,两次在朝廷引发群臣的反对浪潮,阁臣彭时、礼臣姚夔等人力诤,且将英宗的遗命摆出,周太后才被迫作罢,勉强同意钱皇后与英宗合葬裕陵。但同时又暗中在陵墓做手脚,将钱皇后与英宗相通的左室墓道堵死,只留自己的右室墓道与英宗的中室相通,以便在阴间自己能独占皇宠。

钱氏作为嫡妻,又是正配皇太后,死后与朱祁镇同葬都如此费尽周章,就别提只是嫔妃等级的刘敬妃了。本来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确实想将刘敬妃迁来与先帝合葬的,但是他的母亲周太后一直给他施压,说只有皇后与嗣皇帝生母才能与皇帝合葬,没有妃嫔与皇帝合葬的先例。

朱见深也不能违背母亲的意思,最后只好放弃,最终没有遵从遗诏将父亲的爱妃刘敬妃迁去裕陵合葬。不过,毕竟刘敬妃是父亲在遗诏中特别提到的人,朱见深还是破例,专门给刘敬妃在桃山修建了豪华的陵寝,并没有让她与其他嫔妃同葬金山。

1468年,钱太后病死,时年约44岁,遵英宗遗旨,合葬于裕陵,谥号“孝庄睿皇后”。弘治十七年(1504年),周太后去世,时年76岁,谥号“孝肃圣睿”。 明制只有嫡后才可以系帝谥及祔太庙,继后及皇帝生母都不系帝谥、别祀奉慈殿。周氏死后,却得到元配嫡后的一切身后待遇,与英宗合葬裕陵。

孝宗时期,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上议,表示周太后生前是贵妃,应有嫡庶之分。明孝宗遵从,将周太后别祀于奉慈殿,不祔庙,去掉了帝谥(即明英宗谥号“睿皇帝”的“睿”字)。周氏死后,孝宗发现钱皇后陵墓的隧道被堵塞,想开通那隧道,风水阴阳家不赞同,于是没有进行。嘉靖十五年,明世宗下旨,将周太后与后来的纪太后、邵太后二人并移祀陵殿,题主曰皇后,不系帝谥以别嫡庶。

周氏争了一辈子嫡庶,结果,最后的身份还是庶妾。


跟着@大圣夫人镕铟姐姐1看历史,带你看看你可能不知道的那些历史故事。欢迎点赞,关注,评论。#历史##我要上 头条##历史故事##头条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景泰   南宫   皇帝   遗诏   生母   妃子   宫女   贵妃   太后   太子   皇后   子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