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烈的3.7平方公里,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参战兵力伤亡损耗知多少

190多万发炮弹,全部倾泻到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为何还是炸不倒志愿军战士?持续43天的血拼,志愿军战士到底是如何坚守到胜利的最后一刻?志愿军参战兵力伤亡损耗,你知多少?

在这场战役中,为何碾压我军20倍火力,还让不可一世的美军仍然尝到了败果?

一、无人不知的战役,上甘岭战役的“前世今生”

1952年10月,朝鲜战争双方战事暂时稳定,美国准备发动一次代号“摊牌行动”的军事进攻来打开新局面。

其实此前中美两方就战争问题进行了停战方面的和谈,但是和谈永远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美国肆意单方终止和谈,并叫嚣用他们的“飞机和大炮”来说话,企图用几场胜利来扭转不利局面,增加和谈筹码。

和平从来不是谈出来的,是打出来的!面对美国的疯狂叫嚣,我军岂会退缩?咱们专治各种不服!

五圣山五圣山海拔1061.7米,是朝鲜中线的门户,美军认为此处是一个战略突破口,占领此地就可以掌控中部战线的主动权。

上甘岭不是山峰的名字,其实一个小村庄名叫上甘岭,它就坐落在五圣山南面,著名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分布在其两侧,这两个高地和五圣山主峰组成了上甘岭战役的主要阵地

上甘岭战役为何被奉为经典

上甘岭战役之所以被西点军校等世界著名的权威军事院校奉为经典案例并写入教材,是因为其具有三大特征。

第一,战争双方实力悬殊。

这是也上甘岭战役震惊世界的最主要原因,当时包括现在来看,由于双方实力相差太大,我方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但是历史就是用来创造的!随后的战事发展给了看轻我军的所有人一记响亮“耳光”!

之所以说战争双方实力悬殊,是因为从头到尾,我们都没有一架飞机或是一辆坦克参战,我们火炮最充足时,数量也只相当于敌军的25%。

反观美军,总共发射了190多万发炮弹,最多1天30余万发,共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并发射5000多枚航弹,而我们呢?40多万发炮弹而已,而且战役前期几乎没使用,大多数都是在战役后期才使用。

另外我军进攻时,也几乎没什么重火力,主要使用冲锋枪和手榴弹等轻兵器,迫击炮只有在攻击重要目标时才会使用。

就是在如此悬殊的实力对比下,我军依然赢得了上甘岭战役的最终胜利!以至于战后美军对上甘岭战役也是谈之色变。

第二,惨烈的战争地狱。

你知道地狱有多大吗?3.7平方公里!这是上甘岭战役的主要阵地!把这3.7平方公里比作地狱一点都不为过,美军在这里发射了190多万枚炮弹后,这里就是地狱!这个火力密度可以说是历史之最。

敌我双方在43天内一共投入10万兵力激战,开战第1天中国军队(守方)死伤550余人,美韩联军(攻方)伤亡1900余人。这场战役一直处于拉锯状态,双方都打出了真火,战役结束共伤亡40600人。

志愿军15军战斗序列45师伤亡最大,27个步兵连队其中一大半都是部队打光了再重建(16个连两次打光部队后再重建,1个连3次打光部队后再重建),营连级的军官四分之三以上伤亡,班长、副班长百分之百伤亡。

第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随着我军在上甘岭战役取得胜利,朝鲜的南疆北界也被确定了下来,战局从此稳定在了三八线附近,美军被吓破了胆,自此再也没有发起过像样的大规模进攻。

志愿军用血肉之躯铸就了一座“钢铁长城”,阻挡着一切进犯之敌。

二、阵地多次易手,战争反复拉锯,我军将士用生命守卫着战略高地

1952年10月14日,美军悍然发动了上甘岭战役,目的是控制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当天美韩联军以7个营的优势兵力,300多门重火炮、50余架飞机和30余辆坦克的火力对597.9高地和537.7高地发起了猛烈进攻。

而当时我军只有两个连的兵力守在这两个高地,同时,美军还发动其他兵力牵制我军其他部队,用以扰乱我军视线,干扰军事判断。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兵力多过自身10倍、火力强过自身20倍的美韩联军,志愿军战士仅仅靠着步兵武器,依托坑道和野战攻势,便和美韩联军展开了顽强的战斗。

鏖战上甘岭,最长的43天

(一)第一阶段,表面阵地争夺战

第1天,美军前后对两个高地发射了30余万发炮弹,同时飞机投弹500余枚,我军阵地上的岩石直接被炸成细粉,所在山峰被整体削低整整2米,造成的震动犹如9级大地震,战士们被磕得头破血流,甚至被活活震死,炮火的恐怖程度可想而知。

敌我双方在第1天反复争夺阵地,我方伤亡550余人,美韩联军伤亡1900余人,敌军上有飞机,下有大炮,依然被我军打出了1比4的战损比,着实惊掉了所有人的下巴。

在随后激战的七个昼夜里,阵地多次被夺,可是最后依然牢牢地掌握在我方手里

美韩联军共动用了17个营的兵力(美军9个营,韩军8个营),我军主力45师伤亡3500余人,敌人死伤近7000人,美韩联军在死伤了这么多人的情况下,终于弄清了我军依然坚守阵地的秘密——阵地上挖有坑道

(二)第二阶段,坑道战

10月21日以后,美军采用了围攻作战,主要针对我军守在坑道中的部队进行围剿,上甘岭战役由此转入第二阶段——坑道站。进入坑道虽然可以有效保护我军战士,但伴随着出现了几个严重的问题。

第一是空气问题,坑道里堆有武器弹药、各种保障器材和粮食等物资,包括战士的吃喝拉撒都必须在坑道里,里面的气味可想而知;另外坑道空间不大,透气性较差,战士们挤在狭小的空间,时间长了会引起窒息,必须隔一会儿就到坑道口换气。

第二是水的问题。水是生命必需品,消耗最快,面对敌人的炮火封山,能送进战道的水少之又少,到了最后只能以尿止解决水的需求,拼到最后连尿都没有,只能挖泥土涂抹在嘴上。

在不过千米的运输通道上,敌人布下了10道封锁线,每走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送一壶水甚至是一个苹果,代价可能就是几个战士的生命,运输人员可以说是这场战役的幕后英雄。

第三是疯狂的敌人。敌人的疯狂进攻远比空气和水的问题严重。当敌人冲上我军坚守的地面阵地后,便开始疯狂攻击坑道,炸弹、火烧、烟熏、铁丝网甚至巨石堵洞口,可谓是无所不用其及。

即便如此,敌军还是拿不下阵地,在打退敌人进攻后,战士们迅速修复及加固坑道,在纵深和弯曲度上下功夫,等到晚上又利用黑夜的掩护突袭敌军

从21日到29日,在坑道内坚守的志愿军在夜色的掩护下发动了158次主动攻击,取得了歼敌2000余人的辉煌战果,极大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古语云:“来而不往非礼也”。敌人在进攻时已经使尽浑身解数,接下来该敌人承受我军的反攻怒火了!

(三)第三阶段,大反攻

10月30日,我军开始大反攻,战役开始进入了修复巩固阵地阶段。

中午美军占领的597.9高地,受到了15军向的猛烈炮击,我军虽夺回多个阵地,可伤亡巨大。

12军从11月1日起开始参战,为了击败敌人的狼群战术,12军运用小兵群战术,以小组坚守,边打边补,抵挡住了敌人的进攻。

而美韩联军多次换防,炮火更加凶猛,也始终没能攻下志愿军占领的597.9高地,至11月11日志愿军又恢复了537.7高地北山的表面阵地,取得了决定性大反击的成功。

此后数日,美军多次妄图反扑夺回高地,志愿军打退敌人数百次冲击,此时美军已无力回天, 11月25日,这场历时43天的战役最终落下帷幕。

三、飞机大炮构成的钢铁洪流为何冲不破“血肉”防线

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猫耳洞

俗话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猫耳洞”,就是志愿军战士琢磨出的制敌高招。阵地堑壕壁上挖掘防炮洞,此即猫耳洞。之间彼此相连,又形成U形小坑道。

敌人轰炸时,战士迅速进入猫耳洞隐蔽;敌军步兵进攻时,我军战士立马冲出猫耳洞杀敌。这种坑道战术,既能保存战斗力,又能增加防御力。就连我们的“彭大将军”都竖起大拇指,称其为了不起的“发明创造”。

这是我军在阵地上筑起的一道牢不可破的“地下长城”。 这道长城,达到了“七防”,即防空、防炮、防毒(疫)、防雨、防潮、防火、防寒。它与野战工事相结合,构建起了“四能”体系,即能打(消灭敌人)、能防(保存自己)、能机动、能生活。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英雄无畏,死亦无悔)

如果有选择没人愿意死,是敌人让我们没有选择,为了保家卫国,战士们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在一次597.7高地争夺战中,134团8连接到进攻命令展开冲锋,在进攻3号主峰阵地时,敌人的一个地堡里突然喷出火舌,进攻步伐受阻,两次组织爆破均未成功,机枪手赖发均带伤匍匐至地堡前,挺身扑向射击孔的同时拉响了手雷。

随后在进攻9号阵地时,面对密集火力阻击,战士龙世昌携带爆破筒冲上去,左腿被齐膝炸断。他拼力将拉燃的爆破筒插进射击孔,接着用胸脯死死顶住。地堡被炸毁,龙世昌壮烈牺牲。8连乘势收复9号阵地。

10月19日,135团6连,奋勇出击,接连攻下6号、5号、4号阵地。当攻至0号阵地时,仅剩16人。

但他们毫不畏惧,编成三个小组继续进攻,全部伤亡;危急关头,黄继光、吴三羊、肖登良三位通讯员主动请战。在机枪掩护下,3人很快炸掉两个子堡;但吴三羊牺牲,肖登良身受重伤。黄继光无畏无惧,继续冲向主堡。奋力一跃,天地悲歌!

“血肉筑长城”(全体志愿军将士视死如归)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部队涌现出大量的战斗英雄和和光辉形象

其中,有特级英雄黄继光,以身体堵塞敌人机枪眼,为攻击部队打通道路;有特等功臣排长孙占元,双腿被打断仍坚持指挥战斗,在最后一口气时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滚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

另外还有新战士胡修道,在全班战友伤亡的情况下,1人坚持阵地战斗,英勇机智地击退敌军40余次冲锋,毙伤敌人280余名,守住了阵地,荣立特等功并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有立特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的通信英雄牛保才,战斗中身受重伤,在生命的最后一息,用自己的身体连接被打断的线路,保证了指挥联络畅通。

除了他们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

英雄的15军在战役中涌现出三等功以上各级战斗英雄共12347人,英雄集体200余个。

在43天中,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这种视死如归的壮烈与坚持坑道14昼夜的顽强,使得上甘岭成为五六十年代英勇顽强的代名词。

在上甘岭战役中,中国军人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阵地上。这一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出了气势,打出了国威军威,让全世界震惊。

参考文献

[1] 梅兴无《上甘岭的坑道战》

[2] 聂昭华、李韧《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壁垒》

[3] 张国辉、杨家祺《第二野战军十虎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上甘岭   志愿军   伤亡   战役   坑道   高地   我军   兵力   惨烈   阵地   美军   敌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