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病已丨从囚徒到大汉皇帝,面对权势滔天的霍光,他如何夺回皇权

公元前91年,巫蛊之祸爆发后,汉武帝的嫡长子刘据随即遭到奸臣江充的构陷,进而被迫卷入巫蛊案中,最后兵败自杀。

这场惨祸实质造成刘据满门被杀,他背后的整个卫氏家族基本覆灭。

然而,谁也想不到,十几年后,刘据之孙刘病已被霍光拥立为帝,大汉皇位最终又回到了刘据一脉。

而此时的刘病已,是孤身一人,身后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家族势力,而霍光却掌握着至高权力,皇帝成了摆设。

但事实上,曾经的囚徒,现在的帝王刘病已,他的智慧、权谋丝毫不输于汉武帝。

势单力薄的他,不仅凭一己之力扳倒霍光家族,还将汉帝国引领至巅峰,造就史上著名的“汉宣盛世”。

从童年时的囚犯生涯,到以平民身份在民间长大,再到一跃成为大汉皇帝,以卓绝的权谋扳倒霍家,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

今天,咱们故事的主角,便是这位大汉传奇帝王——刘病已。


曾孙传奇


说起来,刘病已的运气简直好到爆,他刚出生几个月,就遇到巫蛊之祸爆发,太子刘据全家,无一幸免,全部被诛杀,唯独只有他得以幸免。

兴许是因为他当时只有几个月大,又或许是别的原因,反正在诛杀刘据全家时,执法人员没有把刘病已当场格杀。

但也没人敢放了他,所以就干脆把他关在监牢当中。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监牢那种脏乱差的环境里,几个月大的婴儿,没有专人照料或者照顾不好的话,用不了多久也得死掉。

但刘病已的运气实在是好,此时的汉武帝已经有所醒悟,开始彻查巫蛊案,并派廷尉右监丙吉去大牢重新审理巫蛊案件。

当丙吉见到还是婴儿的刘病已时,瞬间百感交集,他深知太子刘据是冤枉的,对刘据抱有同情,于是决定照顾好这个孩子,为太子保住这世间唯一的血脉。

为了照顾好孩子,他在监牢中找了两个还在哺乳期的女囚郭徵卿和胡组,让她们做刘病已的奶妈。

而丙吉自己也经常到牢里探望,每个月还会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一部分作为照顾刘病已的开销。

这期间,刘病已几次病得很严重,都是丙吉花钱给他治疗的,丙吉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刘病已在大牢中创造了一个最好的生存环境。

就这样,刘病已得以在大牢中过上了一段稳定的囚徒生活。

谁知,在他5岁这年,发生了一件事,差点要了他的命!

这一年,也是汉武帝驾崩的那年,长安突然有个望气者告诉汉武帝,说长安的监牢里有天子之气。

刘彻一听,这还得了,天子气也只有自己才能有,天下怎么可以有第二个,自己眼下病得很重,危在旦夕,莫非有人想趁机抢班夺权?

疑心病大发的刘彻,当即就命郭穣到长安监牢中,将所有囚犯,无论罪行大小,全部诛杀。

丙吉的职位是廷尉监,自然也收到了消息,为了保护刘病已,他赶在郭穣抵达前,跑到监牢,命人封闭大门,不准任何人进出。

郭穣来了之后,丙吉说什么也不让他进来,郭穣顿时满脸疑惑地问道:为何拦我?莫非你想抗旨?

这时丙吉才隔着门板告诉他:因为皇曾孙在里面,一般的囚犯都不能无辜冤杀,更何况是皇曾孙,你要杀他,所以不准你进来。

郭穣这才知道皇曾孙在里面,但他又奉了汉武帝的命令,必须处死监牢中所有囚犯,所以坚持要进去,但丙吉就是不让他进来。

双方就这样对峙了一个通宵,第二天,郭穣无奈之下,只好回去将这一切禀报给汉武帝。

刘彻一听,原来刘据还有血脉留在世间,他本来就对逼死刘据一事后悔莫及,如今得知他还有后人在世,顿时深受触动。

或许是出于对刘据的愧疚,汉武帝在沉默几秒后,叹息道:这是天意啊!

于是宣布赦免监牢中所有的犯人,5岁的刘病已也因此得以走出监牢,获得自由之身。

也许,在刘彻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刘据的嫡系血脉将来能接掌汉帝国江山,所以他选择了容忍那股天子之气。

然而,刘病已虽然获得了自由身,但他还只是个5岁的孩子,而且是个孤儿,走出监牢,一样无法生存。

为此,丙吉只好给朝廷主管部门京兆伊上书,说刘病已是皇室血脉,希望朝廷能出面收容刘病已。

然而,京兆伊既不敢上报,也不敢做主,直接回绝了丙吉。

无奈之下,他只好再向掌管宫廷财务开支的官吏,请求朝廷每月支付钱粮供养刘病已。

谁知,焦急的等待过后,得到的回复却是:没有诏令,不能给私自给刘病已发放钱粮。

这么一来,朝廷是彻底指望不上了。

丙吉只好一边自己掏钱继续雇佣胡组和郭徵卿照顾刘病已,一边四处打听太子刘据的外戚一族。

经过多番查证后,黄天不负苦心人,他终于查出,刘病已的奶奶史良娣,她的母亲贞君和哥哥史恭尚在人间,但他们家在鲁国(山东)。

于是,丙吉辞退了郭徵卿和胡组,亲自带着刘病已,辗转千里来到鲁国史恭家,希望他们能照顾这个孩子。

按照辈分,史恭是刘病已的舅爷爷,贞君是刘病已的祖奶奶,年纪已经很大了,但她看到这孩子孤苦伶仃的,便决定亲自照顾他。

此后的日子里,刘病已得到了来自祖奶奶一家的照顾,总算是没有了生存危机。

两年后,汉昭帝已经继位,朝廷方面却突然宣布,遵照汉武帝遗诏,将刘病已收养在掖庭,恢复其皇族成员身份。

史恭只好将刘病已再送回长安,住进掖庭。

所谓掖庭,就是宫女居住的宿舍,由掖庭令负责管理,一般在这里做管理工作的都是宦官。

在这里,刘病已遇到了他生命中除了丙吉以外的另外两个贵人!

一个是张贺,另一个是许广汉。

张贺原本是太子刘据的宾客,对刘据很忠诚,巫蛊之祸后,他因受到牵连要被处死,由于他弟弟张安世苦苦求情,才得以免死,但被处以宫刑,成了太监,被安排做了掖庭令。

许广汉,因无意间犯了事儿,被处以宫刑,安排到掖庭当差。

刘病已来到掖庭生活后,虽然恢复了皇室身份,但待遇很差,跟宫女没啥区别,地位也跟平民没什么两样。

但是,张贺作为刘据的旧部,对刘病已十分照顾。

他不仅自己掏钱供刘病已读书,还在生活上加以照顾,几乎把他当成自己亲生儿子一般。

许广汉这期间也和刘病已往来颇多,而且在职权范围内,也十分照顾他,两人关系非常好。

至此,刘病已以平民的身份在掖庭总算有了安身之所。

虽然住在掖庭,但刘病已不局限于在课堂上学习,还喜欢结交民间高手,向他们学习新东西。

此外,由于刘病已结交广泛,所以经常和朋友结伴游历于长安周边的郡县。

这些游历和广泛的交友经历,让他洞察了人心,了解了民间疾苦,这将成为他日后治理天下的无形财富。

不知不觉中,刘病已也到了婚配的年龄,张贺不仅供刘病已读书,还想着把自己的孙女嫁给刘病已,但由于他弟弟张安世反对,只能作罢。

不过他听说许广汉有个女儿,也到了婚配的年纪,于是请许广汉喝酒,顺便就提了这事儿,许广汉也是看着刘病已长大的,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谁知,许广汉的老婆不愿意,还非常生气,但在许广汉的劝说下,并亲自找了媒人说和后,最终才同意下来。

两方达成一致后,张贺从自己的家财中拿了一部分出来充作聘礼,为两人办了婚事。

刘病已自小在掖庭长大,和许广汉关系又好,他和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应该也经常见面,两人可谓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

所以婚后的日子里,虽然刘病已一无所有,家境贫寒,但许平君对他始终不离不弃,两人十分恩爱,日子虽然清苦,却十分幸福。

这对恩爱夫妻,婚后第二年便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刘奭,孩子的出生,也为这个贫寒之家增添了不少温馨。

然而,仅仅过了几年,他们的人生却发生了颠覆性的剧变!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病逝,由于他身后无子,霍光便改立昌邑王刘贺为帝,谁知刘贺不大听话,还喜欢胡作非为,霍光又将刘贺废黜。

但皇位又空了出来,霍光和群臣讨论多次,均没有合适的人选。

关键时刻,始终在暗中关注着刘病已的丙吉,他认识到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

于是上书霍光,说昔日太子刘据的孙儿尚在人间,然后把刘病已夸了一番,最后郑重建议霍光拥立刘病已为皇帝。

当时群臣有不少建议拥立广陵王刘胥的,但都被霍光给拒绝了。

当看到这封信时,随即有了自己的思考:

刘病已的家族势力早在巫蛊之祸时就已经全族覆灭,如今他只是个孤儿,而且年纪也只有18岁。

如果刘病已做了皇帝,一方面没有家族势力,而且小年轻没有什么心机,便于控制,另一方面,自己把他从一个地位卑贱的孩子拥立为皇帝,他必然对自己感恩戴德,称帝后不会反对自己。

想到这些好处,霍光决定同意丙吉的建议,于是在霍光的运作下,朝廷很快将刘病已接入宫中。

不久之后,刘病已便以汉昭帝后嗣的身份继任皇帝,是为汉宣帝。

至此,命运坎坷、孱弱无助、在民间混迹十几年的刘病已,一跃进入帝国权力中心。

然而,他登基后,虽名为皇帝,却只是孤身一人而已,谁都知道,汉帝国的实际控制人是霍光,而他自己跟傀儡没有区别。


霍光时代的韬晦术


其实,刘病已早在民间时,就已经对朝廷权力格局有着充分的认识。

他5岁时,霍光成为托孤大臣,他9岁时,霍光干掉其他托孤大臣,架空汉昭帝,大权独揽,他18岁时,霍光废立皇帝。

可以说,刘病已是在霍光治理下的汉帝国长大的,他对霍光的权势有着清醒的认知。

然而,作为皇帝,他不甘心一辈子做个傀儡,更不愿看到皇权被霍光长期把持。

可霍光权势滔天,刘贺不听话,立马就被废了,自己如今孤身一人,出身贫贱,自己这点实力在霍光面前弱小到忽略不计,又如何能斗得过霍光呢?

但不甘心的刘病已还是决定博一回,决心把皇权拿到自己手里。

不过,他深知自己和霍光之间的实力对比,想要收回皇权,必须隐忍,为自己建立嫡系势力争取时间。

为此,刘病已开始了他的布局,做了这几件事:

第一件,极其隐忍,麻痹霍光。

自从登基后,刘病已对霍光不仅言听计从,还对霍光大加封赏,把他的封邑增加一万七千户,还下令所有政务都要霍光先处理再给自己看。

这其实是在演戏,表演一定要跟真的一样,把自己演成一个什么都听霍光的傀儡角色,让霍光觉得自己没有要跟他争夺权力的想法。

但霍光是个老狐狸,刘病已的种种举动,并不能彻底打消他的戒心。

就在刘病已登基几个月后,霍光突然在一次朝会上公开表示,希望能还政于皇帝。

此话一出,刘病已顿时心里一惊,立马就明白过来了,这是霍光的试探,如果答应了霍光的请求,估计用不了多久,自己就要跟刘贺一样被废了。

于是,刘病已当机立断,直接表示,朕继位日浅,还不够成熟,朝廷大事还需要大将军来主持,请大将军继续担任辅政大臣,切勿推辞。

此事过后,霍光算是被暂时稳住了。

不过,唯独有一件事情,刘病已不想听霍光的,选择跟他对抗到底。

那就是立皇后一事,霍光希望把自己的女儿霍成君嫁给刘病已,再把霍成君扶上皇后之位,将来霍成君生了儿子自然就是太子,帝国未来的皇帝。

这样一来,霍家就和皇帝捆绑在一起,霍家也就可以长期保持极高的权势。

刘病已虽然为了稳住霍光,选择隐忍,娶了霍光的女儿,但坚持拒绝将霍成君立为皇后。

因为他想把那个位置留给他深爱的人——许平君。

谁知,在霍光的权势下,大臣们纷纷认为应该立霍成君为皇后,但刘病已却只是微微一笑,随即下了一道奇怪的诏书:

朕贫寒之时,曾有一把旧剑,不小心遗失,现在非常怀念它,众爱卿是否能替朕找到这把剑呢?

大臣们看到诏书后,顿时满脸疑惑,什么旧剑?值得这么大费周章?

但没几天,就有聪明的大臣领会到了诏书的真意,他们去了解了皇帝过去的经历,再联想到最近的立后事件,立马就懂了。

皇帝连一把贫贱之时的一把陪伴身边的旧剑都念念不忘,又如何能舍弃曾经患难与共的结发妻子而立他人为后呢?

明白这些后,大臣们当场改口,纷纷上书请求立许平君为后。

就这样,刘病已通过一道特别的诏书,成功将许平君扶上皇后位置,霍成君被封为婕妤,但也得罪了霍光以及霍家的人。

而许平君也为此丢了性命!

按照汉朝的制度,皇后的父亲是要封侯的,但霍光因为自己的女儿没能成为皇后而十分不满,在他的运作下,许广汉只被封了个昌平君。

最严重的是,霍光的老婆霍显已经开始酝酿一场阴谋。

她趁许皇后怀孕即将临盆之际,利用权势买通宫中医官淳于衍,在许皇后分娩时,暗放毒药,将许皇后毒死,制造出许皇后是难产而死的假象。

得知消息后的刘病已,顿时如五雷轰顶,悲痛欲绝。

然而,关键时刻,立马就有人上书,说医官们对许皇后的死负有严重责任,刘病已顿时醒悟,当即就下令将医官们统统逮捕问罪。

而另一边的霍显收到消息后,当场陷入恐惧中,生怕事情败露,六神无主之下,只好将实情告诉霍光。

霍光听完后,满脸都是错愕的表情,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老婆如此胆大包天,连皇后都敢毒杀,这可是抄家灭族的大罪啊!

即便霍光权势再大,像毒杀皇后这种事情,一旦查实,皇帝就可以名正言顺灭霍家全族。

为了保全霍家,霍光只好硬着头皮进宫,面奏皇帝,说既然皇后已经亡故,就不要再因为这事儿牵连更多的人了。

其实,刘病已是何等聪明人,许皇后之死跟霍家有密切关联,他又岂会不知。

只是眼下霍光权势甚大,自己太弱,不宜公开撕破脸,一旦公开决裂,不仅无法替许皇后报仇,连自己的皇位都保不住了。

刘病已只能悄悄将悲痛藏在心里,打碎牙往肚里咽,表面装作不知,借坡下驴放了淳于衍等一众医官。

不久之后,为了彻底麻痹霍光,刘病已直接将霍成君立为皇后,并对她十分宠爱,以此让霍光认为自己的计谋得逞,霍家和皇帝捆绑在一起了。

一边稳住霍光,刘病已一边又干了第二件事——为自己正名!

要知道,刘病已是刘据的孙子,而刘据在巫蛊之祸中举兵谋反,属于反贼,汉武帝虽然后悔,但并未给他平反。

一个反贼的后代,怎么能做皇帝呢?

这是刘病已登基后面临的舆论压力,也是霍光的压力,因为刘病已是霍光力排众议拥立的。

如果反贼的后代都能做皇帝,那燕王刘旦也曾经谋反,是不是他的儿子也能做皇帝呢?

大家当时都认为广陵王刘胥最合适,但霍光偏偏不同意,一定要立刘病已,如此一来,霍光就面临严重的舆论危机。

所以,刘病已首先就要为自己正名,摘掉反贼后代的帽子。

但是要摘掉反贼的帽子,就意味着给刘据平反,这一定会威胁到霍光的权力,因为霍光的权力来源于汉武帝托孤让他辅佐汉昭帝,形成的权力。

如果给刘据平反,意味着否定汉武帝,同时也否定了汉昭帝刘弗陵的正统地位,霍光辅政的合法性也随即会受到质疑。

这是霍光不愿意看到的,他会同意吗?刘病已不知道,但他决定试一试。

于是提出给太子刘据上谥号,这个其实是个擦边球,给人立谥号既不犯法,也没什么不妥,重要的是立谥号是对一个人一生的功过评价,相当于盖棺定论。

给刘据上谥号,就是给他做个定性,如果上了一个美谥,那意味着能平反,如果是不好的谥号,意味着这事儿行不通。

结果,霍光显然是不愿危及自己权力的,在他的运作下,最终给刘据上了一个“戾”字儿,这并不是什么美谥,意味着霍光不愿意给刘据平反。

因为即便刘病已是谋反者后代,他登基前,已经过继给汉昭帝做孙子,是以汉昭帝后代的身份登基的,霍光在程序上和法理上是站得住脚的。

所幸的是,刘病已并未在此事上过多计较,因为这本来就有试探的成分。

既然给刘据平反行不通,那就另辟蹊径——给汉武帝立庙号!

根据古代的礼制,只有嫡系后人才有资格为先帝主持祭祀、立庙等,刘病已当即就决定在朝野上下讨论给汉武帝立庙的问题。

这次霍光默许了,因为立庙意味着肯定汉武帝的功绩,给他立庙享受子孙后代绵延不断的祭祀。

肯定汉武帝的功绩,不会影响到霍光权力,反而会加强霍光权力的合法性,霍光自然不会反对。

最终经过讨论,给汉武帝上的庙号为“汉世宗”。

此举对刘病已意义非凡,因为他通过给汉武帝立庙,来向天下人表明,自己才是汉武帝的嫡系后代,他皇位合法性就来自这种嫡系传承。

戾太子刘据是汉武帝的嫡长子,他是汉武帝的嫡系曾孙,和汉昭帝刘弗陵嫡庶有分,自己的皇位不是传自于刘弗陵,而是以嫡系曾孙的身份继承汉武帝的事业。

干完这件事,刘病已接着又借匈奴频繁骚扰西域的机会,调集五路大军讨伐匈奴。

这是一个组合拳,意在传达一个意思:

汉武帝打了一辈子匈奴,自己也对匈奴发起声势浩大的军事打击行动,这是在继承汉武帝的遗志和事业。

并且可以通过这样的军事行动,来提升自己的政治威望。

这些事情干完后,在刘病已登基的第六年,霍光终于病死了,刘病已终于等到了可以反击的机会!


逼反霍家,收回皇权


霍光虽然死了,但霍家的权力可一点都没减少,经过霍光十几年的经营,霍家的势力早已深入朝廷各个要害部门,尤其是霍家还掌握着兵权。

为了稳住霍家,刘病已先是为霍光举办了极高规格的葬礼,接着又让霍光的侄孙霍山领尚书事,总览朝政。

不过,这都是暂时的,要除掉整个霍家,得一步一步来,刘病已为此花了整整三年。

说来也巧,霍光去世的第一年,有个叫魏相的人,能力很强,因为得罪霍光而被打压,霍光一死,他立马就出来给刘病已上书。

这份奏章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瓦解霍家而展开的,魏相建议先分化霍家的羽翼。

具体地说,就是拉拢张安世,打压霍家的人。

刘病已非常赞同,当即就同意了,于是宣布任命张安世为新任的大司马、大将军,直接就让霍家看傻眼了。

谁都知道,张安世是霍光一手提拔起来的,这相当于把霍光的位置给了张安世,此举置霍家人于何地?他们必然会互相猜忌。

张安世显然是看懂了这一点,立马就上书请辞,表示自己不合适,但这可由不得他,皇帝亲自任命,不干也得干,张安世只能乖乖听话,这是拉的方面。

打压的方面,就是削弱霍家的权力。

霍山“领尚书事”,意思是所有的奏章都会先交到他这里,他处理筛选完之后,再报给皇帝,所以很多对霍家不利的,他都可以按下去。

刘病已的做法是,以皇帝的名义直接向大臣表示,以后有重要事情,可以将奏章密封起来,直接送到皇帝这边,如此绕开了霍家处理奏章的环节。

此外,又将魏相提拔到朝廷任职,直接参与朝廷大事的决策,加强皇帝的嫡系势力。

霍光死后的第二年,刘病已进一步加强自己,削弱霍家。

具体地说,他做了两件事。

一是立了他和许平君的儿子刘奭为太子,此举意在告诉霍家,别整天做梦让霍成君做皇后,然后生个太子,将来做皇帝的美梦了,汉帝国的江山会传给许平君生的孩子。

霍光的老婆果然被激怒,再起杀心,试图故技重施,指使霍成君暗中毒杀刘奭,但有了之前许平君的教训,刘奭被保护得很好,她们根本没机会下手。

接着,刘病已又将许广汉封侯,再重用史家的人,也就是刘病已的奶奶一族,如此一来,许家和史家的人介入,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实力。

有了实力之后,刘病已才开始对霍家下刀子,找了各种各样的借口,将霍家在朝廷内掌握兵权和要害职务的人,要么平调、要么明升暗降,反正调任的新职务肯定没有实权或者权力变小了。

尤其是霍光的儿子霍禹,刘病已特意把大司马的位置给了他,却不给他印绶,也不给兵权,顺便还撤销了他以前统领的驻屯部队和官署,这是典型的明升暗降。

没几天,刘病已又将皇宫内霍家掌管的禁军以及京城守军大部分的兵权交给史家和许皇后娘家,将霍家的人调离。

至此,霍家在朝廷内的权力被进一步架空,霍家开始恐慌并时不时地发牢骚。

不久之后,刘病已又以霍云的舅舅李竟和诸侯王有来往的理由,将其逮捕,审问之下,又牵扯出霍家一些违法的事情。

于是,刘病已顺势将霍禹、霍云免职,同时派人训斥霍家。

当霍家的人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权力被皇帝一点一点拿走,而无能为力的时候,越来越恐慌。

这时,刘病已抓住时机,放出当年许皇后被毒杀的内幕。

而当年毒杀许皇后的幕后主使霍夫人,显然向霍家的人证实了这件事的真实性,霍家的人由此认定,自家已和皇帝结下深仇大恨,皇帝是不会放过霍家的。

于是,在惊慌之下,干脆密谋造反,他们在密谋中计划让上官太后设宴请刘病已的外婆王氏吃饭,并邀请魏相、许广汉等人参加。

然后在宴会上将许广汉等人砍死,再找个理由废了刘病已,改立其他人为帝。

可他们没想到的是,所有的一切都在刘病已的掌控当中,当他们密谋好之后,立马就有眼线公开告发。

刘病已认为时机成熟,当即下令将霍家全族一网打尽,因此事被牵连者数千家。

其实,这一切都是刘病已的计策,他一步一步地架空霍家,让他们陷入恐慌,再适时放出许皇后被毒杀的真相,令恐慌中的霍家不得不采取行动,进而谋反。

因为刘病已想灭了霍家全族,需要正当的理由,不然无故诛杀重臣全族,是会留下骂名的,只有让他们主动谋反,刘病已才能光明正大灭了他们。

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一步一步逼反霍家,当他们迈出实质性谋反的那一步,就是刘病已出手之时。

参考文献:《汉书》、《资治通鉴》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广汉   皇帝   监牢   嫡系   皇权   囚徒   帝国   汉武帝   权势   朝廷   大汉   太子   皇后   滔天   权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