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丨看《盛唐的背影》,明鉴“机制的践踏”

#以书之名#

《盛唐的背影》读后感第1篇

读史可以明鉴。借古喻今来看,众多史评类书籍中,我觉得韩昇教授之《盛唐的背影》,是最贴合当下时局来看的“明著”之一。“明”在,如今的世界格局、社会格局,与大唐盛世时多像啊!在这和平的表象下,是否也暗流涌动呢?我只能说,安史之乱前的大唐像谁?谁读谁知道!

天宝元年,李隆基调整了边防精锐雄师的兵力布局,设置十镇节度使:

安西节度使,兵24000;
北庭节度使,兵20000;
河西节度使,兵73000;
朔方节度使,兵64700;
河东节度使,兵55000;
范阳节度使,兵91400;
平卢节度使,兵37500;
陇右节度使,兵75000;
剑南节度使,兵30900;
岭南节度使,兵15400。

一、

从十镇节度使的布局来看,至唐玄宗时期,大唐的主要威胁已经转变为北方塞外的契丹、同罗、奚、室韦(唐朝之后的近一千年,北方及东北,成了威胁汉民族政权的主要方向)

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唐朝从治所在幽州(今北京)的“范阳军”中,专门分离出了“平卢军”,升格后的平卢节度使治所在营州(今朝阳市),与范阳军构成犄角之势、遥相呼应,共保大唐东北边陲。

李隆基背依“无敌于天下的大唐精锐边军”,“西北安边塞、南下拱两京”,貌似帝国可以万年永固了,从此沉迷于杨玉环姐妹的温柔乡内,将军政要务悉数交由李林甫门阀集团把控,而李林甫利益集团就像当今各资本利益下的财阀们一样,在财阀们的眼里,“只有利益、没有国家”,最终葬送了大唐帝国的煌煌基业。

十三年后,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带走大唐近四成精锐边军,连同北方各族蛮军,20万雄兵披坚执锐,席卷黄河两岸、攻破盛唐两京,战火绵延八年后,华北大地从极度繁华一下子倒退数百年,而这场动乱就是“安史之乱”。

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书中,作者史蒂芬.平克博士所记载的“安史之乱”死亡人数是3600万,大唐盛世之下损失了约三分之二的人口,占当时世界总人口数量的六分之一,换算成20世纪的人口规模,那就相当于死亡了四亿两千九百万人。

安史之乱,虽然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的5500万人口多,但考虑到唐朝时所占世界人口的基数来算,大唐在8年安史之乱中的损失可谓世界最惨,没有之一。

二、

与绝大多数“剥削所致的官逼民反”、“上司弄权倾轧的动乱”不同,“安史之乱”是在一片祥和、富足繁华的表象下由内部突然爆发的,对一千多年后的现在世界格局、社会格局来说,更具有借鉴意义。

盛唐的大厦倾斜,其节点要从李林甫这个人开始,杨国忠只是充当了压垮骆驼脊梁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从李林甫做宰相开始,逐渐践踏了太宗朝以来的广纳贤才之机制。为了维系己方一系仕阀(类似于现在各国影响政坛的财阀)的利益,李林甫排除异己、重用番将(胡人没有政治根基,不会对其构成权力威胁),造成“野无遗贤”。李林甫的这种做法,将底层上升通道全部封死、阶级固化后,中枢系统缺少新鲜血液的补充,机体陈腐、缺乏生机,难出适应时代变化的栋梁之才来支撑国运,仕阀们在“近亲繁殖”下能力退化,多出庸碌之辈,国家机器运营能力下降,人治之下,朝廷中枢的官员们刚愎自用,最终国将不国、民不聊生。大到国家,小到企业,其衰落原理大抵如此。

唐朝边塞诗的流行原因之一,也与当时大多数寒门贤才之士在朝晋升无望后,落身塞外边军有关。大量的人才流落于塞外边镇,使得唐代边军的实力越来越强悍,而中枢禁军及各卫军、府兵在腐败的仕阀官僚治理下,缺员空饷、缺少操练,使得拱卫两京的帝师亲军早就失去了昔日的战力,所以遇到安禄山那帮募兵制下的职业化边军时,“一触即溃”。

这个世界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根据孢子理论,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存在永恒不变的一致性获利模式(特别是李林甫的在位十九年,还逐渐瓦解了太宗朝费尽心机创立的帝国“运营机制”)。任何当下所谓合理的机制,随着时间的推演,会面临更多的新生事物、接班人物,及其衍生的新生事理、新生利益的考验,当践踏了原来运行良好的机制后,再叠加现有的机制跟不上新生格局进化的速度,跟不时代发展的步伐,那原本支撑这个强大帝国的运行机制体系将逐渐被打破,当崩溃的力量积累到质变时刻,那就是这个帝国开始坍塌的一瞬。



一稿,20221019于公众号

二稿,20230425于顶端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盛唐   机制   财阀   大唐   明鉴   安史之乱   节度使   帝国   塞外   唐朝   格局   背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