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副手莆田威略将军吴英回忆录

吴英

吴英,字为高,号愧能。莆田黄石镇定庄村人。祖籍泉州府晋江县。康熙二年(1663) ,以平金、厦功,授都司。康熙十三年(1674) ,耿精忠叛,英为浙江提标左营游击,参与平乱。水陆数十战,身先士卒,战功卓著,累迁提标中军参将、处州副将。十七年(1678) ,随浙江提督石调声统兵入闽援剿,屡出奇兵,败明郑军队于陈三坝、观音山、江东桥。十八年,擢同安总兵,随率师复平金、厦,寻移镇兴化。二十二年(1683) ,施琅率师平台,英统陆师为副,在澎湖海战中,立下赫赫战功。郑克塽投降后,施琅班师,吴英留台镇守一年有余,平定明郑残余势力动乱,为台湾顺利收归大清版图作出了贡献。二十四年(1685) ,擢四川提督,凡十一年。后又调任福建陆路提督、水师提督。四十二年至四十六年间(1703-1707) ,康熙皇帝阅视河工,数度南巡,吴英三赴江南接驾随扈。康熙帝御书“作万人敌”匾额以赐,复加授“威略将军”。五十一年(1712) ,卒于任,赠太子少保。


吴英自传《行间纪遇》

吴英所撰自传体著作,目前所见共有二种。一种是《清威略将军吴英事略》,为一抄本,现收藏于厦门市图书馆,笔者曾于去年撰文,对其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行间纪遇》则是吴英所撰的另外一种自传体著作,李光地在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称,吴英参与平台之后,“天子嘉悦公功,昼接殷优,赐赉重迭。以东南既靖,俾帅于西。控驭巴峦,夷民帖服。既又以滨海重任,非公不可。水陆二阃,公历专之。恭遇山海清谧,九重以江淮氓庶为忧,间岁南巡,察视河务。公与南服制、抚朝觐行宫,恩礼便蕃,弥加于昔。公于是感眷顾之隆,循平生之迹,以暇日记忆成编,题曰:《行间纪遇》。”吴英去世后,李光地在由李绂为其代撰的《威略将军福建水师提督吴公英墓志铭》中也说: 吴英“持身宽厚谨恪,官于家门,不纵不苛,乡人久安焉。待族姻朋好,有恩礼。虽勋高爵大,异于古名将怙侈骄暴者; 故能以功名终。著《行间纪遇》一编,所录皆实; 余尝序而行之”。


另,乾隆年间成书的《泉州府志》也提到:“英少孤,家极贫。母有贤德,训之至严。容貌丰伟,长眼美髯。经数十战,未尝被创。著有《行间纪遇》一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行间纪遇》一书久遭湮没,不见踪迹。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李鸿彬教授才看到《行间纪遇》的手抄本,其中有篇《施琅进攻台湾事》,全文约6000余字。李鸿彬教授据此撰写了《施琅与吴英———兼论澎湖海战》的论文,分“两督不和,三邀吴英”、“分析形势,出谋献策”、“澎湖海战、清胜郑败”及“禁开杀戒,争取郑氏”等四个部分,对该篇的内容作了介绍与评论。该论文收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商鸿逵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中。可惜此后不久,《行间纪遇》一书又遭湮没,多位学者遍寻而不可得。据泉州市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吴幼雄教授介绍,在1995至1996年间,厦门大学历史系的施伟青教授为了寻找《行间纪遇》,“曾三次赴北京,先找人民大学李鸿彬教授,可惜李教授已仙逝; 又三次赴北京图书馆,要求借阅《行间纪遇》一书,遗憾的是均被婉言谢绝。而全国图书馆只有北京图书馆存有吴英著作———《行间纪遇》”。

2009年初,莆田定庄吴英后裔到泉州、晋江、厦门、成都等地进行寻亲活动。民革福建省委、莆田市政协等开展“吴英涉台文物保护与文化研究”; 民革莆田市委举办“定庄文化暨吴英涉台文化联谊会”。同年10月,菲律宾延陵吴氏宗亲总会和晋江市历史文化研究总会联合出版章回文学作品《威略将军传》一书( 由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吴伯雄题写书名) ,用意是弥补志书之不足。这样,“一场由海峡两岸、海外华侨、华人广泛参与的吴英文化研究与文物保护活动正式拉开序幕”。伴随着上述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对吴英这一历史人物的研究,似乎也渐渐热络起来。2010年10月,泉州社会科学联合会、泉州历史研究会以及泉州吴氏大祠堂管理委员会在泉州联合举办“吴英研究学术研讨会”,而对于吴英所著《行间纪遇》一书的寻觅,理所当然也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会议主办单位“经多方努力,拟求得《行间纪遇》,以[嚮]飨学者,以增胜吴英学术研讨会”。为此,吴幼雄教授还专程再赴北京,但最终仍困难重重,无功而返。所以,当年出席“吴英研究学术研讨会”的所有学者,竟无一人看过吴英的《行间纪遇》。


《行间纪遇》自传的内容

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为在浙江参与平定耿精忠叛乱﹐时间约自康熙十三年三月至十七年五月。康熙十二年吴三桂起兵叛清,次年耿精忠踞闽响应,派兵攻入浙江。吴英时在浙江提标效力,参与平乱﹐智勇兼具,为浙江提督塞白理所赏识,题授为提标左营游击,并向镶蓝旗贝子富喇塔力荐,用为先锋,在宁波、台州,温州﹑处州等垣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先后升任提标中军参将和处协副将。


第二部分内容为随军赴闽援剿及参与平台之役,时间约自康熙十七年六月至二十四年三月。三藩之乱平定之后,郑经仍占据金门、厦门等沿海岛屿,并于康熙十七年夏攻陷海澄县,又发兵围困泉州。是年六月,吴英随浙江提督石调声奉命率兵赴闽援剿。时洛阳桥为郑军所断,清军无路可进。吴英献计由仙游白鸬岭、永春县等间道出奇兵,直趋敌后。刘国轩见清军援兵数路齐到,连夜撤兵﹐泉州之围遂解。时福建布政使姚启圣升任福建总督视师漳州府,到任后即具疏题授吴英为督标中军副将﹐命吴英统兵防守江东﹐在江东、同安一带与刘国轩展开攻防大战。十八年底,经姚启圣提请﹐吴英升授同安总兵。十九年二月,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自闽安率舟师南下,进征海坛,郑军水师节节败退。吴英与宁海将军拉哈达、福建巡抚吴兴祚乘势兵分三路由同安港渡海进克厦门,郑经势穷遁回台湾。四月间,沿海州郡大饥,百姓饿死甚多。吴英请于总督姚启圣s以便宜许百姓出界采捕,全活甚众。


二十年五月间,姚启圣亲到同安与吴英商议攻台之计,并命英拟议《赏罚条目》,由姚启圣具疏题请,奉旨准行。七月间,朝廷复任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到任后与姚启圣意议不合,疏请只用吴英为副,可破台湾,不必总督出师。部议以进取台湾,是总督先发其议,必须亲行。二十一年,吴英移镇兴化,而施琅与姚启圣议终不合,题请专征,并亲至同安浔尾,与吴英商议同征。吴英见督、提未甚和睦,不敢许。至十月间,朝廷终于同意施琅专征台湾的要求。二十二年三月间,施琅以“攻澎湖宜用水兵,破台湾则当用陆兵”,咨请将所调各陆师委令吴英专统,同往进剿,最终得到吴英的首肯和姚启圣的支持。钢山进兵之前v吴英又告施琅说﹐公与海上有父弟子侄之仇,今日进攻台湾,全仗天意扶助。尔我为国出力,为民除害,一则不可挟私报仇;二则不许杀降;三则严禁抢掠奸淫。施琅依言,传集将士,告诚三章,当天立誓。六月十四日,兵发钢山。


十五日,取八罩。十六日,入澎湖,前军蓝理为郑军所围,英单船拔出之。吴英经观察认为郑船虽多,但真正凶猛者,仅有大烦船二三十只﹐建议施琅挑选精锐官兵,集中优势兵力,或二船或三船,攻烧一船。待敌之前锋大船烧尽,余船无不就擒;并建议各船篷上俱书姓名,各镇当头领先,众将不敢不进。二十二日,澎湖海战,郑军水师被歼殆尽,郑克填见事势瓦解,派人赴澎议降。正在酌议之间,有郑军镇将二百余名列名遗人前来﹐请给令牌旗号z擒渠魁以献。琅将从之。吴英对琅说,贼之强梁善战者,前已覆没殆尽。台湾余寇,不过釜底游魂,旦晚可定。汝我未出师时,已当天立誓,阵擒之贼,尚且不杀。今若轻听妄动,残害生灵,是汝我有欺天之罪也。此事断断不可!如轻听小人之言,内中岂无受海上之恩者﹐恐一允许,人多易泄。设有一二走漏风声,郑家兄弟子侄,登舟飘遁别国而去,我等欲从何处追寻?纵得台湾,亦难班师矣。施琅认为吴英所言甚是﹐虽不允许,即公议准其投降。郑氏投降之后,施琅于十月班师回厦,留吴英在台镇守,其间平息了明郑残余势力及蔡机功等人动乱v为台湾顺利收归大清版图及地方政权的平稳过渡奠定了基础。二十三年十一月,首任台湾总兵杨文魁到任,吴英将地方交接清楚之后,即领兵回汛。二十四年入京觐见,三月二十二日,康熙皇帝赐宴景山,询问台湾情形,吴英上疏奏请台湾减船省费及戍台兵士屯田二事。


第三部分内容为吴英在川﹑闽提督任上之政绩。时间约自康熙二十五年四月至四十一年。康熙二十五年四月初一日,吴英到四川提督任﹐先后剿灭谭宏、吴三桂余党杨善、帅九经等,同时严塘汛,缉捕多年积盗,改善地方治安;并与四川巡抚噶尔图合捐俸金,修复由川往陕古道﹐湖广﹑陕西二省来川经商﹑开垦者络绎不绝,为清初四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贡献。三十五年,吴英奉旨调补福建陆路提督,莅任后,闻漳属地方多有匪类潜藏,欲抚之不敢来,欲剿之又无定所。吴英与督、抚相商,建议一概宽免前罪,准其改过自新;并传伊伙各亲人,执牌往山路各处招唤﹐时有江孝、赖立﹑李复等出山归伏,党羽分散,无复山中啸聚者。三十七年四月,吴英带理福建水师提督,经过严密侦探s在漳州擒获蒋钦.洪辂、陈敬等谋反奸徒,并搜出牌礼.封条、印信等数百余件;随即咨报督、抚﹐依法惩处。八月内,吴英正式奉旨调补福建水师提督。因见拨归台、澎鸟船十只,历年大小修动费公帑多金﹐民间亦苦科派;其船重大,巡哨不便于用;又沿海水师一十四营将备等官v率多不谙水性;营中并无马匹,兵丁拔补把总,考射马箭甚难;乃疏题条陈“水师提拔把总,免其骑射;选调邻省谙练水务、才技优长之员,充实水师将备及将鸟船改为赶缯船”等三事z后经兵部及福建督﹑抚﹑提等详复议奏,奉旨依议。


第四部分的内容为康熙皇帝南巡,吴英三赴江南接驾随扈,时间约自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六年。康熙四十二年,圣驾南幸。吴英于正月初三日自厦起身,至二月十一日到苏州迎接。十五日,到杭州。皇上亲临教场令将军﹑提镇、都统演射弓箭。吴英连中三箭﹐龙颜喜悦。吴英除了获赐五爪绿龙袍﹑貂帽.外套,人参及哈密瓜、乳子酒等之外,还蒙御笔亲书“作万人敌"之匾额以赐。回署之后,吴英将所赐匾额,辜仿刻石,悬挂于牌坊之上。”四十四年二月间,圣驾阅河,巡幸江浙,吴英同闽省督﹑抚﹑陆路提督星驰到江南接驾。除获c古文渊签法帖、皇舆表、宝石、大小砚、玻璃各样玩器、宝墨﹑绵羊、乳酒诸色品物外,并赐吴英祖父祠堂匾额,御书“燕翼诒谋"四字;又赐七字联一对“但使虎貔常赫濯,不教山海有烟尘”。四十六年,康熙皇帝巡阅河工,南幸江浙,吴英第三次赴江南接驾。关于此次接驾随扈《行间纪遇》记载十分详细,其中有不少对话,体现了君臣之间一份暖暖的情意,十分难得,兹将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三月初八日﹐康熙亲临教场,传吴英到御前-

上问:“你多少年纪了?”

回奏:“臣今年七十一岁。""上又问:“你的须有染没有?”回奏:“臣须没有染。”

上云:“你今年七十一岁,怎么样养得须发都是黑的?”回奏:“受皇上福庇。”

上又问:“你一身有多少伤痕?”

回奏:“蒙皇上天威洪福,臣水陆身经百战,从来不带伤。”

上云:“我们满洲当初亦有一将v各处用兵,总不带伤。人问他:‘你到处杀贼,如何不带伤?”他说‘我若带伤,就了不得了,天下的贼就无人杀了。'像你一样,都是你们自己带来的造化。不然﹐你一人经过许多征战,岂有不带伤之理?”

......

又四月二十一日早,到苏州行宫伺候,康熙皇帝传旨宣进。

..………-

皇上大悦,问:“你有几个几子?”回奏:“臣有九子。”

上问:“都做什么?”"

回奏:“长子原是贵西道,后升开归道。因贵州土司的事﹐与布政司孟世泰﹑按察司何显祖一齐让累。后皇上天恩,复还原职,现在京中候补。第二的刑部郎中。第三的是壬午科举人,候补主事。第四的,臣令在营中操练,习营务﹐学弓马y后来好承臣的世袭o替臣与皇上看守门户。第五的在家读书。其余的尚小。”

上问:“你是甚么世袭?”回奏:“是阿达哈哈番。“

上又问:“你的女人是结发的么?”回奏:“是结发的。”

上问:“这九子都是他生的么?”"

回奏:“二、三、四是臣正妻生的,其余者是妾生的。”上问:“你的女人还在么?”"

回奏:“大前年六十四岁没有了。”

上云:“六十四岁﹐也罢了。看起来你是一个福人。多子多孙,又夫妻到老。身经多少征战,九死一生,不带伤。年纪七十多岁,还是这样结实。当年天下好汉也多,也有建过许多劳绩,才放他一个大些的官儿,就没有了。亦有受过多少劳苦﹐才放他一个大些的官儿,不能善保功名。这都是没福的。似你这样,谁不要?但是人所不能及的。”


..…..-

皇上又问:“你在四川做几年提督?”

回奏:“臣在四川做了十二年,经过五个总督、三个巡抚。臣只仰遵皇上教诲,文武和衷﹐兵民相安。凡事与督,抚商量,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不敢致烦皇上天心。赖皇上洪福,十二年四川都是太平的。"

上又问:“经你管过的官,做提督的有几个?”回奏:“有八个了。”

上问:“是哪八个?”随逐一奏明。

上屈指计算,笑曰:“管过的人,做提督的有了八个,封你将军是该的。”[1国

正是在此次赴江南接驾随扈之时,康熙皇帝加授吴英为“威略将军”。

总结

《行间纪遇》,顾名思义,为吴英军旅生涯的回忆录。记载吴英自康熙二年以将材领兵,随大师克平金、厦,功授都司起,至四十七年,接奉谕旨命照旧供职水师提督止,共约45年间所经历之事。与施琅的靖海纪事》一样,虽然《行间纪遇》也存在某些自我滋美之辞,但书中所载诸多史实都可以从《清实录》《康熙起居注》,相关官员的奏折(如李之芳的《悖文襄公奏折》文集(如杨捷的《平闽记》以及史书(如江日升的《台湾外记》中得到印证。李光地《威略将军福建水师提督吴公英墓志铭》称“《行间纪遇》一编,所录皆实,余尝序而行之”,就是对《行间纪遇》一书的最好评价。尤其是该书保存了吴英作为施琅副手,统领陆师,参与平台战役的若干鲜为人知的资料,具有较高的价值。将这些资料与施琅所著《靖海纪事》中的相关记载进行比对映证,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野,更加全面、更加客观的来认识和了解这段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澎湖   莆田   行间   泉州   提督   水师   副手   福建   台湾   浙江   回忆录   皇上   康熙   将军   吴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