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公派留美后拒不回国,年老却想落叶归根

爱国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不论何时何地,祖国都应该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如果心中没有祖国,那么走到哪都是无根浮萍。

现实中,有太多的人宁愿在他乡漂泊,也不选择回国报效自己的祖国。

袁钧瑛就是当年公派出国的高学历人才,在这里先说下什么是公派出国?简而言之就是国家供你出国读书。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最后袁钧瑛不仅拒不回国还加入到了美国国籍,为美国奋斗半生,现在年老却想落叶归根。

那现在袁钧瑛怎么样了呢?她有怎么传奇的人生呢?

一、书香世家的底色

1958年的上海,一个显赫的知识分子家庭有一件天大的喜事,一个小女孩在这里呱呱坠地。

那时候,她身边的人或者对她给予厚望,但没有一个人能想到,这个小女孩最后到达了什么高度。

这个女孩就是袁钧瑛。

袁钧瑛的爷爷是有机化学专家,原上海医科大学唯一的二级教授袁开基,在上个世纪就赴美留学,成为了博士。

在那个大学生就寥寥无几的年代,可想而知,博士学位的他是多么优秀。

回国后,袁开基一度坐到了中华工业研究所所长的位置,也先后被任命为东北大学化学系教授及南京药专教授。

解放后,曾被推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

不仅如此,袁开基一生之中有两项专利,先后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

袁钧瑛的外公是著名的法语翻译家李青崖,从上海复旦大学肄业后,又毕业于比利时列日大学,学成归国后,在多所重点大学任教。

解放后,先后任上海文化局处长,上海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重要职务。新中国成立后,李青崖翻译的法国知名小说家译作相继出版。

而袁钧瑛的奶奶和父母也都是复旦大学的教师。

可以说在那个知识分子凤毛麟角的年代里,袁钧瑛的出身有多么羡煞旁人。

二、波折不断的童年

这样显赫的出身,让袁钧瑛在小时候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这样幸福的时光一直持续到袁钧瑛10岁的时候。

年仅40岁的父亲因医疗事故意外离世,袁钧瑛的学习生涯被迫暂时终止。

彼时,弟弟只有一岁多。

袁钧瑛父亲的离世让家变得支离破碎,年轻的母亲不仅要承受丧夫之痛,还要兼顾两个年幼的孩子。

尽管袁钧瑛母亲是一个特别坚毅的人,但精神和生活上的双重打击让他一度抑郁崩溃。

年幼的袁钧瑛抵不过命运的捉弄,开始了她并不算完美的童年。

因特殊原因,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如往日,甚至连基本的温饱也不能满足。

好几个冬天全家人只有一身单衣,虽然南方的天气不像北方那样寒冷,但一整个冬天都身着单衣还是让人难挨

虽然这时候袁钧瑛已经无学可上,但她并没有放弃,在条件允许的时候,袁钧瑛想方设法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的读一些书。

母亲告诉她,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不应该停止学习

那时候,袁钧瑛酷爱写作。

还在学校时,她的文章常常因为出色的文笔,被选为范文在全班朗读,这让袁钧瑛极为骄傲。

但是因为没有通过系统的学习,袁钧瑛曾坦白的说,自己并不擅长拼音,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自己的拼音并没有完全掌握。

现在谁能相信美国留学的博士竟不懂拼音,这并没有阻止她走向全新的人生。

三、改变命运的高考

或者是袁钧瑛的努力让上天为她开了一扇窗。

1977年,全国范围内恢复高考,班主任老师认为袁钧瑛天资聪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苗子,因此向袁母建议应该让袁钧瑛参加高考。

袁母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袁钧瑛的辍学只是因为家庭变故导致的。

现在有机会让孩子重新接受教育,是莫大的幸运。

袁钧瑛也知道这次考试对自己的重要性,可能这是唯一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备考期间,袁钧瑛不仅要抗下生活的压力,还要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挤下时间多学习一点。

那时候条件有限,点煤油灯还要节约计算,更别提电灯了。

但这一切对袁钧瑛来说都不算什么,为了能金榜题名,可以付出全部。

在这期间袁钧瑛的班主任给了她很多助力,不是辅导功课就是提供书籍资料。

经过四个月的全力准备,那一年,袁钧瑛以上海市理科第一名的好成绩成功考入复旦大学。

开始攻读复旦大学生物系,而这时,袁钧瑛的传奇人生才正式拉开序幕。

四、公派留学的幸运

在复旦,同学发现这个名噪一时的高考状元,好像除了学习之外没什么爱好。

而按照袁钧瑛的话说,其实对自己学的生物化学,学完之后能干什么完全没有概念,只知道要尽力学好,把能学会的学会。

就是这样看似平淡的自我要求,让袁钧瑛在整个大学期间都不曾有过片刻的松懈,这让她的专业成绩在学校始终是名列前茅。

除了专业上的学习,袁钧瑛还花一定的时间在英语学习上。

而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英语是袁钧瑛最感兴趣的学科之一。

那时袁钧瑛觉得自己最大的消遣就是听一听英语广播,每晚都听着英语广播入睡。

1982年,一向成绩优异的袁钧瑛,毫无悬念的考入上海第一医科大学攻读研究生。

在这里,袁钧瑛生命中又一个重要转机出现了。

通过CUSBMBEA项目,成功进入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之后,又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

自此,袁钧瑛的整个求学生涯完美结束,是让绝大多数人望尘莫及的高度。

但话说回来,袁钧瑛得以到哈佛大学学习,不仅与她出色的专业能力有关,也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因为那时的公费留学生其实就是国家培养的一批优秀人才。

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在那个时代,即便个人再优秀考虑到资金方面的压力,想要到美国,尤其是哈佛这样世界知名的学校里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

五、不被理解的留美

作为祖国支持的公费留学生,其实他们的人生在公费留学的那一刻就已经定好了,国家培养人才是为了让人才学成归国后支持祖国建设。

那时的中国正是用人之际,回国用毕生所学支持四化建设是绝大多数公费留学生的最终选择。

但袁钧瑛没有,她选择留在美国继续搞研究。

彼时,刚刚获得哈佛大学神经学博士学位的袁钧瑛,成功留在美国任教。

在哈佛的那些年,袁钧瑛没有放下自己的专业研究,开始研究调控线虫细胞凋亡,这是一个之前没有人涉及的领域。

而这期间,她加入了美国国籍。

实际上,在袁钧瑛学成之后没有归国之时,祖国人民大多理解不了,如今加入美国国籍,在大多数人眼里,袁钧瑛就是一个“背信弃义”的人

其实当时留美是最大程度上考虑了中美两国当时的科学研究环境,那时,美国有世界顶级的专家和设备,对持续的研究来说很有必要。选择留美,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

从科学成就上来说,袁钧瑛的这个选择还是有好结果的。

她的实验室第一次发现了调控线虫细胞凋亡的原因,并开创性地用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机制解释了细胞自杀的现象,这在整个生物学界意义重大。

而袁钧瑛的成就远不止于,截至目前,袁钧瑛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著作一百余篇,为相关学科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争议不断的归国

都说落叶归根,或者是因为年龄的增长,或者是对故土的依恋,或者是对亲人的挂念,袁钧瑛最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但因为当年没有及时回国支持祖国建设,整个青春都在国外奋斗,袁钧瑛的回国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一些人认为袁钧瑛在自己最好的年华里不肯回国,一个人在外边“潇洒”,如今年纪大了就回国,看不出她对祖国的热爱,只觉得她一直在考虑自己。

但这些声音并没有影响到袁钧瑛。

回国后袁钧瑛积极投入到研究中,第一时间创办了自己的研究所,在这个研究所中,袁钧瑛依旧继续自己的细胞科学研究。

更可贵的是,将自己的经验技术带到研究所中,并积极培育新生力量。

更研究了许多新课题,对我国相关领域研究上的突破有极大意义。

虽然袁钧瑛不再年轻,但她的专业能力毋庸置疑,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她卓越的专业水平,一定可以为中国的生物科学研究做更多的贡献。

当年她未归国发展,是否有难言之隐。

当年袁钧瑛穿梭在美国街头时,是否也有难以抑制对亲人和故土的思念。这些我们都无从得知,所以有些事不能只看表面。

现在袁钧瑛在线虫的细胞死亡机理研究方面,以及人类的细胞凋亡机制研究方面都有不小的建树,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却又可望不可及的人生高度。

而今,已经回国的袁钧瑛依旧投身于研究当中,她曾在一场演讲中谦虚地表示:人生再漫长,也只是由每一天组成的,我的人生很简单,那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天的每一件事!

这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有着坚毅的力量。

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挑战。

有的人在遇到挫折时颓废失意,有的人在面对挑战时迷失自我,其实这都是不够自我坚定的表现,只要我们能够不忘初心,以饱满的热情过好每一天,那么终有一天会峰回路转,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上海   哈佛大学   复旦大学   线虫   落叶归根   公费   美国   祖国   细胞   高考状元   人生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