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军事实力为什么这么废?对于北宋“冗兵”之害一探究竟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宋太祖赵匡胤自“黄袍加身”后,总结唐朝覆灭原因,将唐朝灭亡归结于人事权、财权、以及军权的外移,因此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严格控制军权,广纳文人为仕宦。

但到了北宋王朝中期,因局势变迁,因循守旧,这些措施渐渐导致了一系列问题。

“冗官”“冗兵”“冗费”积重难返,根深蒂固,危害朝政。

其中“冗兵”更是导致朝廷兵力薄弱,无力抵御外敌的一大杀器,为后来的“靖康之变”埋下隐患,加快了北宋王朝的灭亡进度。

北宋“冗兵”之患由来

北宋“冗兵”起因是军队的兵制数量过于庞大,虽然北宋较之混战的前朝,财政实力已经大大提升,但仍然无力负担这巨大的军队人员设备配置开支。

宋太祖赵匡胤曾立下养兵“祖训”,他的后继者基本都牢牢遵循。

原因是北宋以开封为都,开封地处中原,往北就接近当时的辽等少数民族政权,经常受到少数民族辽、西夏等的侵扰。

不像历代都城长安、洛阳或有天然的山川屏障,或有前人修建的长城防御。

缺少了这样有利的地形障蔽,便只有集结军队,重度防护,方能震慑外敌。

宋朝统治者认为只有采用人海战术弥补地理缺陷即前线长期保留大量军队,后方需具备庞大的军队力量,以人海战术稳固其政权。

由于后晋石敬瑭为灭后唐,与契丹做了割地交易,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自公元979年宋灭北汉,幽云十六州就成为了北宋政权的极大隐患和威胁。

宋太宗踌躇满志想要收复失地,扩充军事后备亦不足为奇。

虽幽州之战,北宋因种种原因惨败,但这“养兵”祖训被北宋后任皇帝所遵循。

至此军队人数便不断增加,到宋仁宗庆历年间,军队人数更是达到最高值,全国军队人数达到惊人的125.9万余人,其中禁军人数为82.5万余人,占据全国军队人数的65%左右。

在封建社会来说,这样庞大的人口和军队人数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从历史上来看,北宋长期实行招募新兵制度,军队的来源大致分为四种情形。

据《宋史·兵志》中记载:或募土人就所在团里,或取营伍子弟听从本军,或募饥民以补本城,或以有罪配隶给役,其中子弟兵最受青睐。

由此可见北宋时期军队招募门槛低,标准也低,试想像饥民这种连饭都吃不上的人,哪里还会有力气拿刀枪呢?

首先身体素质就跟不上,而罪犯这种不遵守律法,不服从管教,很有可能在劳作中心生怨恨,试图犯上作乱之人,又何以指望其服从命令保家卫国呢?

当时的军中年龄标准是士兵从入军一直到六十岁都可以留在军中,享受朝廷的财政拨款。

而实际上,就古代人的身体素质而言,只有二十至三十岁可称之为壮年。

三十岁之后,很有可能便无用武之地。长此以往,朝廷财政负担了很多不必要的开支。

且北宋军队为防止将士叛乱,采用“兵无常帅,帅无常兵”制进一步削弱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北宋“冗兵”之害

北宋军队数量庞大,且整体薄弱,军中青壮年士兵占比不足,老弱病残占比大,军事实力弱,战斗力差,且士兵的军事素养较低,导致即使军队人数庞大仍然无力抵御外敌。

例如在北宋为抵抗西夏入侵的延州之战中,宋军边打边退,损失惨重,至此,宋夏多次交兵,宋军也连连折损兵将,其军事实力可见一斑。

连年的交战导致军中急需补充后备力量,朝廷不得不征召新兵入伍,这庞大的开销,无疑给本就不宽裕的财政收入造成了更大压力。

最终还是加重了封建社会普通老百姓的税收重担,以至于民众承担了过于沉重的赋税,而这些赋税几乎用于朝廷官制、军队等开支,至此,北宋落入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北宋为整治“冗兵”所采取的措施

一是清退骄兵,废并军营 。

北宋的军队待遇优渥,赏赐丰厚,且军队中形成了骄纵的风气,军纪不严明,屡次有文臣上书,骄兵有损朝廷财政,请求统治者整顿军纪。

因此宋廷为减轻财政负担,淘汰骄兵,曾放六万余人解甲归田,二万人俸禄减半,不过后又因朝臣上书需增补禁卫军,导致军营人数重新增加。

仁宗时期曾有人上书朝臣,指出军队中吃空饷的情形严重,请求废并空营,但仅指地方就粮禁兵。

后来统治者也慢慢意识到冗兵的严重性,执行了一些整治措施,直到宋神宗熙丰变法时期在全部禁军中实行兵役。

军队编制一再缩减,以宋神宗为例,陕西马步军由327营裁减为270营,足足削减了57营的军队编制,而禁军也由545营裁减为355营,朝廷整治力度与决心可见一斑。

二是加强训练,提升实力。

北宋军事实力薄弱到了一个什么地步呢?宋禁军骄惰难训,若治军宽松,则行动缓慢,不听指挥,若治军严格,则禁军的逆反心理严重,恐生祸端。

心理上不服从训练,不熟悉行军布阵的规则,且缺少得力的将领约束整治,军事素质不佳。

因此当时名臣如范仲淹、包拯等人都主张选择优良将帅,加强军事训练,提升军队整体实力。

所以宋廷统治者下达兵令:宋廷先于京蔑等五路置将,然后推广到全国。

自置将以后,禁军分为系将禁兵和不系将禁兵两部分,系将禁军由训练官统帅,州郡帅臣不得干预,禁军的官职全部由将领接替并专职管理。

经过一系列整顿,兵法开始有了成效,军队实力也提升了。

只是好景不长,因朝臣意气用事,互相攻讦,将兵法执行不到位,且后任统治者废除了将兵法中的一系列措施,导致将兵法没有彻底实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三是改革军制,实行保甲。

保甲制顾名思义是指民兵制,宋神宗时期设十户人家为一保,在其中推选一位作为保长。

五保为一大保,从五保中确立大保长,十个大保为一都保,设立正副都保的职位。

各保之间相互监督察举,举报犯罪。

同时下令由官府训练各保丁,县尉司依巡检司例由保丁上任,而原本的戍守士兵则被遣送回乡。

宋朝推行保甲制的目的不仅限于社会治安,更重要的是为军队补充后备力量,藏兵于民。

而王安石解释了保甲的作用在于通过训练保甲民兵,将募兵制改为保甲制,可以节省军队开支,并有效遏制禁军骄纵懒惰的风气。

使得征召保丁能够迅速熟练军事作战,提升整体军队作战实力,同时也可以免去征召新兵的流程与费用。

然而宋神宗与朝廷内的其他重臣对保甲制也存有疑虑,他们担心禁军会完全被保丁所取代,万一集结起来反抗统治者,将威胁朝纲,损害到他们的根本利益。

因此两全之策是使禁军即正规军与民兵并存,互相牵制,但也正因为如此,民兵制的推行也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当然保甲制亦有其弊端,那就是保甲制度破坏了原有的乡兵制度。所谓乡兵制度是指由当地人集结而成的武装力量,速度快,熟悉地形,作战能力强。

而保甲制度推行以后,抽取原有的乡兵成立保甲,破坏了乡兵的整体性。

另外保长的权力过大,缺少监督制约,出现了谋取私利,损害保丁利益的问题,还延误农忙耕作,最终保丁因受压迫奋起反抗,使得保甲制走向灭亡。

反思北宋采取的解决“冗兵”制度的局限性

北宋一系列军事改革措施未能解决“冗兵”问题,反而更加激化了矛盾,归根到底是北宋王朝统治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体现出来的就是改革措施以及治军政策上都存在问题。

首先宋朝统治者立场不坚定,未能一以贯彻军事改革措施,束缚住了改革的步伐。

统治阶级认为,如果清退一定数量的军队士兵,那这些经过武装训练,且有一定军事素养的士兵便会缺少生活来源,无恒产者无恒心,容易对社会安定造成威胁,损害统治者的地位。

因此无法将军事改革措施执行到位,对于军队风气的整治也未落实到实处,实际上纵容了骄兵等一系列“冗兵”带来的不利后果。

其次这些军事改革措施也存在问题,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未能起到一个整治宋廷军队的作用。

征民兵固然可以缩减军队开支,但是需建立在人身依附性较强和以自耕农等社会基础之上,才能保证征兵制度的稳定性。

然而在宋代封建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力较前朝有了大幅提升,宋代封建租佃关系占主导地位,农民的自主性有了大大提升,不再像前代的农民那样紧紧依附于封建社会的国家经济。

民以食为天,农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将农民作为保甲制的选拔群体,伤害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势必会遭受他们的强烈反对。

最后北宋的对于管理军队的大致方针也未能将军纪严明贯彻到底。前文有提到,自宋太祖起就有养兵的祖训,一是为了抵抗北方少数民族辽、西夏、金的进犯。

二是为了防止军权过大威胁到皇权,避免重蹈五代十国,割据政权混战的局面,出于稳固统治的考虑,北宋加强了对军权的掌控。

因此在不威胁皇权的前提下,统治阶级有意纵容,导致军队中骄兵、惰兵甚多,影响到了军队的纪律,使得整体作战实力薄弱,无法抵御外敌。

结语:

北宋“冗兵”之患由来已久,而统治阶级的军事改革措施亦不是全无用处,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军费开支。

然而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历史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冗兵”问题,北宋政权直至末期亦无法解决“冗兵”之痼疾。

北宋政权末期金兵南下,徽、钦二位北宋王朝的末代皇帝,面对金人的铁骑来势汹汹,想要集齐兵力与之一战,奈何北宋军队内忧外患,对上训练整齐有素的金兵,孰强孰弱自不必言。

金兵一路南下,宋军溃不成军,至此北宋政权覆灭。而北宋的统治者面对此患亦无可奈何,宋神宗如是感叹:穷吾国用者,冗兵也。

参考文献:

《长编》

《宋史》

《历代名臣奏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北宋   神宗   保甲   禁军   统治者   朝廷   政权   军队   军事实力   措施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