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拾遗:大钟亭

大钟亭,位于南京鼓楼广场东北角,是晚清时期保存南京钟楼遗存铜钟而修建六角亭。

大钟亭在大钟亭公园内,大钟亭公园位于鼓楼广场东北角的大钟亭路1号,是一个倚坡而筑的小园林。公园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喷泉水面60平方米,绿地率65%以上,公园以“大钟亭”而得名。大钟亭公园的南门在大钟亭路上,而西门则在中央路上。

从鼓楼广场沿着中央路向北行走,大约100米左右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便是大钟亭路,大钟亭公园的南门在这条路的北侧。

大钟亭公园南门是一座门楼,门楼重檐双柱,正中悬挂的牌匾上写着“大钟亭”三个大字,两旁的立柱上是一幅对联,“西北东南天象当楚尾吴头,左右中间地势接龙蟠虎踞”,其中的“楚尾吴头”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地方,出自宋代朱熹的《铅山立春》诗中“雪拥山腰洞口,春回楚尾吴头”一句。

拾级而上,迎面是一幅石雕,祥云、美女、炉火、大钟……,四周鲜花簇拥,美不胜收。

继续沿着台阶向上,眼前便是绿树成荫的公园,一眼即可纵览全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则是那座在绿荫丛中若隐若现的钟亭了。

大钟亭位于公园中心偏北的位置,在钟亭前面立有一块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不远处还有一块刻有“大钟亭简介”的石碑。“大钟亭”于1956年10月18日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上写着“钟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亭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字样。

旁边树丛之中的“大钟亭简介”石碑为大钟亭公园所立,上面介绍了大钟亭的由来:我国古代城垣建设,常配以钟楼建筑,用以报警。此亭内大钟,为明代钟楼遗物。明代钟楼原建在金川门内,清初康熙年间,钟楼塌,钟坠地,一立一卧。立着清末咸丰年间被毁,卧者于光绪15年(公元1889年)由江宁布政使许振祎在此建亭悬挂,遂称“大钟亭”。钟系紫铜浇筑,高3.56米,重两万三千斤,口径2.30米,钟的颈部铸阳文莲瓣一周,提梁上饰以云纹和波浪纹,上刻有“洪武二十一年九月吉日铸”的铭文,距今已近六百年,此钟体巨形美,撞之声闻数里。亭的重檐六角攒尖式,高14.5米,亭以六根铁柱支撑,上架六角交叉梁,大钟悬挂其上。民间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命康茂才造钟,康屡铸不成,他的三位小姐知父难事,亲投炉中,出钟三口。虽说神话,但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建国以来,省市政府多次拨款整修。一九六五年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只是“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上的发布时间为1956年,而“简介”石碑上叙述的确定文物保护单位的日期则是1965年。

钟亭为重檐六角攒尖式,灰筒瓦屋面,铁梁铁柱,以六根铁质亭柱支撑,亭高14.50米,上架有六角交叉梁,大钟悬挂其上。

曾经的南京钟楼于清康熙年间倒塌,鸣钟、立钟皆毁坏,惟有卧钟半陷于土中,清咸丰年间被毁一只,清光绪15年(1889年)江宁布政使许振祎将尚存的一只钟移至此处,并拨款建了一座铁梁铁柱的六角亭,将明代卧钟悬挂梁下。称为铁柱亭(大钟亭),这也是中国现存著名的大钟之一。

亭上悬挂有匾额,题有“大钟亭”三字,据说原先亭上横楣处还有题写有“元音再起”四字的匾额,后不复见。

大钟亭的上部为清代官式的斜方格窗,看起来别有风味。

大钟亭的两侧门边的铁柱上,分别铸有“江宁布政使许建”和“金陵机器局造”等字样的铭文,铭记文字被描成金黄色。铭文中的“许”应该是清光绪年间的江宁布政使许振祎。

大钟亭内悬明代洪武年间大钟一口,为紫铜铸造,口径2.30米,高3.65米,底边厚0.17米,重量为23吨。钟的顶部凸铸莲花瓣纹一周,提梁上饰以云纹和波浪式卷角,钟的质精形美,古色古香,字迹花纹十分精致清晰。叩撞时,声音洪亮,数里可闻,余音久久不绝。

大钟亭为六角亭,两面为门,四面为窗,门是木制栅栏门,窗是镂空花式窗。两侧的栅栏门都上了锁,或许是出于安全的原因常年封闭,因而看不见钟体的全貌以及钟上的铭记,只能透过栅栏门缝中一窥悬挂在亭内大钟的局部模样。六百年前铸成的紫铜大钟,就这样悬挂在亭内六角交叉的梁下。

亭内的地面粗糙,并无其他物件,只是角落里摆放着一些消防用具。大钟上布满了灰尘,给人一种灰蒙蒙的感觉,亭的内侧隐约可以看到一些被人们刻写上去的字迹以及锈斑,亭的顶部可以依稀看到“六角交叉梁”的轮廓。

在大钟的中部,依稀可以看见刻有“洪武二十九年吉日铸”字样的铭文。

关于这口大钟,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朱元璋当年攻打集庆时,连攻数日未下,便用牛首山宏觉寺中四万六千斤重的青铜钟熔铸成一批大炮,并许愿日后打下江山之后一定重铸一口同样的铜钟还于寺中。明初,朱元璋传旨召集工匠限期铸钟,但屡屡不成,重量无法达到要求,如期限到时铸钟不成,工匠将有性命之虞,到了第三次,因最后一斤铜水无意泼洒,工匠焦急万分,无计可施。此时在他身旁的三女儿见父亲就要被杀,想到身上佩戴的铜手饰恰好一斤,可一时又来不及取下,为救父命毅然舍身投入熔炉之中,此钟终于铸成。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是皇帝因信佛便要求老百姓早晚以钟声为号一起求神拜佛。于是便差人找来工匠,限期百天铸造大钟,其中有位老工匠,为避免连累大家,主动担当此任,但因从未造过这样的大钟,屡试屡败。眼看期限将至,说要找童男童女投进铜汁里祭钟,以保成功。有一日又要浇钟,老工匠将铜汁烧得通红,监工抱来童男童女就要朝铜汁里投,忽然老工匠的大女儿冲上来推开监工抢先跳进了铜汁里,大钟果然浇铸成功。但第二天皇帝来看钟时却只见钟架不见钟,原来工匠的大女儿化成钟后变成神,半夜带着大钟飞走了。直到工匠的三女儿献出生命浇铸成了第三口大钟,且因年纪尚小力气不足未能飞走,大钟就落在了鼓楼岗上。

传说有着很多不同的版本,而在亭前的说明石碑上的陈述,则是传说朱元璋命蕲国公康茂才造钟,康想尽办法也无能为力,工期一再拖延,终于惹怒了朱元璋,限其三日内一定要铸成,否则将有杀身之祸。圣旨一下,康左右为难,其三个女儿得知,在期限临近之时,女儿们一齐来到铸钟处,奋不顾身跃入冶炉内,三女融入铜液,顿时青烟直冲九霄,大钟终于铸成。三个孝女舍身救父,世人深受感动。

在公园南门入口处的那组石雕,上面有着几位姑娘腾云驾雾,一些工匠站立钟旁,天上祥云朵朵,地上炉火熊熊,环绕着一座巨大的铜钟……,似乎正是在向人们讲述着这些美丽的传说。

为纪念这位孝烈女子,人们在钟亭建造了一座“三姑娘庙”,以怀念其孝义及献身精神。

三姑殿(三姑娘庙)位于大钟亭公园的北隅,对联曰,“三妹孝义垂青史,千斛铿钟声白门”。传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为三姑娘的生日,每届此时,三姑殿内,香火炽热。

据说这座“三姑殿”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依然还在,位于钟亭后面的一座清末建筑风格两层建筑,三开间,硬山顶,望砖蝴蝶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下层供有香火,上层为三小姐居住的闺房,还陈列着三姑舍身铸钟故事的壁画,如同民间绣楼,现在公园的北侧已经看不见这样的建筑,旧时的沧桑已经不再。

大钟亭前,有一座类似于“鱼沼飞梁”的十字形桥,桥下为一潭清水,桥面铺有石砖和鹅卵石,十字形桥四通八达,凌架池面,在一片绿树丛中,显得十分静谧。

在大钟亭的东南侧,有一株百年银杏树,树下青青草坪,四周点缀湖石。2015年被列为“南京市古树名木”编号064,距今已经有310多年的历史。

小桥鱼池,回廊拱门,白墙黛瓦,显现出清秀的古典园林风韵。一草一木,一亭一廊,一山一池皆小中见大;花架花墙,绿树湖石,半透栏杆均步移景异。钟亭四周的花草树木烘托着那座矗立在庭院中央、雄浑古朴的重檐六角攒尖顶的亭子……

在公园西侧有一侧门,门正对着钟亭,在门口处的石壁上,赫然写着“大钟亭”三个大字。

金陵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钟鸣鼎盛之乡,在1983年,有今人评选出金陵美景四十,其中大钟亭列为《金陵四十景》之首,即“古亭晨钟”;2005年和2012年两次评选的“新金陵四十八景”中也将“鼓楼钟亭”(鼓楼公园和大钟亭)列入其中。只是钟声早已消失,“晨钟暮鼓”俨然成为记忆,剩下的只有被锁在亭内落满尘埃的古钟。

1922年,时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艺术系主任的周玲荪先生,创作了二十多幅精彩油画和水彩画,其中就有大钟亭。那时的大钟亭,是如此静谧而安详;如今的大钟亭也算是喧闹街市中的一方净土,在四周的一幢幢高楼大厦之中显得沧桑和淡定。

根据1910年的《南京全图》,当年的大钟亭似乎是在一片山丘之中。

大钟亭建于清代光绪15年(1889年),有资料记载,大钟亭所在的位置距明代铸钟厂较近,许振祎任江宁布政使时,命人将巨钟“筑亭覆之”。当年许振袆修建大钟亭时,曾题写了一幅对联:“五百载山土尘钟物久传讹竟作景阳遗器考,四万斛江楼悬置我来好事要闻建业暮天声”,说到这大钟为“五百载山土尘钟”而非“景阳遗器”。

根据当年大钟亭的旧影资料,可以看到大钟亭的四周还有一些建筑,按照这些建筑的布局,大致可以推断出大钟亭以及其周边建筑的布局分布。

在这些旧时照片中有一张上世纪三十年代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出品的香烟里面附赠的小画片,画片上写着“南京风景之一:卧钟厂”,可以看到建筑的西侧还有一片水塘。

钟亭本名为倒钟厂,相传为明太祖之景阳钟,光绪中叶为许振祎掘起筑亭覆之。民国的《首都志》中记载:碑楼(鼓楼)旁为倒钟厂,有明钟二,钟楼中故物也。《南京小志》记载:大钟亭,在鼓楼东侧,俗称倒钟厂。

有关大钟亭以及大钟的来历,虽然众说不一。但通常的说法是江宁布政使许振祎“筑亭复之”。根据《南都都察院志》等史书中的记载,钟楼建于明代洪武15年(1382年),楼上悬鸣钟一口,洪武24年(1391年)4月20日,铸造立钟一口于楼前,洪武25年(1392年)12月14日,造卧钟一口于府军卫后岗。到了清代康熙年间,钟楼倒塌,鸣钟、立钟等皆毁,惟独卧钟尚存,半陷于土中,俗称倒钟厂。其中卧钟在光绪15年(1889年)由江宁布政使许振祎在此建亭悬挂,称铁柱亭(大钟亭)。

许振祎(?-1899),江西奉新赤田镇高冈村人,字仙屏。拔贡生,清同治2年(1863年)进士。同治4年(1865年)授编修,充国史馆协修;1876年清光绪2年(1876年)回京充国史馆纂修,英武殿纂修等;1882年任河南彰、卫、怀道;1885年任河南按察使,次年迁江宁布政使;1890年任东河河道总督;光绪21年(1895年)迁广东巡抚;光绪24年(1898年)奉调入京。不久乞假归养,次年逝于家。

大钟亭内的这座大钟,都说是明代钟楼遗物。至于那座明代时期修造的南京钟楼,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之后的大钟亭,与鼓楼都同处于城市的中心位置,以“犄角之势”相对而望,“晨钟暮鼓”,构成了这个区域的特殊氛围。

在1898年的《江宁府城图》中,同时标有“大钟亭”、“鼓楼”、“钟楼”等名称,此时大钟亭已建,但钟楼在地图上仍有标注。

南京的钟楼始建于明洪武21年(1388年),钟楼为上下两层,下层为拱形无梁城阙状,上层为重檐四坡顶。原为明代迎王迎妃、接诏报时之所,是明朝国都的象征。

明洪武年间的《洪武京城图志》中标明钟楼位于鼓楼西侧,图志所附的《楼馆图》显示钟楼在鼓楼以西,钟楼有两层,每层都开有一个门洞。而《明太祖所建南京皇都城垣及外郭形势略图》中鼓楼和钟楼的位置是在一起的,虽然古代的地图对位置的描述并不是十分精确,但至少也可标示出这些建筑的大致方位。明代正德年间,陈沂撰《金陵世纪》书中,对钟楼的雄壮瑰丽予以高度赞扬,“钟楼,在鼓楼之西,皆极其壮丽雄伟,为京师之首观也。”

昔日钟楼不再,今日钟亭依旧。大钟亭以及历经了沧桑岁月的大钟仍然是如此静谧而安详,只是只见钟体,且无缘再闻钟声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金陵   大钟   钟楼   光绪   鼓楼   石碑   工匠   南京   明代   公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