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没有嬴政,秦国能否一统

引言:

嬴政,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称皇帝的君王,也正是他创造了“皇帝”这个称呼。在嬴政一统六国之后,他觉得自己的成就,在秦朝以前,没有任何一位君王做的到,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与之相比,那么自己的称呼自然也要前所未有。于是他便从“三皇”之中取了“皇”,又从“五帝”之中取了“帝”,并称作“皇帝”。意思是即使是三皇五帝也不能与自己的功绩相比肩。

当时的国家不少,那些实力弱小的国家对于秦国来讲自然不在话下,需要费一番功夫的,就是其他六个规模和实力都和秦国差不多的国家。然而秦朝如果想要统一六国,就必然要将其他六个国家消灭或者征服,那么就必定会招来这几个国家的仇恨,反抗或是复仇。

因此秦始皇执掌国家大权期间,不论是一统六国之前,还是之后,他遭到的明里暗里的刺杀只会多不会少,所以嬴政也一直都是很小心防备的。以这种角度来看的话,帝王确实是很辛苦的一个职位。不仅每天要处理很多政务,而且还每天都活得小心翼翼的。当然了,那种只知道享乐,不顾国家社稷,不管百姓死活的帝王除外。这种皇帝早就已经失去了成为一个国家统治者的资格,如果不是因为古代的世袭制度,这种人在皇位上不会坐的太久。不过即使是世袭制,长久以后必然会有无法忍受的人站出来,推翻他。因此秦始皇遭到过很多次的谋杀,都是有惊无险安然无恙。但是有一次刺杀,是他最靠近死亡的一次,这一次就是来自燕国的刺杀。

一、荆轲刺杀始皇帝


秦国在攻打了赵国,杀了赵国的君王,并侵吞了整个赵国之后,便继续挥兵向北方扩进。赵国的北方,紧紧地挨着燕国的南部。燕国的太子担忧无比,担心燕国会成为下一个赵国,就找了刺客准备杀掉秦始皇。他找到的刺客,就是荆轲。但是秦始皇不是那么好接近的,于是就提议杀了樊於期,带上他的首级以及燕国部分地域的地图,呈献给秦始皇,这样就可以趁机接近嬴政,随后杀掉他了。可是燕太子不同意,他认为樊於期既然投奔了他,他就有义务保护他。

《史记·刺客列传》中对此有记载:

“荆卿曰: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虽然燕太子的这种行为看起来是非常重情义的。但是对于这种行为我却是非常不赞同的。作为

对于一个国家的统治来说,任何的私人情感都不能与国家安危相比。所以燕太子的这种行为在我看来是表面仁义,实则极度不负责任。因为为了他这种个人的一时义气,搭上的很有可能是他整个家族,以及无数将士,甚至很有可能是要付出整个燕国为代价换来的。这样任性,岂是一个君王应该所为?

但是如果不派人杀掉秦始皇,燕国就真的只能投降,拱手让给秦国。无奈之下,荆轲只能自己背着燕太子,偷偷去找樊於期。《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于是,为了不叫燕太子为难,也为了报答太子丹的收留和维护之恩,如果只牺牲自己一人,便可以换来整个燕国的安宁,自己死不足惜。于是樊於期自刎而死将自己的首级,交给了荆轲。希望他能够成功杀死秦王,不辜负了整个燕国的殷殷期望和自己的牺牲。

继而带着樊於期的首级和地图的荆轲,受到了秦国的热烈欢迎,顺利见到了秦始皇。但是,很遗憾的是,他的刺杀仍然失败了。而之所以没有刺杀成功,历史记载是因为荆轲想要用性命要挟秦始皇,和燕国签订契约,从而保全燕国。因为秦国的实力已经发展到了鼎盛,没有国家可以与之抗衡,即使杀了秦始皇,也无法阻挡秦国军队进攻燕国的脚步。至于事实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后人就未可知了。

二、秦国的实力,决定了嬴政有能力统一六国

1、秦国能统一六国的第一个要点

想要知道没有嬴政,秦国能不能一统六国,首先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秦国当时的国家综合实力。秦国实力的发展,主要归功于商鞅。可以说是商鞅,成就了后来的秦国。和其他国家不同的是,秦国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君主集权制国家,所有的权力全部掌握在秦始皇一个人的手中。即使是手下善于作战,骁勇无比的大将,比如白起,也没有太大的权力。这也还是要归功于秦国严谨的律法以及执法的执行力。秦国的律法,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么罪不能犯,犯罪之后有什么处罚。

再加上,秦国从来没有出现过大型的内乱,只有小规模的宫廷内斗,国家实力一直有所保存,这也要归功于商鞅。

《史记·商君列传》里记载: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商君相秦,尝临渭论囚,渭水为之赤。”

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秦朝的王公贵族基本上都对商鞅怀有怨恨;商鞅在渭水这个地方处决的犯人,流的血都将渭水都给染红了。这是因为秦朝在商鞅的改革下,实行严格的依法治国。不论是天子也好,王公贵族也好,平民百姓也好,犯罪之后一概依法处置。也就是说,这些存在造反可能的王公贵族们一旦生事儿,首先就会被国家的法律所制裁,根本没有机会掀起大风浪。

这个时候的秦国,才只是刚刚起步而已,秦朝开始真正展现霸主姿态是在秦穆公时期。可以说,秦朝的家业是秦穆公辛辛苦苦一手打下来的,为嬴政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一个完美的铺垫。

2、秦国能统一六国的第二个要点

秦国非常重视人才,不论出身,不看国别。因此不论是哪个国家的人,只要有能力有才华,不论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还是流落他乡的流浪者,在秦国,都有发挥才华的地方。因此,到了秦襄王的时候,秦国攻打别国,已经是拥有着凌驾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实力了。尤其是经过长平之战之后,秦国坑杀了赵国整整四十万大军,彻底打出了威名。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能力有勇气敢和秦国的军队正面交锋!

3、秦国能统一六国的第三个要点

分裂久了必然会合并,合并太久必定会分裂,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天下大势。当时的每个国家都沦陷在战火之中,上到君王,下到百姓,都过得痛苦不已。这个时候,即使没有秦国,也会有别的国家被历史推出来,完成这个事情。而秦国,其实只是顺应天命,刚好出现在这个时候。

因此,秦国能一统六国,如果说功劳全在嬴政,这自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在嬴政统一六国之前,经过了商鞅的秦国,实力已经达到了别的国家所不能及的高度,凌驾于任何一个国家之上。想要征伐哪个国家,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就算征伐失败也不要紧,秦军退回秦国,修养生息一段时间之后,继续攻伐也就是了!而且,如果不是当年长平之战后,信陵君目光长远,知道赵国亡了之后下一个就是自己,为了保住魏国,冒险伸出援手,救了赵国,秦襄王其实已经可以统一了六国。


总结:

所以说秦国能够统一六国,靠的不仅仅是嬴政的功劳,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但是却也不能因此而漠视了他的贡献,就算是历史所趋,也不能改变他在位期间立下的伟大功绩。比如修建长城抵御外敌,统一了文字(在秦统一六国之前,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字),货币(在六国统一之,前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流通货币)和度量衡。仅仅从他的作为中来看,便可以知道他并不是像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的那样,是一位极其残暴的君王。

而且所谓的“焚书坑儒”,其背后真实的原因以及真正的事情经过,也并不像我们所了解的那些只言片语一样,否则的话他也不可能被后世称赞为“千古一帝”。嬴政,真可谓是我国古代历史中,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君王。

参考文献:

《史记》

《史记·刺客列传》

《史记·商君列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秦国   秦王   史记   秦朝   列传   君王   太子   将军   实力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