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旅游发展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历史沿革

从鸦片战争到现代,鼓浪屿完成了从渔村小岛到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华丽转变,这段历史可依据岛内主体人群的结构、社会发展定位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国际社区发展阶段、现代生活城区发展阶段、旅游景区发展阶段及文化遗产发展阶段。

前两个时期是鼓浪屿的社区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岛内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商业、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日益完善,期间岛内居住的主体人群的身份发生过一次转变,即由外国侨民及海外华侨为主体向普通大众为主体转换,但这一阶段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服务对象始终为本土社区居民。

后两个阶段为鼓浪屿旅游发展阶段,这一时期鼓浪屿建设活动以旅游景点开发为主,所建成的旅游商业及服务设施均为游客服务,鼓浪屿由少数人享有的居住城区转变为全民共享的旅游景区,景区逐步取代社区占据鼓浪屿的主导地位。

国际社区发展阶段(1840年——1940年)

鸦片战争以前,鼓浪屿一直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岛,岛内发展十分缓慢,本土居民主要生活在岛上零星的传统聚落上。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南京条约》签订,厦门成为开放口岸,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来自世界各国的殖民者先后来到鼓浪屿,带来了西方外来思想、文化及宗教,并在岛上兴建众多住宅及公共设施,与本土居民分区而居形成外国人社区,这一时期称为租界时期,国际社区初现雏形。

1903年,中外各方利益集团签订了《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标志着鼓浪屿正式进入多元文化融合的国际社区时期。

这一时期大批华侨归国还乡参与鼓浪屿的政治、经济建设活动,逐步成为鼓浪屿住宅及公共设施建设、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同时外国侨民与中国人代表还建立了共同参与管理的公共社区管理体系,鼓浪屿逐步发展为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国际居住社区

1941年鼓浪屿被日本占领,日本人在岛上施行驱逐外国人的政策,此后大批侨民外迁,这种国际社区的住居形态被打破。

国际社区时期是鼓浪屿城市的主要建设期,鼓浪屿空间格局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殖民者及华侨建造的别墅、公共设施及道路多数保存至今,成为鼓浪屿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现代生活城区发展阶段(1941年——1987年)

从日占时期开始,至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回收鼓浪屿,岛上的建设活动发展十分缓慢。

建国以后,鼓浪屿成为厦门市下辖的行政区,随着国内制度的转变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侨民离开后大量空置的洋楼被政府接管,成为工人阶级的住房,鼓浪屿社区的主要居住者由少数派的社会精英转换为普通民众。

这一时期的建设活动以居民使用的住宅及生活设施为主,岛内政府、学校、医院、商业等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工业厂房等生产设施相继建立,城市格局基本延续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空间结构。

这一阶段也是鼓浪屿旅游发展的谋划阶段,政府初步确立了旅游发展目标,鼓浪屿开始逐步向旅游景区发展。

1959年,鼓浪屿在《厦门市总体规划》中被定位为“风景疗养区”,首次确立旅游发展目标,由于岛内建设活动开展缓慢,规划颁布后一段时间内鼓浪屿旅游景区建设并未取得较大进展,景区主要旅游功能以休闲疗养为主

到20世纪80年代,政府制定了多项规划推进鼓浪屿景区发展,期间颁布的《鼓浪屿风景区保护改造规划(1986)》确立了旅游空间“四片一环”的总体布局,规划将岛屿南部定位为风景游览区,岛屿东部发展为商业服务区,北部谋划为旅游、娱乐用地,这成为后续鼓浪屿旅游空间发展及规划的雏形。

同时码头、景点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开始加速,轮渡码头及三丘田码头相继修缮、建设完成。

此外,八卦楼等一批历史建筑被改造为景点及博物馆,菽庄花园、毓园、皓月园等多个旅游景点也陆续建设完成,以纪念品售卖为代表的旅游商业开始出现,但还未具备规模。

整体而言,现代生活城区发展阶段鼓浪屿表现为城区及景区融合发展的态势,但大众化的生活城区仍是这一时期鼓浪屿的主要面貌,岛内拥有完整的政府、学校、医院、商业等各类公共设施及众多工厂,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该阶段鼓浪屿旅游发展缓慢,旅游基础设施初步建立,各类旅游资源也得到整合,景区旅游空间的格局开始形成,为鼓浪屿后续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奠定了基础。

旅游景区发展阶段(1988年——2012年)

1988年,鼓浪屿获批成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标志着鼓浪屿旅游景区的身份被正式确立。

鼓浪屿旅游景区建设初期时间跨度为1988年至2012年,这一阶段鼓浪屿完成了由“生活城区”向“旅游景区”的转变,期间随着对鼓浪屿的认识不断加深以及管理过程中一些新问题的出现,鼓浪屿发展定位发生了数次变更。旅游景区发展阶段可以分为旅游景区建设初期与旅游景区高速发展期两个时期。

(1)旅游景区建设初期(1988年——2000年)

旅游景区建设初期鼓浪屿定位为“风景观光型景区”,1994年颁布的《鼓浪屿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突出风景旅游定位、淡化削弱城市功能”发展原则及“风景旅游岛”建设目标,在规划提出的“退二进三”的政策要求下,鼓浪屿岛屿北部的玻璃厂、灯泡厂、造船厂等多家工厂相继搬离,为鼓浪屿北部腾出较多绿地空间,景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但随着岛内产业的搬离以及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鼓浪屿居民数量开始下降,人文社区不断衰弱,“旅游景区”逐步取代“生活城区”占据主导地位。

这一阶段鼓浪屿在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上取得了较大进展,隧道、夜景灯光等大量市政设施陆续修建,海底世界、钢琴博物馆、百鸟园等景点相继落成;三友假日、海上花园酒店等旅游配套商业设施持续完善。

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提升,鼓浪屿如今的旅游基础设施格局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该阶段鼓浪屿旅游目标是强调以日光岩为中心的观光型风景旅游,景点建设内容主要为日光岩、菽庄花园及皓月园三大景点的内部补强。

据统计,1989年至2000年十一年间,鼓浪屿旅游景点营业额从315万元增至7393万元,景区建设卓有成效。

在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及利用上,早期鼓浪屿风景名胜区保护主要集中在岛内沙滩、岩石、山体、绿化等自然资源方面,而对人文资源的挖掘和保护相对薄弱。

20世纪90年代,政府曾组织相关部门调查岛内历史建筑保存情况,还聘请了天津大学师生团队对一批重要的历史建筑进行考察、测绘,并出版相关著作,为后续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为适应风景旅游区的建设,1994年编制的《鼓浪屿控制性详细规划》针对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及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规划鼓励历史建筑实行动态保护与发展,允许把风貌建筑开辟为小型庭院式度假别墅或小旅馆等作为旅游商业服务设施,以达到动态保护目的。

2000年,《厦门市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正式颁布,条例在历史风貌建筑开发与利用层面提出“遵循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利用服从保护原则”的原则。同年,第一批40栋历史风貌建筑被正式认定,自此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及利用工作有了具体的法规支持,并逐渐得到重视。

(2)旅游景区高速发展期(2001年——2012年)

2002年,厦门市规划设计院综合三家专业单位编制的概念性方案,制定了《鼓浪屿发展概念性规划》,规划进一步明确了鼓浪屿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原则等战略性问题,将鼓浪屿性质定位为具有独特自然风光和人文艺术的风景旅游区。

2003年,鼓浪屿区政府撤销,“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管委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过去单一围绕旅游发展逐步转向旅游发展、旅游资源及社区历史人文保护等多方协调工作中来。

在之后的鼓浪屿空间及危房整治工作中,管委会出台了系列政策,相继拆除了13万平方米的建筑,大量建成广场、公园、绿地、索道等旅游设施,鼓浪屿旅游及人居空间品质得到较大改善。

为扩大旅游市场,管委会于2007年推出夜间轮渡优惠活动,此举大大激发了游客上岛热情,至2012年,鼓浪屿游客数量由2007年的479万人次增至1137万人次。

游客数量激增的同时也使岛上旅游商业迎来爆发式增长,餐饮、娱乐等旅游业态数量显著增加,商业设施逐步向全岛蔓延。

2012年出台的《鼓浪屿控制性详细规划》继续强调鼓浪屿“国际性风景旅游区”发展目标以及“文化与特色”发展方向,规划提出“一环三片、一心十节点”的旅游框架,并要求继续巩固日光岩等景点在旅游中的龙头地位。

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及利用上,2002年,《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规划明确了旅游资源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联系

其后政府开始推出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居民及单位开展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工作,2008年,为解决游客爆发式增长带来的住宿难问题,管委会出台了《鼓浪屿家庭旅馆管理办法(试行)》,办法鼓励将历史风貌建筑改造为家庭旅馆,自此鼓浪屿家庭旅馆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家庭旅馆经营活动中一些不当经营行为造成大量鼓浪屿历史建筑被破坏,政府不得不在2011年停止家庭旅馆审批工作。

2012年,鼓浪屿又认定了一批历史风貌建筑,至此鼓浪屿已经挂牌的历史风貌建筑达到391

栋。

综上,旅游景区发展阶段是鼓浪屿旅游业的主要建设及形成期,这一阶段鼓浪屿主要游览形式为传统风景观光旅游,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等景点是鼓浪屿主要的旅游吸引物。

随着社会对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价值的认识日益深刻,历史风貌建筑资源逐步得到重视。

中国首部地方性立法的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厦门市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颁布后,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及利用工作开始走上正轨,但这一阶段历史建筑的开发利用目的主要是服务风景旅游。

参考文献:

[1] 张朝枝, 周小凤, 宋晓微.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现状分析报告[J]. 中国文化遗产,

2018, 88(6): 35-39.

[2] Li, M. ,Wu, B, and Cai, L. Tourism development of world heritage sites in China: a

geographic perspective[J]. Tourism Management, 2008, 29(2): 308-319.

[3] 徐林. 鼓浪屿申遗成功的背后:如何守住这座独特的文化遗产[J]. 决策探索(上半月),

2017, 551(8): 64-65.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鼓浪屿   历史风貌   旅游   历史沿革   岛内   景点   景区   文化遗产   时期   风景   建筑   社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