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厚葬母亲花120万银两,在老家摆35天大席,让乡亲白吃白喝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丨楚翊许

编辑丨楚翊许

«——【·前言·】——»

晚清末年,李莲英是是慈禧太后跟前的红人。

作为慈禧太后身边最受宠的太监,他借着慈禧太后的权威在宫内宫外大肆敛财,用百姓身上搜刮下来的金钱,花120万两白银为母亲办理厚葬,在家乡连摆35天的大席,请老家的乡亲们白吃白喝,还能打包带走。不仅这些,李莲英还请了僧人和尚们为母亲念经超度七七四九天。李莲英说:“目的就是风光。

李莲英这是真孝心还是假真情呢?

«——【·母亲却不幸去世·】——»

1848年,李莲英出生于直隶省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在家里排行老二,在7岁那年就进入皇宫当上了太监,由于年纪小,经常受欺负。后来16岁的时候被调到慈禧身边伺候。前期一直没什么建树,在宫内摸爬滚打数十年,李莲英在慈禧面前尽显婀娜奉承的话,时间一长李莲英便成为了慈禧眼前的红人,李莲英的身价地位迅速上升,他也趁机敛财,过上了富贵人生。

李莲英一直记挂着远在顺天府大城县的老母亲,于是经过打点,李莲英将母亲从家乡接到了北京城享福,还为母亲在北京西直门内的棉花胡同里购买了一处豪华宅邸以便母亲能够在北京城更加舒适地生活居住。这样享福的好日子过了几年,李莲英的母亲就去世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初冬季节,李莲英在这个冬天过得可以说是一直沉浸在丧母的悲伤之中,他决定为还没能够享清福的老母亲举办一场史无前例的豪华葬礼来弥补老母亲未曾享受完的福气。

«——【·令人震惊的风光大葬·】——»

晚清光绪三十三年,这个令人震惊的葬礼开始了。前来吊唁送葬的全是当时有头有脸的大人物,甚至直属督导也派了大量士兵为葬礼巡逻护航。一个纯金的香炉明晃晃地放在整个场地的最中心,里面燃烧着的香火从不间断。

供桌上精美糕点,山珍海味,水果等吃的数不胜数。不仅如此,这些贡品并不是一直摆放在那的,需要按照要求一天需要换三次,次次品类都不能一样。为老母亲超度的不仅有北京知名的道士,还有老家的道士和尚,全部都使尽浑身解数在李莲英面前表现。因为李莲英母亲生前酷爱听戏,李莲英便为母亲安排了两场戏剧来给母亲听,首先安排的是家乡的戏剧,但是为了符合最高规格,又安排了一场北京城的戏剧。戏剧整整唱了三十五天,每天都是从早晨开灵唱到晚上。

在母亲葬礼的表面功夫下足了心思,李莲英在宾客的酒席上也毫不懈怠。为了整个葬礼的需求,为了能够保证整个葬礼上的生猪数量足够多,每天派人拉着几辆大车到附近收购生猪,如果周围收完了就到更远的地方去收,那段时间可以说是方圆十里内外没有一头猪不是李家的,收购回来的生猪全部放在他专门挖的放养池子里面存放着。

宴席一共是有一天三班,每天开设一百多桌,最高开设了几百桌宴席。酒席上是四凉碟加九大碗,按照当地最上等的规格来上菜,四个凉碟里的菜无限供应,九大碗里面全是硬菜鱼肉鸡鸭等。当时几乎所有百姓都是吃饱了这顿吃不下下顿,李莲英不仅让附近的百姓来白吃白喝宴席,甚至让他们带走一些能够以后用到的物品和粮食,只要想拿都可以随便拿走。

整个葬礼从开始到结束,一共花了一百二十万两白银,用了一千五百多头猪,吃了十三斤小麦,用了几千尺白绫布,可以说李莲英母亲的葬礼所用到的物资和钱财是普通人的几百倍甚至是上千倍,这次的风光大葬让李莲英的脸上都镀上了光。

看似这场葬礼是轻轻松松完成,但其实在这场令人震惊的葬礼举办之前,李莲英也做了很多准备。

«——【·风光葬母前准备·】——»

李莲英很小进宫当了太监,身下无子嗣,为了在家乡中宣扬自己的面子,李莲英决定要给老母亲举办一场风光大葬,不仅弥补自己对母亲的亏欠,也是正好借此机会光耀门庭,给家乡的嗣子侄孙们打个好榜样,宣扬孝道,为自己百年之后的后事做个打算。这场风光大葬对李莲英来说是一石打多鸟的事情。

不过李莲英想的再好也没用,他当时就算权势滔天但最终也还只是慈禧太后身边的一个太监,要想亲自主持这场葬礼,还是要太后知晓此事并且同意才行。于是他和慈禧太后说明娘亲最近不幸病故,自己难以报答对娘亲的生养恩情,于是打算在第二年的二月下旬亲自带着娘亲的灵柩回家乡举办葬礼,打算将她与父亲合葬在一起,也了却了自己作为儿女的一桩小心愿,希望慈禧太后能够批准自己假期去完成这件事情。

李莲英小心翼翼地将这件事情禀报慈禧太后,没想到慈禧太后却意外爽快地答应了李莲英的请求,并且直接给李莲英赏赐万两并且直接向李莲英说明如果觉得这些白银还不够,可以找袁世凯要,只要能够保证这次葬礼能够顺利举行。

其实慈禧太后能够如此爽快答应李莲英的请求并且出手援助并不是白白答应的,慈禧太后当时正代替皇帝掌权,但还是有被夺权的威胁,正好太后一向是鼓吹孝道的伟大庄重,借着这次帮助李莲英风光葬母也是在证明孝道的重要性,以孝道名正言顺地压制住光绪帝,实则是想保住自己的权利。

其实李莲英的母亲在北京城逝世,但按照当时的风俗是需要回到家乡去举办葬礼的,但李莲英实在是腾不出时间来及时处理母亲的葬礼。在向慈禧太后请示假期之后,李莲英就先在北京城为老母亲进行超度。

为此李莲英聘请了当时北京城里最有声望的和尚,僧人等人来念经,足足念了七七四十九天,没一天是停歇的。念经结束之后,李莲英又将老母亲的灵柩放在北京最有名的寺庙里,为了保证母亲能够安宁,他聘请了三十多个人轮流守着,夜以继日,并且每天需要祭祀三次。从李莲英对母亲还未回家乡安葬之前所做的事情里面也可以看出来后面的风光安葬的一些小苗头,不过相对起正式的风光大葬,这些事前的准备也显得小巫见大巫。

«——【·预设葬母排场,乡绅出面帮忙·】——»

事情都安排妥当,李莲英也正式开始筹备母亲葬礼的事宜。但是因为当时的李莲英手头上的事情还未处理完,他只能先委托他的两个兄弟李升泰,李世泰先自己一步赶回老家,和老家里的长辈族人们先商量商量,让后面的事情能更加顺利的举办。于是,李莲英的两个兄弟快马加鞭赶回顺天府大城县老家,召集了当地的乡绅及有名望的头面人物到自家的庄园里商讨事宜。

从李家兄弟召集人马到大家好聚集一堂也就花了两个时辰,速度十分快,李家两兄弟眼瞅着大家伙已经差不多到齐了,也不兜兜转转直接开门见山给大家伙宣布自己奉了兄长李莲英的命来为去世的老母亲举办葬礼,向大家伙交代了这件事情是李家的大事情,不能够怠慢,必须好好操办。说罢便直接从身后拿出五十万两白银,向大家伙宣告这是筹备母亲葬礼的初步经费,如果不够,后续还能继续往上面添加。

«——【·葬礼方案难入李莲英法眼·】——»

拿钱办事,收下来李莲英五十万两白银,大家都在绞尽脑汁为李莲英母亲的葬礼出谋划策。为了符合李莲英对葬礼规格的要求,当地的有名乡绅聚在一起商量了一天一夜,甚至还把例如《丧仪大全》,《殡仪全书》等古籍都拿出来翻阅,只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李莲英对葬礼的要求。就这样所有人聚集在一起商讨了很长时间,差不多到半个月的时候,终于将第一版葬礼清单列举了出来。大家伙推荐了当地最有名望的乡绅作为代表,将所有人的意见一条一条地审核通过后列举到一个册子上,最终形成了一本丧仪手册亲自上京给李莲英。

正在大家都以为这份废了大半个月心思的丧仪手册肯定能够获得李莲英青睐的时候,这份手册就被李莲英给驳回了。正是因为李莲英觉得大城县的乡绅们想的法子还是不够高级气派,如果自己老母亲的葬礼真的按照这份丧仪手册来举行的话有失脸面,一点都配不上自己的地位,说到底还是觉得这个举办仪式不能够显现李家的气派。

李莲英对这份计划书弹劾了一番,让乡绅们再想想,尽可能将葬礼举办的有多豪华就要多豪华,有多气派就要多气派。但是他又不放心全权交给乡绅们干,于是就当着大城县老家乡亲们的面前直接对老母亲的葬礼做出了具体的指示,明确指出这次母亲的葬礼规格一定要比在老家举办的普通葬礼规格要高,最好是按照北京或者是天津的葬礼民俗来办,只有按照北京这样的民俗来办才能尽显气派和地位。

李莲英为了让葬礼办得体面出手五十万两白银,这个巨大的数目惊呆了在场的所有人,要知道在当时经济萧条的晚清末年,老百姓连温饱都成为问题,更不必说见过这么多银两。就算是当时见多识广的乡绅们也没见过有谁在婚嫁丧娶这种事情上花费这么多的事,更别说要交给自己经手操办了。

大家都为这个巨额经费犯了难,钱太少了难办事,可是钱太多了也难办事,这一场天价葬礼属实是把在场的众人都唬住了,一时间谁也想不出来个好办法,到底怎么样才能用五十万两白银去举办一场葬礼呢?

虽然李莲英已经告知乡绅们自己老母亲的葬礼要按照北京葬礼的规格来办,但是乡绅们始终还是没经历过这种大场面,都表现得迷迷糊糊的,虽说知道规格要大,但是对于怎么样将这五十万两白银用到葬礼上,大家还是不清不楚。带着这样的疑问,乡绅们又向李莲英发出了问题,到底要怎么样花钱。

说到花钱举办葬礼,李莲英就来劲了,从纸扎针活到宴请的酒席,李莲英都有自己的打算。首先是纸扎针活,他说这种基础的祭祀用品一定不能够马虎对待。既然整个葬礼的规格要按照北京城的规格来办,那这些纸扎针活当然也是要和北京城齐平。他要求母亲葬礼中所用的所有纸扎针活全部都是要由北京城的专业师傅制作的,全部制作完成之后再统一运回家乡,不仅如此,母亲的棺椁也需要用最贵的木材,又北京城最有名的师傅亲手打造,保证母亲葬礼中所用到的一切用品全部都和北京的如出一辙。

丧礼期间,李莲英还安排了35天时间,宴请周围村庄的老百姓来吃席,并且全部白吃白喝,只要是来吊唁老母亲的人都分发孝衣孝服,只为了能够彰显出老母亲的慈爱善良和李家的大方恩德。送葬的路上,李莲英要求将整条送葬道路重新修理,用麦秸铺实,连路两边的所有树木都要绑上白色绸缎,墓地正门要弄几个牌坊等等等等。这一排场一经李莲英的口说出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纷纷表示这个排场恐怕要花很多钱。但李莲英并不在意,说只要能够将葬礼办的足够排场,花多少钱都无所谓,大不了再增加五十万两白银经费。最后,李莲英拿着大量银子,将母亲的葬礼办得盛大无比。就像上文所说的这样,排场惊人,从筹备到举办,李莲英也付出了大量人力财力。

«——【·结论·】——»

李莲英为了风光葬母不惜花去大量钱财和人力,并对此毫不在意,但李莲英终究只是一个小小的太监,一个太监也能有如此财力权利,可见当时的晚晴王朝是有多么的腐败奢靡。所以说,清王朝的灭亡是时代趋势,压迫百姓的国家终究不能够长远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大城县   北京城   母亲   乡绅   银两   大家伙   白吃   乡亲   葬礼   太监   北京   老家   规格   风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