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座陵墓,其修建之地犹如“五爪金龙”,千年来一直完好无损

说起秦始皇,相信每一位中国人都熟知甚详。作为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在中国民间人尽皆知。两千多年前,他凭借着过硬的政治谋略及个人能力,先后覆灭六国,一手缔造了大一统王朝——秦朝。

论功绩,秦始皇居立有不世之功,堪称前无古人。尽管如此,有关他的争议,却从未停止过。有人说,秦始皇创立了千古基业,居功至伟,理当万古称颂。另有人则认为,秦始皇之功绩,是以牺牲百姓利益为代价换来的,不值得称颂。

众所周知,秦始皇在即位之后,大兴土木,修城筑陵,倾举国之力,征召劳役高达百万之众。仅长城的修成,便造成无数劳役横尸山野,民间陷入动荡,百姓生活愈加艰苦。这似乎是秦始皇难以摆脱的污点,后世皆以此称其为“暴君”。

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待,秦始皇对华夏民族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人非圣贤,纵然秦朝覆灭,他有着难以逃避的责任,可瑕不掩瑜,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创造出一套延续两千多年的国家管理制度,这或许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的原因。

笔者看来,对待历史事件,要客观分析,如:秦始皇征召劳役修筑长城,实为无奈之举。

北方蛮族频频袭扰秦朝疆界,每次秦军杀至,敌军早已退散。当时的秦朝,远不具备汉武帝时期的跋涉作战能力,无法做到深入敌军覆灭作战。秦朝所能做的,便是派将领驻守边关,可秦之防线何其狭长,若要全线驻防,无疑要耗费巨大的兵力、物力、财力。

两难境地之下,唯有修筑一条前所未有的军事屏障,覆盖在整条边境线上,长城就此应运而生。

事实证明,长城的修建,极具远见。它不仅对于秦朝至关重要,在后世历代中,皆发挥有重要作用,汉代、唐代、明代对长城进行了扩修加长,侧面说明历代统治者对长城作用的肯定。同时,长城在古代,还起着传递战情的作用。

除此而外,焚书坑儒一事,令秦始皇饱受诟病。值得说明的是,“焚书”与“坑儒”是两个独立事件,我们要拆开看待。“焚书”确有其事,的确为秦始皇过失之一,目的很简单,即统一思想。

回顾当时形势,天下大统,秦始皇迫切需要钳制人民思想,由此出现“焚书”一事,被烧毁的多是诸子百家思想书籍。不过,“坑儒”却存有争议,有观点认为,所谓的“坑儒”指的是方士,而非儒生,这点在网上有着详细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既然秦始皇修长城、“焚书坑儒”都是有情可原,那么秦始皇“暴君”之名又是从何而来呢?

这点就不得不提秦始皇陵。

之前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那就是在秦始皇死前曾发誓:“即使朕死了之后,也将有朕的龙魂来保佑华夏民族千世万世永不衰竭... ...”至于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我们今天暂缺不做评判。

话说,秦始皇早在公元前247年,就已经着手准备为自己修筑陵墓之事,其在位36年,修陵39年,至秦二世时期正式完成。期间征召劳役70万余人,经过多次轮换,总人数估计有数百万之多。秦始皇陵的修建,工程之巨,耗时之久,死伤之多,与长城不相上下。

若说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敌,那么,秦始皇陵,则是完全为了满足私欲,而不顾百姓存亡。修陵三十六载,饿死、累死、杀死者,不计其数,白骨累累。可见,秦始皇为了给自己修建陵墓,可谓是不惜代价。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墓。主体分为三部分,即内城、外城、外城之后区域,核心部分为地宫。内城与外城之间,密集分布各类设施,外城之外则多为陪葬坑、陪葬墓,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则是秦兵马俑陪葬坑。它的整体布局是仿照当时都城秦咸阳城的布局,地下陵园等同于微缩版的咸阳城,总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

通过上文可知,秦始皇在未立秦朝,尚为秦国君主时,便已经着手修筑皇陵。当时他所设计的陵墓,与战国时期的君王陵墓有着明显不同,设计之复杂,布局之规律,令人咂舌。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位于骊山附近,距离秦室都城咸阳有着一段距离。

那么,秦始皇为何舍近求远,将修建地址选在骊山呢?

最早对此给出解释的,是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他在《水经注》记载称:“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据此可知,秦始皇把陵园选在骊山,是因贪其美名,这是最早的权威解释。

但是,随着后世对史料的研究,人们发现,郦道元的观点存在不合理性。须知,选址骊山时,秦始皇尚为秦国君主,年仅十三岁,他又如何懂得蓝田的美金与美玉?

退一步讲,假设他真的了解骊山,也绝非轻易可为,这背后需要王公贵族进行商榷,探讨可行性。须知,修陵不是小事,一旦动工就是劳役百万、耗时数十年,怎么可能只因孩童的“贪其美名”便草率定址呢。

所以,骊山的最终选定,必然有着其他因素,我们可以从陵墓的设计意图及礼制方面进行分析。

从陵墓位置上看,秦始皇陵与秦国历代君主的陵墓位置存在联系。如秦始皇先祖及太后的陵墓,葬于临漳县西面的芷阳地区,这样一来,秦始皇陵位于芷阳东面的骊山附近,就可以解释清楚,这是基于礼制决定的。《礼记》、《尔雅》记载:“南向、北向、西方为上。”“西南隅谓这奥,尊长之处也。”

秦国可能以此为准,后世帝王为陵墓选址时,会考虑辈分尊卑、上下排列。

关于礼制,《论衡》中记载最为翔实:"夫西方,长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东……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饮食;宅,人所居处,三者于人,去凶宜等。”意思即:“辈分最高的人,陵墓选在西面。辈分较小的,陵墓选择东面。宣太后的身份,陵墓位置应当介于其子与丈夫之间。”即“西望吾夫,东望吾子。”

临漳县西侧,即:芷阳地区,主要埋葬有昭襄王、庄襄王、宣太后。按照长者居西,幼者居东的礼制,我们可以推断,秦始皇作为晚辈,只能葬于芷阳以东,否则,将有违传统礼制。骊山位于芷阳以东,是秦始皇陵的最佳选择位置。

另外,秦始皇陵选择骊山,还有“依山造陵”存在联系。

这一说法最早源于春秋时期,在各诸侯国的带动下,“依山造陵”逐渐发展为一种习俗。纵观春秋战国的君王陵墓,多为背山而建,正面则是一望无际的大好河山,寓意死后守护家国。甚至有的君主,另辟蹊径,把陵墓建造在山巅之上,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同时,可衬托至高无上的地位。

春秋时期的秦公墓便是依山而建,至战国时,这种观念仍旧在延续,历代秦公皆选择“依山建陵”,把这当做一种习俗传承给后世。到了秦始皇时期,他自然要顺从祖上习俗,因此,秦始皇陵紧靠骊山而建,倒也符合“依山造陵”的观念。

皇陵背靠骊山,面向渭水,附近一带美好风景尽收眼底。若登高望远,俯瞰此处,可发现,临潼以东至马额的这段山脉,万峰挺立,绵延不绝,形成了突起之势。从渭河北岸远眺而去,一副奇妙画面映入眼帘,山脉两边对称,两扇巨大的屏风立于皇陵背后,令人惊叹。

甚至,再以陵墓之巅南望,这段山脉又迎变化,由扇形化为弧形,将周边万峰、秦始皇陵等景物环绕其内,整个骊山水乳交融,天然一体,哪怕是鬼斧神工,亦不过如此。

其实,除了以上原因外,还有着不少风水玄学之说。

如:秦始皇选址骊山,因为此地能汇聚仙气,如始皇陵的南侧、北门恰好能与骊山最高点连称一条直线,似乎是有意为之。再观骊山之地,周边每一座山峰,犹如一朵花瓣、一个龙爪,而秦始皇陵,恰好位于花瓣、龙爪簇拥中心,是一个古老的聚仙法阵,又说形成了“五爪金龙”。

据风水学士的看法,“五爪金龙”的建立能够使秦始皇屡战屡胜,横扫六国,最后统一天下。风水学士的话到后来果真应验了,六国都归属于秦,天下归为了一体。最后,秦始皇陵就成为了龙脉,庇佑大秦朝的江山。

此说法充满神话色彩,无形中给骊山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上文可知,皇陵南依骊山,北靠渭水,这是史料公开记载的信息。不过,鲜少有人知道,皇陵东侧,有一座秦造鱼池。它的形成源于秦始皇陵,当时建陵工程接近尾声,需要封陵填土,便在皇陵东面挖池取土,地深数十米,水积成池。池水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

后来,为了防止骊山上的水灌入地宫,秦朝在皇陵西南方向,修建了一条千米大坝,平均宽约四十米,高度2-8米,用来蓄积骊山之水。大坝建成后,原本南北流向的鱼池水道改为西北流向,于陵园东侧绕过。

秦代“依山环水”的建陵观念,一直流传至后世,对历朝历代的帝王陵墓,更是起到重要影响。如:西汉时期的高祖、文帝、景帝、武帝等帝王陵墓,皆是效仿秦始皇陵“依山造陵”的风格... ...

这里,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

近几年很多地质学家参考了一些卫星俯拍图,然而,这些图片给人的感觉是——从华工到娇山这个地方就好似一条巨龙,并且,秦始皇陵墓的位置就在龙首的眼睛处。大家都知道,自古以来就有“画龙点睛”的说法,这似乎又加大了此陵墓的神奇之处。

但是,至于秦始皇当初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古人确实有“神技”之类的本领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参考资料:

『《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秦始皇陵的风水传说-探寻鲜为人知的神秘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临漳县   陵墓   秦国   山脉   礼制   劳役   秦朝   皇陵   长城   后世   年来   金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