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朝故事”与唐高宗、武则天政局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虫虫

摘要:

在永徽显庆时期,高祖太宗继续模仿“汉朝故事”进行政务活动。

高宗以“汉朝故事”为基础,强行册封武氏为皇后,废掉了李忠,同时将其他的大臣,包括长孙无忌在内,都一一铲除,以此巩固了自己的权力,确立了自己的权威,从那以后,高宗所使用的“汉朝故事”,就很少涉及到重要的政治问题了。

“汉朝故事”在武则天执政期间虽然也受到了关注,但是其在政治上的作用却是非常有限的,比之唐初年要差得多。

“汉朝故事”与唐高宗的孝道实践

唐高宗除了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引用“汉朝故事”做为史实之外,更是借助“汉朝故事”来塑造其“宽仁孝友”的太子与皇帝的人设。

经过一场惨烈的太子争夺,最终以“仁孝”著称的晋国王李治被封为太子。

当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他就非常注重“孝”,特别是在照顾他的父亲唐太宗的时候。

照顾病人是唐太宗从辽东归京,在他生病的时候,李治给他吸了一口毒液,然后细心地照顾他的母亲,直到他的母亲“气疾”好了为止。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患上“苦痢”,李治日夜服侍,为太宗操劳,连头发都有些花白了,深得他的夸奖。

李治除了对自己的父亲表示尊敬之外,对自己的弟弟也特别疼爱。

贞观十七年(六百四十三年)5月,李承乾与李泰被流放到了外地,李志上书:“承乾与泰王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心有戚戚焉,恳请有关官员,给予厚待。”太子之争刚结束,李治便以“宽仁孝友”的态度善待父亲和兄弟。

唐高宗虽然成功登基,但仍然很注意维持“仁孝”的君王形象,这从他为衡山公主的婚事所作的种种布置就可以看得出来。

根据《新城长公主墓志》的记载,衡山公主是太宗文帝的女儿,是皇上的亲妹妹。

根据刘瑞清的研究,当时唐太宗曾将王妃许配给了长孙诠,后来因太宗驾崩,才推迟了这场婚礼。

唐高宗于永徽二年(650)一月为衡山郡主重新筹办婚礼,定于8月1日举行婚礼。

就在皇帝陛下即位之时,一片欣欣向荣的气氛之中,内侍于志宁不同意衡山郡主的婚事,上奏道:《礼记》中有云:“女十五及笄,女二十而出嫁,若有故人,女二十三而出嫁。”

郑玄云:“有故人,即死于丧事。”据闻,需三年才能成婚。”

有论者说:“定例,除官以后,必行吉事。”这是汉文所定的礼仪,以供民众参考。而王妃,则是以斩首的身份,哪怕她的衣裳被废除,也不能随意更改。

只有在伤心的时候,才能结婚,这不仅违背了传统,也违背了人性。

“臣以为,臣之子登皇位,临万方,当继美义与玄玄,齐方汤与禹,弘奖仁孝之时,重扬功德之时,臣愿奉高宗之命,以孝文君之威严,使国事无碍,使王妃之事,尽善尽美。

于志宁认为当时正值大秦皇帝的丧事,并引用了《礼记》中的经文,以及后汉时期的郑玄之说,认为在这个时候,王妃的婚事是不适宜的。

以这位郡主的地位,“服是斩缞”,应该是要为他守孝三年,这也是合乎礼仪,合乎礼仪。他还建议汉文皇帝将三年的丧期定为三十六天,以方便世人,并要求皇室的王妃,在三年的丧期中,做出表率。

于是,于志宁向唐高宗提出了这样的意见,他觉得统治者必须以身作则,这样,他就可以更好地宣传“以孝治天下”的思想。

对于唐高宗来说,让衡山王妃穿着丧服,有利于他保持“孝顺”的政见。

最后,衡山公主在永徽三年五月二十三日的婚事结束后,被唐高宗册封为新成郡长公主,然后才是真正的成亲。

高宗以衡山王妃为妻,以孝为先,以孝传遍天下,以保国泰民安。

左威卫大将权善才、监门中郎范怀义在昭陵上砍松,被大理寺弹劾,判以“斩杀”之罪。高宗对这样的处罚很不满意,他觉得如果对这两位将领手下留情,就是对他们父亲唐太宗的大不尊重,大不孝顺,就把他们处决了。

大理司马狄仁杰,以二位将军的罪名,并不足以处决,于是对高宗谏道:

昔年汉文帝偷窃高庙的玉镯,被张释之斥责,罪止弃市,若不是死刑,直接处决,古语有言:“若窃长陵一片尘埃,君王何德何能?”

今日君王一块昭陵的一块柏树,斩了一位大帅,千载后,君王何德何能?故而不能下旨,斩杀贤才,使皇帝陷入险境。

高宗想要重罚那些冒犯昭陵的人,一则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孝道,二则是为了用杀戮来树立自己的权威。

狄仁杰引用了汉文帝时人在高庙偷了翡翠,被判处了弃置市场的罪名,并将昭陵的白柏与那些被砍倒的人相提并论,说他们是不该被杀的。

还有张释之所说的“盗环之事”,如果处理不好,国君就会被冠上“不道”之名。

狄仁杰用“汉朝故事”作为他的理论基础,并没有把“孝道”这个问题摆在他面前,他只是警告高宗,要注意他对下属的宽容和宽容。

高宗接受了狄仁杰的忠告,并对这件事进行了适当的处理。“汉朝故事”在定罪和审判方面,也是高宗君臣们参考的一个主要内容。

“汉朝故事”不仅对高宗时代的重要政事产生了特殊的影响,而且在“孝”行、“判”、“判”等领域,都是值得借鉴和借鉴的重要历史和文化资源。

“国朝故事”在高宗朝的政治层面上,虽在律法、礼仪和谏言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影响较小,且未涉及到重要的史实,一是因为其数目较少;二是因为他有“自我作古”之志,希望建立一个独特的政治环境,不愿意受“贞观”之法的约束,所以对他的治国方针进行了有意的改变。

“汉朝故事”与武则天朝政局

武周至唐朝,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权制”,在当时的政治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武周时代,虽然“崇汉”政策没有改变,但是武则天时代,“崇周”政策与宗教、谶纬等思潮结合在一起极为盛行,因而对“崇汉”政策产生了影响。

“汉朝故事”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中,其位置也随之改变。

但是,“崇汉”思想在武周时代仍然是一种具有很强渗透和覆盖性的政治舆论,并且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所以,武周政府在政治上仍然遵循着“汉朝故事”。

武周一代继承了初唐国君对“汉朝故事”的追寻:武则天一开始没有改变李唐君主已有的治国方针,以争取更多的拥护者;

其次,武则天是以王政君的故事为依托而成的,她在称帝的同时,采取了各种手段来加强武周的政权,而“汉朝故事”也起到了一定的政治作用。

武则天在自立为皇的进程中,逐步地改变了她的宫室制度。

作为一种仪式性的建筑,它在朝代的确立、皇位的延续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登基,武承嗣请求建立武氏七殿,追悼王父祖,中书尚书裴岩拒绝了“吕氏之败”的说法,并提出“圣德临朝,应以大义为重,而不应追悼王祖祢,以显其私心。”

武则天批驳了裴炎的说法,说他引用的“汉朝故事”是不妥的:“吕氏之君,其大势在于生;今人追寻先贤,物归先贤”,不能拿来类比。

由于对裴炎的派系进行了系统的排除与清理,武则天于垂拱四年在洛阳建立了“高祖”、“太宗”、“高宗”三座祠堂,并建立了“崇贤”祠堂,以供奉“武氏祖”。

武则天不久便命各司议崇前殿宇数目,崇文馆大学士周悰,司礼大夫,提出七间,以减皇族大殿为五间。司礼监贾大隐说:

秦汉太后执掌朝堂,而根据《礼典》,皇帝有七座庙宇,王公有五座庙宇。

今日周悰别提新论,广为引用,以求尊贵,而非常规。其祭祀祖先的庙宇,与诸王的数目相一致,使其为国的祠堂,而不能改变。

贾氏强烈地反驳了周悰的建议,他根据《礼经》中的七座神庙,五座神庙的说法,提出了一个理论,那就是神庙的数量是不能随意更改的,而崇拜神庙的数量,应该是诸侯神庙的数量,而不是简单地更改神庙数量。

武则天接受了贾氏的提议,认为崇祖庙在当时还没有达到与皇族太庙同等的政治位置。

直到武则天登基为皇,“崇祖祠”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及规模上,其规模上,都已超越了“宗祠”。

武周政权的一个特点就是“铁腕”,天命二年(691)一月,李嗣贞以来俊臣等人滥用职权,诬告朝廷,上奏:

臣闻陈平因事汉祖,上奏请楚君臣,特拨五十万两金子,作为中间人。

项王怀疑臣子,陈平造谣造谣。今日奏章繁杂,说多不多,说多不多,谁知道会不会有陈平上书给皇帝,然后又图谋不轨,我怕他会害了我的国家。

李氏借着陈平挑拨离间,挑拨楚人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互相猜忌,最终灭亡,与来俊臣诬陷无辜的人相比,武则天隐晦地提醒她,过多的刑罚只会让她的臣子产生隔阂,对她的朝政不利。

武则天没有接受他的建议,在来俊臣失去了作用,在他死去后,夏官郎姚崇对来俊臣的判决进行了评估:“所有被判死刑的人,都是冤枉自己的。”

姚氏对未来俊臣所犯的错误,与对后汉王朝的迫害相比,更能说明那个时代的政治风气,是如何借鉴汉朝的。

为了应对残酷的统治,也有一些人选择了中立,最有名的就是武则天在皇帝登基大典上任命的许有功,他表后世与汉文帝时期的张释之相比,表现出了对汉代官员的偏爱。

在残酷官吏横行,案件频发的时代,用汉代的人物事件来比照汉代,既是一种“崇汉”的社会风气,又是一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不满。

证圣元年,明堂失火事件的统治者们,也是以“汉朝故事”为基础,按照《旧唐书·五行志》中的说法:

“证圣之年,一月十六之夜,明堂之火,蔓延上天,将京城照得如同白昼,直到黎明之时,化作了一片焦土。”

天意要离宫而散,丞相姚璹认为,这是一场大火,如果有人保护不好,那就是一场灾难,所以不能轻慢。

于是建议皇帝在宫中守株待兔,引用建章的事迹,命薛怀义重建大殿,以镇压战胜。

灾难是上苍对帝王的警告,明堂是武则天宣政布教的圣地,而这场火灾,则是上苍对皇帝治理不力的惩罚。

面对这场大火,姚璹立即做出了三项对策,第一,他在公众面前宣布这场大火是因为“人护不谨”,而不是自然造成的,这样才能安抚民心。

第二,举办一场宴会,说服武则天,让她不要再用“避殿撤乐”来“贬损”自己的方式,她应该亲自去“观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这场大火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他声称引用了汉武帝的建章文,以“压胜”为寓意,在宴会上举行了一次非官方的聚会,并命令薛怀义重建了一座大殿。

姚璹摒弃“火为自然之说”,转而援引“武王建章之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除武周由“火”引起的政治危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从《建章立制》的内容来看,它不但对恢复明朝政权有帮助,而且对武则天的权力也有帮助。

姚璹此举既与唐初统治者以“汉朝故事”治国之道相得益彰,又有助于武则天为当时的实际问题所做出的努力。

总结

与唐高祖、太宗所处的时代相类似,“汉朝故事”在高宗时代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

特别是在“永徽大帝”时期,高宗皇帝与长孙无忌以“汉朝故事”为武器,以此为契机,进行清洗与处理,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唐高宗除了在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之外,还利用“汉朝故事”,在藩镇和称皇之后,塑造了他的“仁”和“孝”的形象。

到了武则天时代,文官们仍保持着以“汉朝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惯例,“汉朝故事”仍能继续在政治舞台上起到作用。

但是,“汉朝故事”在当时的运用频率以及在当时的政治局势中所起到的作用,都远不及唐前期,这可能是由于武则天运用了宗教、礼制、谶纬以及“崇周”等各种思想来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所致。

参考文献:

1. 留守与政局: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京师留守 [J] . 李永 . 北京社会科学 . 2020,第012期

2. 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妇女崇佛与观音造像的女性化 [J] . 焦杰 . 平顶山学院学报 . 2017,第004期

3. 唐高宗乾封封禅与其权力回拢——以武则天降禅亚献为例 [J] . 李琰 . 北京社会科学 . 2015,第006期

4. 唐高宗、武则天时期中国与林邑的关系 [J] . 王永平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第001期

5. "致拜君亲"事件中之玄奘--兼论玄奘晚年与唐高宗、武则天之关系 [J] . 陈寒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第003期

6. 性别、身份与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基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省卷本)中的巧媳妇故事与仙妻故事的比较研究 [C] . 王均霞 .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14年会 . 2014

7. 关于《骆驼爸爸讲故事》的汉朝翻译实践报告 [A] . 严奇东 . 2017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汉朝   长孙   衡山   永徽   故事   政局   王妃   神庙   皇帝   政治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