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万人奋斗10年,人工削平1250座山头,建成红旗渠难度有多大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二十世纪60年代以前,河南省安阳市林县曾流传着这样一段话:“一辈子只洗三次澡,出生时洗一次,结婚时洗一次,去世时再洗一次。”这在当时并不是一个笑话,而是林县世世代代的居民所秉承的一个宗旨,而这样做的原因就是林县极度缺水。

1960年开始,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领着十万林县人民群众历时10年,用双手一锤一锤凿出了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从此彻底解决了林县缺水的问题。

红旗渠

然而红旗渠在修建的过程中却并非一帆风顺,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期间也涌现出了很多大公无私的英雄人物。那么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到底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


极度缺水的林县

在林州市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这天一大早,一位老人走了几十公里的山路才挑回家两桶水,走到家门口的时候,这家新娶的儿媳妇儿见公公被扁担压弯了腰,于是上前准备接过扁担,谁料不小心脚下一滑竟将两桶水都洒了。

接下来的一天这一家人只能借水烧饭,因为是新娶的媳妇,一家人并没有说她什么。但是新媳妇却羞恼不已,竟一时想不开自尽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这件事听起来让人难以置信,觉得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如果是在林州市,这件事情却是有可能的。林州市在之前被称为林县,1994年才改名为林州市。而林县缺水的历史由来已久,其实不只是林县缺水,整个太行山脉周边都极度缺水。

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明朝时期林县就已经存在缺水的现象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500多年,林县曾经发生过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的时候颗粒无收30多次。甚至因为没有庄稼收成,出现人吃人的现象高达5次。这种种数据都说明林县缺水的现象已经是极度严重的状态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解决缺水的问题,林县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英雄渠等水利工程,但是依然是杯水车薪,水源还是不能解决大面积土地的灌溉问题。而且只要遇到干旱的天气,水渠里面还是无水可引,庄稼基本上还是颗粒无收,林县境内的百姓苦不堪言。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有人会产生疑惑,林县地处山区,地势肯定高低起伏。俗话说有山有水,难道林县不存水吗?原来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是典型的断层地貌,倾角过大让林县就如同一个大漏斗,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蓄水层。即使在雨季,雨水也是像洪水一样一泻千里,雁过无痕,只留下干裂的河床。

1954年,26岁的杨贵初到林县任县委书记,看到林县的人民全都是蓬头垢面,路过的人身上也传来一股浓浓的味道,一闻就知道长时间没有洗澡。杨贵感到很奇怪,就问身边的陪同人员是怎么回事?最后才得知是因为林县极度缺水,人们根本舍不得用水洗脸洗头和洗澡,否则就没有水做饭了。而林县境内也时常出现村民因为争水源而大打出手的现象。

杨贵其实在上任之前就已经听说林县缺水的现状,但是他没有想到会如此严重。杨贵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解决当地人民的用水问题。可是这件事情实在是难如登天,据林县当地的县志记载,历史上所历经的多个朝代都曾为解决用水问题下过苦功夫,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杨贵

杨贵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青年,他在空闲的时候总是爬上太行山查看地形,深入百姓的家中进行调查走访,就想找出一条永不干涸的水源。

不仅如此,杨贵从上任开始就带领人民群众在林县修建水库。在他的努力之下,全县土地的灌溉面积扩大了16万亩,林县缺水的状况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杨贵个人也因为突出的表现被评为全国水利建设的模范。

然而好景不长,1959年中国发生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旱灾,全国各地的农产品产量都大幅度下降,人民的生活极端困苦,非正常死亡的人数也急剧增加。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而这种大旱的情况对于本身就缺水的林县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修建的水库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让杨贵非常着急,然而纵使杨贵绞尽脑汁,也没能在林县境内找出万全之策。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隔壁山西省境内的漳河。


艰难的修建过程

林县位于河南省与山西省的交界处,而山西省浊漳河的河水流向从高到低,而且与林县的距离非常接近。最重要的是漳河常年不断水,即使是在干旱少雨的季节,平均的水量也高达10秒每立方米。

杨贵带着林县的领导班子翻过太行山到达了山西境内,他望着奔腾向前,源源不断的漳河河水,转头面向着林县,喃喃自语道:“就它了”。

漳河

杨贵回到林县,就立刻撰写报告向上级请示,想要修建一条水渠引漳河的水到林县。当时正值我国大旱三年的特殊时期,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部门都在大力提倡水利工程的建设,所以杨贵的报告很快获得了批准。

当杨贵将这个好消息阿紫林县广而告之后,林县人民得知困扰了他们这么多年的用水问题即将要解决,不由得欢呼雀跃,恨不能立刻就开干。1960年2月,“引漳入林”水利工程正式启动。

动员大会上,人民群众手拿各式工具,慷慨激昂。但是如此庞大的水利工程,光是靠着一腔热血是没有用的。摆在面前的问题一个比一个胶着,三年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储存不足,也没有精密的探测仪器,而且只有300万元的启动资金,但这并没有打消人民的积极性,要知道中国人民最不缺的就是敢拼敢干的精神。

修渠

浊漳河与林县的水平距离只有70公里,所以在工程修建之初,杨贵和一众水利技术人员预估一共上阵7万人左右,大概只需要干3个月就能够将水渠贯通。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杨贵等人错判了太行山的地理形势,也高估了人民群众的整体战斗力。

由于当时渠线很长,但是水利专业的技术人员却只有26人,所以工作起来就特别分散,根本就是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而当时开挖的工人都是普通的老百姓,说白了就是无组织无纪律的开干。有的满山放炮,有的不按渠线开挖,工程的质量,人员的安全都没有办法得到保证,施工现场一片混乱,施工进度也十分缓慢。

这时,红旗渠的总设计师吴祖太找到杨贵商量之后,决定分段开凿,而县委的诸位领导则分管各段的施工队伍,这样几万人的人民群众就被分为一个个规整的小施工队伍,并规定各个队伍必须听从组织上的指挥,发现了问题也能直接找到负责人。随后各个施工队伍齐头并进,生怕落后于其它小组。

当时的情景

现场秩序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要解决温饱问题。当时中国大旱三年,林县作为重灾区更是无粮可吃,只能吃糠,糠不够吃的时候就只能挖野菜充饥。睡觉就更省事了,一捆茅草就是一张床,他们有的住在山洞里,有的住在石缝里,甚至有些身强体壮的年轻人直接露天而睡,以天为被,以地为席。

很难想象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太行山硬是被7万人民群众生生的挖出了一条长长的沟渠。

其中修建红旗渠最危险的地方就是被称为“鬼门关”的鸻鹉崖,当地的老百姓这样形容它:“禽鸟不敢站,猴子不敢攀”。可见其非常险峻,但是中国最不缺的就是攻克艰难险阻的人。

任羊成

胆大心细的任羊成第一个身先士卒,他在腰间系了一根粗绳,手中拿着一把铁锤,从崖顶一跃而下,在半空中转了好几圈,才慢慢稳住。

接着他拿起锤子开始打炮眼,除危石。上面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落下的危石,下面则是万丈深渊,但是任羊成却坚持常年累月的在半空中工作,工人们看到任羊成如此,也纷纷加入他的队伍。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还遇到过更多的艰难险阻,但都被优秀的林县人民一一化解。1969年7月,红旗渠历经十年终于全面完成。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杨贵书记的一声开闸放水,水流奔腾而下,好不壮观!林县人民纷纷振臂欢呼。

开闸放水

据统计,红旗渠一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有效的灌溉面积可以达到54万亩。其规模在所有的水利工程中虽然不是最大的,但是因为当时的修建条件十分有限,其修建过程却是最艰难的,在修建期间也涌现出了一批英雄人物。


永远的红旗渠精神

在红旗渠修建的过程中,所有参与修建的人民群众都没有叫过一声苦,一声累,因为所有当官的无论大小都与他们同吃同睡,不分彼此。

可以说,红旗渠如果没有杨贵的提议和坚持是不行的,杨贵曾说过:“如果渠修不成,我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这样的豪言壮语,可见杨贵是多么想为林县人民做好这件利在千秋的大事。

走在队伍最前列的杨贵

在修建过程中,杨贵也总是奔波在修建的第一线,哪里有需要他就在哪里,切切实实当好整个施工队伍的主心骨。

副县长马有金身患严重的风湿病,但他依然坚持与人民群众一同开挖凿洞,吃住都在洞中,无论阴天下雨都是如此,这一凿就是近十年。疼的实在受不了的时候他就在山洞里面躺一会,感觉好点了就起来继续干。

担任红旗渠总设计师的吴祖太为了设计出更加精确完美的水渠图纸,他带领设计团队翻了550座山头,蹚过了无数条河流。当他将水渠的初步设计图交给杨贵的时候差点晕倒在地,他已经好久没睡过一个整觉了。但是天妒英才,他都没能亲眼看到他设计出来的水渠就不幸离开了人世。

吴祖太

1960年3月28日,吴祖太在探查王家庄隧洞裂缝的时候,突遇塌方壮烈牺牲,终年27岁。

“除险英雄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上文提到过的任羊成因腰间长年绑着一条粗绳,腰上就磨了一圈厚厚的紫红色茧子,乍一看上去就像绑着一条绳子,这就是他当年参与开渠的见证。

而任羊成的每一次工作都处于危险之中,有一次,他在空中凿炮孔的时候,一块飞石突然从天而降,任羊成来不及闪躲,嘴里前排的四颗牙齿都被飞石砸掉了,他的头也因为重击的作用发晕,差点撞到悬崖的峭壁上。这样类似的事情不止这一次,很多次他都差点丧命。

空中凿炮孔

“小老虎”张买江是施工队伍中年纪最小的孩子,当时他只有12岁,他的父亲就是因为修建红旗渠而牺牲的张运仁。而他的母亲为了完成丈夫的遗志,在丈夫离世的第二年就将12岁的张买江送到了开渠现场。张买江虽然人小,但是他不怕苦,不怕累,也为红旗渠的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

在红旗渠修建的近十年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人民群众失去了生命,其中最大的63岁,最小的只有17岁。其他参与修建的人也都受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伤。

“人心齐,泰山移”,红旗渠的落成告诉我们世人,愚公移山并不是神话故事。它的建成结束了林州市“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艰难历史。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伟大的工程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后世的纪念

直到今天,当我们站在高高的山岗上望着奔腾汹涌的红旗渠,依然为之震撼。我们震撼的不仅仅是这条水渠,而是当年为修建这条水渠奋斗的人民英雄和永远的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永远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红旗渠   太行山   林州市   漳河   山西省   县境   水渠   大旱   水利工程   难度   队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