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一位雄主-智瑶是如何落幕的,是不是你心中的形象

《资治通鉴》第一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天子进封韩、赵、魏三国为诸侯,对此司马光有了一篇长篇大论,此时距离三家打败智氏,霸占晋国朝政,瓜分晋国已经过去了七十一年。而源头就是那场诡变的晋阳之战。

影视图

智氏的始祖是晋献公的托孤重臣荀息的幼孙-荀首,因为荀首的封地在智邑,所以他的后代以智为氏,荀首又称智首,智首死后,他的儿子智罃(ying)倍受晋悼公的器重,也是智氏的第一位正卿,智罃的儿子智朔、孙子智盈都英年早逝,只留下一个未成年的小孩-智跞,接手这个大家族,智氏人丁不旺,正巧晋平公意图削弱六卿家族的势力,打算取消智氏的世卿之位。幸亏同宗的晋国重臣中行吴的保护,才保留了智氏的世卿继承权。中行氏的始祖荀林父是智首的哥哥,因为荀林父曾任中行之将,以官为氏,别为中行氏。中行吴对堂侄智跞多加护佑,智跞担任下军佐。

公元前501年,智跞经历了三十年的宦海沉浮,成为晋国正卿,也是智氏的第二位正卿。

智氏与中行氏同出一门

晋国六卿是在晋文公时确立的,晋文公建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中军将作为正卿,相当于晋国相国。晋平公八年,栾氏被灭,六卿世家只剩下韩、赵、魏、智、中行、范六家,从此以后六家各占一个席位,轮流执政。

到了晋定公十九年,中行氏、范氏和赵氏攻伐,晋国国君认可赵氏,派遣其他三家帮助赵氏,中行氏和范氏被灭,六卿改为四卿。

在《资治通鉴》的描述中,智瑶是一个鲁莽、凌弱、无端惹祸的恶人形象,甚至司马光认为他是才能胜于德行的“小人”。但是真实的智瑶是智氏的第三位正卿,执政二十三年,是晋国时间最长的执政大臣。

智瑶的祖父智跞去世后,赵氏的家主赵鞅成为正卿,赵鞅威望很高,作为智跞的副手,声名一度盖过智跞。

智瑶成为正卿后,他的理想是匡扶晋国霸权,对周边进行了一系列攻略,国力有所回升。智瑶认为恢复晋国霸业,必须增强晋国国君的实力,提议智、韩、赵、魏四家每家拿出自己封邑的一万户人口充公,韩氏的家主韩虎、魏氏的家主魏驹都拿出了土地,赵氏家主赵无恤不想捐出土地。为此智瑶联合韩虎、魏驹进攻赵氏,赵无恤退守根据地晋阳城,双方对峙三年多,晋阳城里粮草早就没了,已经出现易子而食的惨象,智瑶掘开汾水,倒灌晋阳城,就在晋阳城即将攻破的时候,赵无恤派张孟谈策反韩虎和魏驹,三家趁着智瑶松懈占领堤坝,导水进智氏军营,水淹智氏,智氏的军队忙着排水,赵无恤率领亲兵进攻智氏大营,混乱中智瑶被活捉,智氏的主力部队被歼灭。从此智氏族人被驱逐出晋国,韩、赵、魏三家把控晋国朝政,七十年后受到周天子册封正式成为诸侯。

司马光说智瑶有五个优点,一个缺点,勇猛果敢、睿智、巧言善辩,但他盛气凌人,以强力震慑他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在晋阳之战前,韩虎、魏驹都与自己的家臣有一段对话,表明自己对捐赠人口土地心怀不满,伺机而发。晋阳之战持续了三年,他们怎么忍受到最后反戈一击。对于智瑶来说,他的前几任正卿都是集权于一手,凌驾于晋国之上,智瑶要官职有官职,要能力有能力,韩、魏两氏都是祖死孙继,势力比较弱,赵氏的势力在三家中最强,正常人的思维都是削弱赵氏,但是恰恰是在这个处于不败之地之时,没有顾及到韩、魏的感受,内部被瓦解,最后身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资治通鉴   家臣   晋国   国君   重臣   中军   朝政   始祖   中行   势力   心中   形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