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比略边境政策简析:施行抚慰政策,与奥古斯都有很大不同

文|巴普罗的独白

编辑|巴普罗的独白

罗马帝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仅就距离而言,罗马城距帝国周边地区的距离大多超过1500千米,个别偏远边境甚至超过3000千米。

如此遥远的距离,即便在拥有发达道路系统的罗马帝国,皇帝政策的上传下达也颇为不易。

战争与危机中的提比略边境政策

近年来,学者们普遍认为,罗马皇帝在多数事务上没有长远的战略性规划,皇帝们的政策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于对事情的应对和处理上。提比略边境政策的形成,正是基于他对不同边境地区战争与危机的处理。

这一过程,涉及帝国各地复杂局势和环境。行省总督特别是指挥军队的皇帝副帅,在边境地区的自主行动程度很难确定,但毫无疑问,皇帝的权威限制了总督与副帅的地方行为。皇帝的边境政策,或由皇帝个人直接实施,或通过与总督及副帅的通信间接执行。

至少在理论上,贯穿整个帝国时期,皇帝都拥有重大决策的最终裁定权。皇帝在边境事务中的角色遥不可及,却又至关重要。

就边境内部而言,彻底平定新近获得的领土,是朱里奥—克劳狄王朝早期任何推进或占领军队共同的战略指示,罗马帝国边境内部的主要目标是防止地方叛乱。另一方面,由于边境外部直接面对非臣服部落或国家,罗马帝国始终表现出一种凌驾姿态。

罗马人拒绝将其他民族或统治者视为平等,即便是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帕提亚,帝国意识形态仍然把帕提亚人当作屈从于罗马帝国统治的盟友。因此,罗马帝国边境外部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军事力量和外交手段的结合统治边境以外的地区或民众。

罗马帝国边境内部和外部面临问题的差异性,决定了提比略需要在边境施行不同政策。通过提比略处理边境内部的战争与危机可以发现,提比略在边境内部始终贯彻一种抚慰政策。

这种抚慰政策建立在宽容的基础之上,旨在维系罗马与地方民众之间持久的稳定关系,尽可能地保障正常秩序。几乎在每次提比略处理边境内部的战争与危机过程中,都能够发现这种政策的存在。

提比略对抚慰政策的施行,在塔克法里纳斯起义中最为明显。公元22年,提比略授权布莱苏斯向起义者发出通告,除塔克法里纳斯之外,所有叛变人等只要放下武器既往不咎。

这种抚慰性质的宽大政策能够赢得部分起义者效忠,瓦解起义军士气和凝聚力,扰乱起义军的内部联合,塔西佗直言:“这一宽大措施使许多人投到罗马这一面来”。

塔克法里纳斯起义结束之后,提比略放缓罗马北非的扩张主义政策,进一步给予土著部落特殊待遇,譬如,给穆苏拉米人划定巨大的正式领地,缓和罗马政权与北非土著之间的矛盾。

可以看出,提比略在塔克法里纳斯起义过程中及起义之后,明显采取了一种抚慰性质的政策,试图安抚北非土著。事实上,早在提比略统治初期,这种抚慰政策就已经在边境实施。

公元18年,为了安抚重组后的小亚细亚民众,提比略削减了以往由附庸国王征收的地方租税,其目的正是为了消解当地倾向于延续王朝政治的派别的不满情绪,确保罗马的直接统治更容易为地方土著接受,和平推进小亚细亚的兼并进程。

提比略抚慰政策在高卢起义与弗里西人起义中也有明显运用。虽然高卢起义对帝国西部造成一定冲击,也导致罗马城人心思变,但高卢起义后提比略仍然公开表明,自己准备前往高卢巡视,目的是重新安排起义后的高卢诸省,恢复正常秩序。

即便高卢起义的主要领袖都是“尤利乌斯”贵族,提比略也没有对高卢或“尤里乌斯”贵族加以惩罚。无论是起义爆发还是镇压,都没有改变“尤利乌斯”贵族的命运,高卢地方仍由“尤里乌斯”贵族统辖,恺撒在“尤利乌斯”贵族和帝国权力之间建立的牢固联系,没有丝毫减弱迹象。

此外,提比略统治中后期高卢浩大的道路新建和维修工程,表明提比略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态度推动高卢发展,展现了提比略在起义后促进当地福利事业方面的勤恳努力。

弗里西人起义后,提比略同样没有施加任何报复性措施,甚至败军之将阿普洛尼乌斯仍然保留原职,目的是为了留任这位深得日耳曼军团爱戴的将领,安抚军心,以稳定莱茵河边境局势。

提比略没有对高卢或莱茵河军团施加任何后续的惩罚措施,而且试图抑制起义在边境引发的负面影响,安抚高卢和莱茵河军团,尽可能地恢复并维持边境稳定局势,其边境政策的抚慰性质彰显无遗。

在色雷斯纷争扰乱多瑙河边境后,提比略最初的处理方式只是口头警告,派遣军官勒令双方停止对抗,希望和平解决争端。即便雷司库波利斯窃取整个色雷斯王国,欲图对罗马宣战,提比略仍然坚持运用谋略,避免激化边境争端。

也正是提比略的这种克制,导致在公元26年的色雷斯起义中,大量反叛者在起义领袖狄尼斯(Dinis)率领下投降。根据塔西佗记载,狄尼斯深谙罗马当时的“宽宏仁慈”(clementia)。

狄尼斯作为色雷斯部落首领与起义领袖,他的观点表明,至少在提比略时代,赦免边境叛乱群体的行为极为常见,对待叛乱群体“宽宏仁慈”的态度也必然广为人知。

另外,除了主要的山区部落遭到武力平定,参与公元26年色雷斯起义的其余巴尔干山区叛变者,均“免于在进攻或包围之下被征服的命运”。

提比略的抚慰政策,还能从塔克法里纳斯起义之后的纪念铭文中看出。列普提斯的铭文记录如下:

纪念奥古斯都之胜利。普布利乌斯·科尔涅里乌斯·多拉贝拉,执政官,管理神宴之七人团成员,提提乌斯祭司团成员(sodalisTitiensis),总督,塔克法里纳斯已被杀死,故立此碑。

庆祝战争结束

除列普提斯之外,黎波里塔尼亚的奥埃亚(Oea)发现有同样内容的铭文。可以完全有理由认为,塔克法里纳斯起义结束之后,罗马北非各地都以类似的方式庆祝战争结束。

这些铭文没有提及起义或战争字眼,也没有提及努米底亚人、穆苏拉米人与加拉曼提人等土著民族,仅仅是庆祝塔克法里纳斯的个人死亡。

这种现象表明,提比略没有对这一艰苦持久的战争胜利进行大肆宣传,即便是与起义者联合的境外势力,在起义平定后也没有遭遇报复性惩罚,而是以安抚的态度对待。提比略在边境内部施行抚慰政策,这一点与奥古斯都有很大不同。

同样发生于北非奥古斯都时代的盖图利人战争,列普提斯的纪念铭文如下:

现象表明,提比略没有对这一艰苦持久的战争胜利进行大肆宣传,即便是与起义者联合的境外势力,在起义平定后也没有遭遇报复性惩罚,而是以安抚的态度对待。提比略在边境内部施行抚慰政策,这一点与奥古斯都有很大不同。同样发生于北非奥古斯都时代的盖图利人战争,列普提斯的纪念铭文如下:

同一城市,同样是庆祝镇压起义的战争结束,奥古斯都时代铭文风格与提比略时代铭文风格极为不同。显然,奥古斯都更重视对战争胜利和镇压起义群体的宣传,而提比略只针对起义领袖个人,避开对战争和起义群体的直接提及。

通过文献记载与铭文资料可以发现,提比略对边境起义及涉事群体的态度,始终倾向于支持迅速恢复正常状态,克制武力的使用,并且在必要时给予地方特殊待遇。这种抚慰性质的政策,试图缓和罗马当局与土著群体之间的冲突,尽可能地维持边境稳定。

与边境内部不同,罗马帝国边境外部面临非臣服族群和国家,这也决定了提比略在边境外部需要施行另一种政策。通过观察提比略对边境外部事务的处理可以发现,提比略一贯坚持的是外交政策。

塔西佗曾明确表示,“他(提比略)一向是想通过谋略权术,而不是通过武力来操纵外交事务”。这种政策,无论是在日耳曼,还是在东方,都有极为明显的体现。

提比略之所以终止日耳曼战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希望运用外交手段处理日耳曼局势。在召回日耳曼尼库斯的书信中,提比略声称,就日耳曼事务而言,外交手段的价值远高于武力战争。

这是提比略看待罗马与日耳曼问题态度的直接证据,历史事实也印证了提比略的预见。日耳曼战争结束之后,提比略派遣德鲁苏斯前往多瑙河上游,诱使日耳曼人自相残杀。

公元17年,阿米尼乌斯与玛罗波杜乌斯发生大规模混战,玛罗波杜乌斯战败,其统治下的马科曼尼人王国瓦解。

公元19年,阿米尼乌斯因企图建立王权,被同族亲属杀死,凯路斯奇人也就此衰落。日耳曼各部落此后深陷内讧,无暇西顾,很大程度上即归功于提比略外交手段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著,张竹明等译:《罗马十二帝王传》,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55页。

2.SusanP.Mattern,RomeandtheEnemy:ImperialStrategyinthePrincipate,The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9.p.192.

3.Appian,RomanHistory,10.16.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1

标签:日耳曼   边境   北非   土著   政策   铭文   罗马   罗马帝国   帝国   很大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