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证券:政策、技术、产业齐发展 可降解材料替代大势所趋

智通财经APP获悉,山西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随着疫情放开,消费复苏,可降解塑料行业在政策驱动下有望加速发展。PLA作为生物基可降解材料,技术壁垒高,市场竞争格局较好,建议关注海正生材(688203.SH)和金丹科技(300829.SZ)。

1)海正生材在聚乳酸技术方面积累近20年,率先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是国内首家实现PLA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公司目前拥有4.5万吨PLA产能,另外有2万吨产线处于试车状态,IPO募投的年产15万吨聚乳酸项目将于2024年底投产,现有客户意向采购量覆盖公司扩增后产能比例较高,未来业绩增长确定性高。

2)金丹科技的乳酸及乳酸盐产能居全球第二,是国内乳酸行业龙头,公司沿着乳酸产业链向下游拓展,积极进行一体化布局,并且成功攻克丙交酯技术难关。2022年2月公司发布可转债募投7.5万吨聚乳酸项目,有望在2025年打通玉米-乳酸-丙交酯-聚乳酸全产业链,为公司业绩贡献增量。

▍山西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白色污染”是全球性重大挑战,可降解塑料是重要解决方案。

2022年我国产生废弃塑料6300万吨,其中回收量、填埋量和焚烧量分别占比30%/32%/31%,直接遗弃占比7%,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塑料污染最终通过食物链影响各类生物和人类,据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研究称,每个人一周内约等于食用一张信用卡大小的塑料。

可降解材料使用后可以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降解成对环境无害的物质,主要用于替代直接遗弃到自然界中的塑料。

可降解材料乘政策东风,下游需求有望超百万吨。

2020年我国发改委出台史上最严“禁塑令”,以2020年底、2022年底和2025年为三大关键时间节点推进,随后各省市相继出台禁塑政策。

在双碳大背景和禁塑政策推动下,可降解塑料替代传统塑料势在必行,根据测算,到2025年,快递包装、外卖包装、塑料购物袋和农用地膜四大主要下游应用领域对可降解塑料的需求超200万吨,未来空间十分广阔。

PLA和PBAT为主流可降解材料,根据下游应用场景掺杂改性使用。

2021年全球生物可降解塑料产量155.3万吨,其中PBAT、PLA和淀粉基材料的产量占比较大,分别占比30%、29%、26%。PLA和PBAT因其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相对其他可降解材料较低的价格,成为目前国内主流的两类可降解塑料产品。

PLA质地偏硬、脆性大,韧性较差;PBAT延展性好成膜性能优异,力学强度较低,二者根据下游应用场景掺杂使用,主要呈互补关系。

PLA来源于生物质原料,被认为是最具市场前景的可降解材料。

PLA来源于植物,通过玉米、蔗糖等发酵产生乳酸,乳酸聚合形成聚乳酸,下游主要用于吸管、膜袋材料、3D打印等领域,另外,由于PLA具有良好的可纺性,长期应用价值有望体现在纺织领域。

目前市场上主要通过两步法“乳酸-丙交酯-聚乳酸”合成PLA,由于丙交酯技术壁垒高、量产难度大,目前国内外实现PLA规模化量产的企业只有四家。

风险提示:

政策推进不及预期;疫情影响经济恢复不及预期;在建项目进度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技术更新迭代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生材   政策   材料   技术   乳酸   大势所趋   山西   产能   下游   生物   塑料   产业   证券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