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风流人生

您知道大诗人白居易的初恋情人吗?您知道白居易为何37岁才娶妻吗?您知道白居易为何喜欢挑逗好友的女人吗?您知道白居易为何会将爱姬借给诗友元稹吗?您知道白居易曾经蓄养了上百人女妓吗?也许您看完本文将会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

太原晋祠——三晋名泉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在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画像

一、出生乱世,情定符离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一个“世敦儒业”的官僚家庭。当时,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连年,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时任巩县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不久祖母又病故。八岁时,其父白季庚由宋州司户参军被授徐州彭城县令。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战乱,他把家眷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读书读得口舌生疮,手掌出茧,满头白发,成为远近闻名的“小秀才”。贞元三年(787),时年十六岁的白居易写下了成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阳关旧址

他在符离度过了安逸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光。那里还有青梅竹马的恋人、比他小四岁的邻家小妹湘灵。他在诗作《邻女》中这样描述湘灵: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有这样绝色的红颜,白居易自然一见倾心,悉心爱护。多少个花前月下,村头岸边,在湘灵的陪伴下,情愫初开的少年笑颜舒展,欢心雀跃。白居易在《花非花》中描述了他们约会的情景: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看得出来,他对这样的感情欣喜若狂中又有一些怅然若失。他知道如果被家人知道了后果将不堪设想。但纸里包不住火,这件事还是被白母发现了。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白居易的母亲对儿子的管教十分严厉。白母对儿子的爱情态度是,严令禁止。理由是,湘灵是山野村姑,自家是书香门第。门不当户不对,怎么能在一起呢?白家开始对白居易的这段感情进行了疯狂围剿和封杀。为了防患未然,白母逼白居易外出求学,与湘灵分离。母命难违,白居易临走时为湘灵写了一首《潜别离》:“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在离开湘灵的日子里,白居易不断地写诗怀念,秋来冬至、朝思暮想,但他没有湘灵的任何消息。只能将满腹相思都写于纸上。《寄远》:“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湘灵成为白居易嘴角的朱砂痣和床前的白月光。

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

二、进士及第,订交元稹

贞元十六年(800),28岁的白居易考中进士。贞元十八年(802年)冬,白居易参加吏部书判拔萃科考试,与小他八岁的元稹一起登第,并同入秘书省任校书郎,从此二人成为终身挚友和诗友。他们交情甚厚,观念相同,书信往来较为密切且内容也颇为肉麻,甚至到了那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日不见,思之如狂”的地步,可谓是不离不弃,简直是白头偕老。他们均以善诗著称,诗功相当,一起切磋文学诗赋,创作了大量感人的诗篇。他们推崇新乐府诗作,主张恢复采歌制度,发扬诗经及汉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催生了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的“元和体”。

元稹画像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白居易在校书郎任上途经徐州。徐州刺史张愔特地在郊外云龙湖畔的“燕子楼”设宴款待,并让爱妾关盼盼侍奉佐酒。当时的白居易已是声名显赫的大诗人,关盼盼久仰其名。此番有缘相见,自然万分欣喜。席间,关盼盼先是献唱了一曲白居易的成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然后又跳了一支最拿手的“霓裳羽衣舞”。白居易看得目瞪口呆,心猿意马。舞毕,盼盼让白居易给她写一首诗。看着眼前的绝色佳人,他沉吟片刻,提笔一挥而就:“凤拨金翎砌,檀槽后带垂。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极言关盼盼的美貌风情,堪比花中之王的牡丹。从此关盼盼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久,张愔去世了,关盼盼选择独居燕子楼,决心为夫守节。

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

在得知关盼盼独守空房后,白居易更加思念关盼盼。他心有感触写下了一首诗: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这首诗深情含蓄,既描绘了关盼盼的孤独惆怅感,又表达了他对关盼盼的怜爱和思念之情。没想到,盼盼刚烈如初,不予理睬。在爱而得不到后,白居易暴露出他残忍的本性。他写了一首诗嘲讽: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坟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在诗中白居易说到,张愔生前宠爱的红粉佳人还孤孤单单地独守空帏,而墓上白杨已可作柱,你要真想为夫守节,怎么不殉葬啊?在我这儿装什么贞洁烈妇。关盼盼领悟了这首诗的意思,不堪其辱的她,竟然绝食明志,10天后活活饿死。白居易就这样用自己的笔锋把一个软弱的女子逼上了不归路。

徐州名楼——燕子楼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四月,白居易与元稹一起参加朝廷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两人又同时及第。登第者共十八人,元稹为第一名,授左拾遗。白居易授为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他曾有回乡娶湘灵的想法,但得到白母的抵死反对,只好作罢。同年,白居易创作了一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成为其代表作之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唐玄宗与杨贵妃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隐喻自己与湘灵痛彻心扉的爱情悲剧。元和二年(807年),白居易回朝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十一月授翰林学士。同年,37岁的白居易无奈奉母命娶了杨虞卿的从妹为妻。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三、宦海沉浮,蓄养家妓

元和三年(808年),白居易与元稹同任左拾遗。他不畏权贵近臣,频繁上书,直言论事,乃至于当面劝谏唐宪宗,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皇帝知遇之恩。他还写了大量反应社会现实的讽喻诗,借此以补察时政,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白居易承接了杜甫社会写实的风格,在诗中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弊端,揭露弊政和权贵丑恶,这使权贵们切齿、扼腕和变色,给后来的谪贬留下了隐患。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宰相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唐宪宗像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31岁的元稹被提升为监察御史,出使东川。他久闻蜀中第一美女诗人薛涛的芳名,一到蜀地,就迫不及待地约她在梓州相见。薛涛身为乐伎,聪慧工诗,才貌过人。甫一见面,薛涛当即为元稹的风流倜傥所倾倒,元稹亦被薛涛的绝代美色所征服。两人一见钟情,“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元稹曾与薛涛一起和白居易吟诗饮酒。薛涛那诱人的熟女丰韵,让白居易垂涎欲滴。在元稹离开薛涛赴洛阳就职后,白居易居然作了一首《与薛涛》诗:“峨眉山势接云霓,欲逐刘郎此路迷;若似剡中容易到,春风犹隔武陵溪”。白居易在诗中竟蕴含着亵渎好友的女人,向其求欢之意,实在不可思议。

峨眉山势接云霓,欲逐刘郎此路迷

元和五年(810年),白居易改任京兆府户曹参军,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元和六年(811年),白居易母亲在长安不幸去世,他扶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满应诏回京任职,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官员家中大都蓄养家妓,宴饮作乐多有歌妓陪伴。白居易也不例外。当上翰林学士后,就在家中蓄养歌妓。他曾写过一首名为《小庭亦有月》的诗:“小庭亦有月,小院亦有花。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绢随意歌。左顾短红袖,右命小青娥.....”诗中的菱角、谷儿、紫绢、红绡等女子都是他的小妾或家妓,个个都是嫩得能掐出水的妙龄佳丽,甚至还有些豆蔻年华的未成年少女。

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白居易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这可给那些权贵抓住把柄,说他是东宫官,却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有忌恨者竟复诬白母看花坠井死,白居易却作《赏花》《新井》诗,有伤孝道,有害名教,这样的人不配治郡。朝廷遂以此为理由,再将他贬为江州司马。贬官江州给白居易的仕途以沉重的打击,成为其一生的转折点。从此,白居易说自己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他的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他的行为从忠君报国转向及时行乐。

江西九江——白鹿洞书院

四、江州司马,流连烟花

白居易就任江州司马后,在庐山北麓建草堂,并与当地僧人交游,早年的佛道思想开始滋长。他彻底地放纵了自己,成为一个放浪形骸,醉心芳场,酷爱女色的情场老手。816年,白居易与离别将近二十年的初恋情人湘灵竟然在浔阳江头偶遇。他与已为别人妇的湘灵执手相看,泪眼涟涟,竟无语凝噎。回家后,挥毫写下两首《逢旧》(其一)我梳白发添新恨, 君扫青蛾减旧容。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其二)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即今欢乐事,放盏又成空。从青丝等到白发,白居易的痴心绝恋,终以一个“恨”字结束。次年,白居易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琵琶行》其实是诗人戏剧性地描写自己偶遇初恋情人湘灵的情景,声情并茂地诉说自己那尘封已久、刻骨铭心的初恋之情。浔阳江头的偶遇,是44岁的白居易和40岁的湘灵在他们人生道路上的最后一别。元和十三年(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至江州与他相聚。次年,在时任宰相的好友崔群帮助下,白居易任忠州(今重庆)刺史。白行简与兄长一同溯长江而上。时元稹赴虢州长史任,三月十一日相遇于黄牛峡口石洞中,停舟夷陵,置酒赋诗,三日而别。三人相游之处,被称为三游洞。在忠州任职期间,他在城东山坡上种花,并命名此地为“东坡”。元和十五年(820年)夏,召还长安,除尚书司门员外郎。同年冬,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

长江黄牛峡——三游洞

821年,白居易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绯色朝服(绯色即朱色为五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转上柱国,又转中书舍人。穆宗长庆二年(822),白居易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因朝中朋党倾轧,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内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颇得民心。人们感激白居易修筑西湖,造福人民,将西湖的“白沙堤”改名为“白公堤”。任杭州刺史时,白居易家中有两个美姬很受其宠爱。一个是樊素,一个小蛮。樊素长着迷人的樱桃小口,极善唱歌;小蛮腰细如杨柳,极善舞蹈。白居易有诗赞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道尽了樊素、小蛮的风姿卓越,仪态万千。

西湖白堤——断桥

不过此时白居易已经50岁了,不复年轻之勇。他不禁感叹岁月无情,遗憾地做诗《蹭同座》抒发感叹:“春黛双蛾嫩,秋蓬两鬓侵。谋欢身太晚,恨老意弥深。薄解灯前舞,尤能酒后吟。花丛便不入,犹自未甘心”。当白居易在杭州时,元稹亦被排挤从宰相高位转任浙东观察使。浙东、杭州相去并非太远,仕途遇挫的风流才子元稹便与他互赠风花雪月之诗赋。当他听说白居易在杭州有个叫玲珑的爱姬,貌美歌甜,很得白居易赏识,便毫无顾忌地向白居易借走玲珑一个多月后才予以归还。两位大名鼎鼎的风流诗人还分别为玲珑写诗作为纪念。他们二人能做到了这个份儿上,“元白”、“元白”,还真不是随便称呼的。

花丛便不入,犹自未甘心

长庆四年(824) 5月,白居易改任太子右庶子,将赴任洛阳。杭州太舒服了。景色怡人的西湖,脂粉飘香的妓船,令逍遥快活的白居易留恋忘返,难以割舍。他作了《西湖留别》:“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绿藤荫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同年秋天,白居易至洛阳赴任,并在洛阳履道里购宅。 825年,他被任命为苏州刺史。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他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在山塘河北修建了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在苏州时,白居易仍醉心眠花宿柳,留下了许多的绵绵情诗。颇为著名的有《宿湖中》:“幸无案犊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苏州山塘河拱桥

五、寓居洛阳,树倒猴散

826年白居易因病去职,后与刘禹锡相伴游览于扬州、楚州一带。827年他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829年春,因病改授为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太子少傅。831年七月元稹去世。白居易痛不欲生。他在祭文中写道:“呜呼微之!始以诗交,终以诗诀,弦笔两绝,其今日乎?呜呼微之!三界之间,谁不生死,四海之内,谁无交朋?然以我尔之身,为终天之别,既往者已矣,未死者如何?……与公缘会,岂是偶然?多生以来,几离几合,既有今别,宁无后期?公虽不归,我应继往,安有形去而影在,皮亡而毛存者乎”?次年,白居易又为元稹撰写了墓志铭。

洛阳古城——丽景门

白居易官正四品,按规定只能蓄女妓三人,但他的家妓除了樊素、小蛮外,专管吹拉弹唱的就有上百人。更讨人嫌的是,白居易的《追欢偶作》中写道:“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意思是:我家里养的家妓,每过三年多,我就嫌她们老了丑了,又换一批年轻的进来,经常换新鲜货色,十年间换了三次了。833年,白居易因病免去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835年,被任命为同州刺史,辞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仍留在洛阳居履道里第。他开始施散家财和家妓,身边只留下樊素,而将小蛮留在长安城的永丰坊里。临别时,他给小蛮赠诗《杨柳枝》: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坊西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

小蛮对白居易一往情深,每日吟唱这首诗,以至于长安城里人尽皆知。839年10月,六十多岁的白居易得了风疾,半身麻痹。于是他要卖掉那匹好马并让樊素离开他去嫁人。可是,他那匹马反顾而鸣,不忍离去。樊素也伤感落泪说:“主人乘此骆五年,衔撅之下,不惊不逸。素事主十年,巾栉之间,无违无失。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骆力犹壮,又无顽疾 。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送主一杯。一旦双去,有去无回。故素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但在白居易的坚持下,不久樊素还是走了。白居易对樊素相当喜爱,为樊素题诗不少。

素貌虽陋,未至衰摧

开成五年(840年),六十八岁的白居易瘦骨嶙峋,病躯奄奄。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旧时,已经是风烛残年了。正值暮春三月,春尽花残,更添伤感。在一次酒宴散后,白居易突然感到莫名的惆怅和寂寞,他又想起了他最心爱的歌姬樊素,写了一首《春尽日宴罢,感事独吟》: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独掩扉。病共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闲听莺语移时立,思逐杨花触处飞。金带缒腰衫委地,年年衰瘦不胜衣。正像诗中所说的——“病共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樊素和那烂漫春光仿佛一起走远了,留下来的只有满怀的病愁。会昌元年(841),白居易被罢太子少傅,停俸。次年,以刑部尚书致仕。

闲听莺语移时立,思逐杨花触处飞

白居易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曾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845年,白居易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与会者有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满、李元爽,画成“九老图”。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僧如满弟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琵琶峰,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盼盼   香山   大唐   山塘   西湖   徐州   洛阳   长安   刺史   琵琶   太子   风流   著名诗人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