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疯狂半生40岁结婚生子,死后6万张底片再现“绝代佳人”

1977年7月27日,在英国的一个农庄里,一位叫李·米勒的70岁女人,因癌症离开人世。

不久后,她唯一的儿子安东尼,在家中阁楼的角落里,发现了尘封的6万余张底片,和2万多张照片,还有母亲的一些文字作品。

对母亲年轻岁月一无所知的安东尼,这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妈妈曾是多么风华绝代,多么才华横溢。

伊丽莎白·李·米勒

安东尼开始为母亲整理资料,自此李·米勒的非凡一生,才开始被后人所知——

她曾被认为是那个年代,最美丽动人的女性。

她曾是风靡一时的模特、《Vogue》封面女郎,也是名噪一时的女摄影师。

她还曾是二战时期,首位战地女摄影师……

伊丽莎白·李·米勒

——可在安东尼的记忆中,她却是一个厨艺超群,面容苍老,精神状态不佳的母亲。

那么,这位神秘女子的前半生,究竟发生了哪些传奇故事呢?


惊鸿一瞥:当街被出版大亨“逮”住

伊丽莎白·李·米勒,于1907年生于美国纽约州的波基普西。

她的父亲,是一位发明家、工程师,也是业余摄影爱好者。伊丽莎白从小就是父亲镜头下的小模特,也很早就掌握了基本的摄影技巧。

伊丽莎白·李·米勒

她的母亲,是一位加拿大籍护士,患有严重抑郁症,曾几次试图自杀。

而她的哥哥约翰,则是个异装癖……

她7岁时遭遇强奸,还因此患上了淋病,幸而得到了及时治疗。

原生家庭和童年遭遇,让她的血液里,流淌着某种叛逆、疏离的分子。

在中学时期的她,是个不安分的学生,还曾被学校开除。

伊丽莎白·李·米勒

不过,伊丽莎白天生丽质、冰雪聪明,对艺术和美有着执着的追求。

18岁那年,她离开家远赴巴黎,学习舞台灯光与布景设计。

学成回到美国后,她继续研修舞台艺术,并学习了舞蹈和表演。

伊丽莎白·李·米勒

那时的她,已出落为一个绝色美女:

一头俏皮可爱的短发,衬托着雕塑般精致的面庞,一双睫毛浓密的大眼睛,闪烁着倔强和希冀的光。

伊丽莎白·李·米勒

当她正在为未来迷惘时,街头的一次偶遇,改变了她的一生。

那天,她步履轻盈地走在纽约街头,差点儿被一辆汽车撞上。在危急时刻,一双大手一把拉住了他。

这个人,是出版大亨康泰·纳什。

伊丽莎白·李·米勒

那惊慌失措的回眸,给纳什留下深刻印象,他被这惊鸿一瞥征服,因而将她带到了《Vogue》杂志。

就这样,19岁的伊丽莎白,成为杂志的模特儿,并做了《Vogue》的封面女郎。

伊丽莎白·李·米勒的肖像封面

在杂志封面上,是著名插画师为她绘制的肖像:俏丽的短发、冷艳的面庞、时髦的渔夫帽、香奈儿的珍珠项链。

她代表了上世纪20年代的摩登女郎。

此后,伊丽莎白成为时尚界的宠儿,是著名摄影师争相拍摄的佳人。

伊丽莎白·李·米勒


拒做花瓶:成为艺术大师曼·雷的缪斯

伊丽莎白虽然容貌倾城,然而她却拒绝只做花瓶,更希望发挥自己的才华与智慧。

1929年,22岁的伊丽莎白,回到了向往的巴黎。那里是世界艺术家的天堂。

她结识了才华横溢的超现实主义大师曼·雷,并请求他收她为徒。可曼·雷却当场拒绝:“我现在不收学生。”

伊丽莎白·李·米勒拍摄的曼·雷

伊丽莎白是个倔强的女孩,她给他看了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学习摄影艺术的渴望。

谁能拒绝这样一个鲜花般美丽、阳光般闪耀的女子呢?!第二天,伊丽莎白就成了他的学生,师徒二人一同外出采风。

伊丽莎白·李·米勒和曼·雷

仿若金风玉露相逢,二人迅速发展为情侣。伊丽莎白不仅成了曼·雷的学生,还是他的得力助手和缪斯女神。

在一段时期内,曼·雷专注于绘画,伊丽莎白帮他完成了大部分摄影工作。

曼·雷镜头下的伊丽莎白·李·米勒

伊丽莎白开启了精彩人生,她的朋友圈中,不乏毕加索这样的大师。

她成了艺术圈中的活跃分子,既为艺术家和时尚杂志拍照,也是艺术家们追捧的完美模特儿。

伊丽莎白·李·米勒的时尚摄影作品

曼·雷以她为缪斯,拍了不少经典作品;毕加索也为她画了肖像画。

毕加索为李·米勒画的肖像画

作为摄影师,她开始为《Vogue》巴黎版撰稿;同时,她还成了香奈儿的时尚模特儿;她还在电影《诗人之血》中,扮演了复活为人的女神雕塑……

伊丽莎白·李·米勒在电影《诗人之血》中

尤其在摄影技术上,伊丽莎白有了新发现:一次在暗室里洗照片,她发现了“负感现象”,也就是曝光过度的艺术效果。

她和曼·雷以此为灵感,创作了不少经典作品。

曼·雷镜头下的伊丽莎白·李·米勒

当伊丽莎白越来越耀眼时,她和曼·雷的感情也走到了尽头。

曼·雷既迷恋她作为女人的美丽,也嫉妒她作为同行的才华,两人的矛盾逐渐加深。

曼·雷镜头下的伊丽莎白·李·米勒

一次,曼·雷写信给伊丽莎白:“你是那么地年轻、美丽且自由,我恨自己既羡慕你又痛苦不堪。”


首段婚姻:远赴埃及嫁给铁路“巨头”

1932年,伊丽莎白回到了纽约,和弟弟开了一家摄影工作室。她开始为时尚杂志服务,并拍摄名人肖像照。

伊丽莎白·李·米勒的作品

那时已颇有名气的她,还曾被《名利场》杂志,评为7位最杰出的在世摄影师之一。

这样的生活看似安逸光鲜,却让伊丽莎白感到不安——她永远在追逐着远方,如果停滞不前,会让她感到窒息。

伊丽莎白·李·米勒

她结识了埃及铁路巨头阿齐兹·埃鲁比,那个遥远的国度,对她充满了诱惑。

1934年,她嫁给了阿齐兹,并与他到开罗生活。

伊丽莎白·李·米勒与阿齐兹·埃鲁比

古老城市的异域风情,给她带来了新的灵感。

她开始四处旅行,拍摄沙漠、金字塔、村庄和废墟。

伊丽莎白·李·米勒镜头下的埃及

可这样的日子久了,依然让她感到厌倦。来自两个世界的人,也有着不同的观念,夫妻俩逐渐疏离。

她并非喜新厌旧,只是那个不羁的灵魂,依然在寻找安身之处。

伊丽莎白·李·米勒

1937年,她回到了想念的巴黎,与丈夫过起分居生活。

她在法国四处游荡、采风,邂逅了英国超现实主义画家罗兰·彭罗斯。

她与罗兰在艺术上,产生了某种共鸣,有着谈不完的话题,两人双双坠入爱河。

伊丽莎白·李·米勒与罗兰·彭罗斯

他们一起旅行,一起拜访欧洲艺术家,她的灵魂仿佛苏醒了。


战地玫瑰:目睹二战首位女摄影师

伊丽莎白从不在意自己的美丽,骨子里是个敢于冒险的女汉子。

因此在1943年,她不顾家人反对,成为《Vogue》的战地记者,也成为首位女战地记者。

伊丽莎白·李·米勒的护照

她与搭档谢尔曼合作,跟随美国陆军前进,亲眼目睹并拍摄了伦敦大轰炸、巴黎解放、圣马洛战役等场面。

因为离战争足够近,她的作品足够震撼:瘦骨嶙峋的战俘、漂在水中的纳粹尸体、因绝望自杀的女人……

伊丽莎白·李·米勒二战时的作品

伊丽莎白·李·米勒在战场

她的照片冲击力极强,留下了战争之残酷的铁证。

而她最著名的一张照片,却不是她拍摄的,她成了模特儿——

那是1945年的慕尼黑,她与搭档来到希特勒的私人公寓。

在那里,她戏谑般躺进希特勒的浴缸,谢尔曼拍下了一张经典的照片。

伊丽莎白·李·米勒

这张照片意味深长,似乎是对纳粹残酷暴政的挑衅与颠覆。

二战结束后,她回到了罗兰·彭罗斯身边。而战争的恐怖画面,还时常出现在她的噩梦中。


农场余生:40岁生子,成为优质厨娘

1947年,她与埃及巨头离婚——因为她发现,自己怀了罗兰的孩子。

那时,她已近不惑之年。如果没有这个宝贝,她或许还要继续折腾,继续去新世界探索。

伊丽莎白·李·米勒

而肚子里的这个小生命,让她不得不计划安定的生活。

她嫁给了相恋10年的罗兰,二人搬到伦敦的一个农场,过起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不久,她生下了儿子安东尼。这个小生命,成了她人生的分水岭。

她开始洗手作羹汤,在厨房中施展才华。

伊丽莎白·李·米勒与丈夫罗兰·彭罗斯

她将超现实主义用在烹饪中,用蓝色的鱼肉和粉色的花菜,来招待农场附近的朋友。

而她独创的“潘若斯”三明治,还在一个美食比赛中获了奖。

在安东尼的印象中,妈妈总是在厨房忙碌。

他和父亲的镜头下,母亲“围着围裙在厨房,搅拌着锅里的食物”。

伊丽莎白·李·米勒在农场和朋友们在一起

在闲暇时间里,这里成了艺术家们的沙龙。毕加索、曼·雷等人,经常到这里小聚。

伊丽莎白·李·米勒和毕加索

一切看起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可伊丽莎白,却一直遭受着心理上的痛苦——

从战场上回来后,那些残酷的画面,时常在她脑海中回想,让她窒息、压抑,有时喘不上气来。

伊丽莎白·李·米勒

原来,这是战争造成的创伤后应激综合征。

为了缓解压力,她开始酗酒、吸烟,情绪不稳定,经常与家人争吵。

面对这个衰老、抑郁的妻子,罗兰一开始尽力忍让,后来也变得厌倦了,甚至开始移情别恋,在外边有了情人。

年轻时的伊丽莎白·李·米勒

昔日如玫瑰般娇嫩、曾风华绝代的她,此时已成为满脸皱纹、身躯肥胖、脾气暴躁的老妪,就连儿子安东尼,都开始疏远她。

她曾回忆自己的一生,“如同被水浸过的拼图,湿透了的每一块拼图,无论是形状还是图案,都不能完美拼接”。

年轻时的伊丽莎白·李·米勒,曾是香奈儿的模特儿

也许是性格的裂痕,也许是战争的阴翳,也许是女人的命运,她的人生曾那样辉煌,却依然称不上完美,甚至是让人同情的。

曾经风华绝代的伊丽莎白·李·米勒

1977年,她在癌症的病痛折磨中,结束了耐人寻味的一生。

离世前,她在日记中写道:

“我从未浪费过生命,哪怕一分钟。如果可以重活一次,我希望自己是更加自由的人,无论思想、身体还是感受。”

年轻时的伊丽莎白·李·米勒

在与罗兰结婚后,她很少对家人,提起年轻时的精彩。

她将所有底片、照片和资料,都尘封在家中的阁楼上。有人问起时她只是说,这一切都已毁于战争。

直到她唯一的儿子安东尼,发现了这些宝藏,她精彩的前半生,才重新回到人们视野。

曾芳华绝代的伊丽莎白·李·米勒

在整理母亲遗物的过程中,安东尼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眼中苍老、暴躁的母亲,曾有着怎样的芳华岁月……

此后三十余年的时间里,他都在用心整理母亲的作品,并用充满怀念的笔触,为母亲写下了传记《李·米勒的一生》。

就这样,伊丽莎白·李·米勒,又以鲜活动人的容颜,回到了世人的记忆中……

安东尼为母亲出版的传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伊丽莎白   罗斯   米勒   毕加索   安东尼   埃及   绝代佳人   巴黎   底片   半生   摄影师   母亲   疯狂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