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史-5」清代:我更在乎我的情绪

明代晚期以来,画院的影响力日渐衰退,知名画者大多来自民间。清代没有仿制前朝设置画院与官职,然而清代帝王大都喜欢书画,所以在宫廷内还是保留很小的一部画者。


康熙书法


顺治读书勤奋,爱好绘画,他尤其檀长人物速写,有一次,他路过中书大臣盛际斯,忽然命令盛跪下,盛吓出一身冷汗。顺治对盛凝目熟视片刻后,取笔草就一帧盛的小像,递给左右诸臣传阅,盛转惊为喜,请顺治将小像赐给自己,顺治笑而不答,随手将小像付之一炬。康熙有非常深的书法造诣,也经常把自己的书法作品赠给大臣作为赏赐。

至于乾隆对书画的喜欢,我们不必多说,今日我们能够看到故宫书画藏品,大都被他当年把玩时盖上了自己的印章,有些还题字。

乾隆常用钤印


清代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它除了【旧】与【新】的画论之争,还产生了【中】与【洋】的分歧。清初的主要论争是新旧问题,清初的正统派代表人物是宫廷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他们在艺术上强调‘日西临摹’、‘宛然古’,脱离现实醉心于前人笔墨技巧的路线,摹古画使他们山水画创作的一大倾向。

他们的山水画在清代初期占画坛主流地位,学习借鉴古人立意、布局、色彩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在艺术传统的继承上,有僵化的风气,作品创新意识不强,给人画面样式重复的感觉。


《落木寒泉图》 王时敏

纵83cm,横41.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与之对应是四僧,朱耷、石涛、弘仁(渐江)、髡残(石溪),这四位算是明朝遗民,在政治上均采取与清廷不合作的态度,自然也不喜欢宫廷四王的循规蹈矩的风格,他们以自然取象,作品流露出强烈的个人兴趣,注重笔墨情趣,尤以石涛与朱耷对后世的影响特别大。

石涛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

“笔墨当随当代”便是出自石涛之口。他不仅作画,还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可参见《画语录》。在清初一众人学习董其昌之际,石涛能够“我之为我 自有我在”的精神对当时临古风气产生了挑战。

山水人物册页之一 石涛早年作品


石涛后期作品很少见到固定的绘画程式,作品带有强烈的即兴所为,随兴所至,吴冠中曾言“石涛是中国美术现代起点”。不过也有批评人,其中最为著名是黄宾虹,黄曾在《虹庐画谈》里点出石涛晚年作品粗枝大叶,拖泥带水,无非是学习了古人的积墨、破墨。

《西陇藏云》石涛晚期作品


不过画坛对石涛赞美的声音要远远大于批评的声音,现在的画家几乎个个都说自己是“石涛粉”。请问正在看文章的你,也是石涛粉吗?

朱耷,我们熟知的八大山人,一位写意水墨的划时代代表人,精通山水及花鸟,尤其是在花鸟作品里,我们能够感知八大强烈的感情流露。八大花鸟画的一大特点是“少”,一个是用画中对象少,另一个是用笔少,可谓是惜墨如金。少,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一般画家能够化简为繁,凡是极少能化繁为简的。

他是第一个充分主动利用生宣纸特性以加强艺术表现力的画家。生宣纸的吸水能力强,容易使墨汁扩散,这本来是缺点,而八大却把它变为优点,不但为水墨写意画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前景,而且也创造了人们对水墨写意画的新观念,其功不朽。


《杨柳浴禽图》朱耷

纵119厘米横58.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


八大50岁以前还是比较委婉地,跟海绵一般吸收别人的东西,那个时候他的花鸟还是有着正常比例的,工整而细腻。他认为过于逼真的物象会影响情绪的流露,为此他苦恼不已。但是50岁以后,他骨子里流淌的叛逆再也掩盖不住,笔下的动物开始变形,越来越夸张。

晚年的他构图与用笔也越来越简,愤世嫉俗跃然纸上。压抑了一生的怨气终于发散在艺术之上。可惜的是,八大在世时并没有什么影响力,他的艺术价值是慢慢被后人发掘出来,他比同时代画家走的快了一些。

朱耷 《墨梅图》


当同时代的画家还在为尽善尽美还原客观物象而苦恼,为追求画面达到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而绞尽脑汁时,朱耷放下了这一切。

八大的花鸟造型,不是简单的变形,而是形与趣、与巧、与意的紧密结合,这些鱼鸟在他的笔下放佛要给我们诉说什么,乌鸦伫立寒枝,鱼儿翻起白眼,笔下物象或诉苦或厌世,憎恨着这个社会,动物跟人一样感情也丰富起来。


朱耷 《单鳜图》


做了一辈子的前朝遗民的他,艺术观与人生遭遇难得的统一,他的画其实是在画自己。在艺术上忠于自己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你很难要求夜夜笙歌的人对食不果腹有切身的体验与传神地表达,这就是当代一些作品为什么看起来很做作与虚伪。这也是为什么当代画家都难以画出感情真挚而充沛作品的原因,盖有时代的因素,你很难要求一个太平盛世下的人有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验。

今日我们还在用微信表情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足见他艺术表现的超前与这种表达方式经久不息的生命力,这也是八大后来被越来越多人喜欢并理解的原因。所以我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即便是只有简单的物象,也不会感到单薄和枯燥。

清代中晚期画坛争论的重点跑到了【中西之争】,伴随清廷的洋务运动,一股变革思潮席卷了艺术界,西画以其逼真的造像虏获了一批人。清廷废除了科举考试,开办新式教育,这其中美术教育也跟着产生变化。刘海粟用裸模教学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革新派认为国画太陈旧而抽象了,洋画新鲜而现实,符合时代。传统派认为革新派艺术只不过是披着西画外衣的变种国画罢了。双方各执一词,分道扬镳,互相攻讦。时至今日,这种论战依然继续。

历史上有太多吸收外来文化而内化为自己东西的案例,这不是新鲜事,只是需要时间。我们曾经就把儒家经世思想与佛、道宗教思想集合起来,今日我国人思维依然没有摆脱其影响。一方面我们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伦理,也有佛教慈悲、众生平等观点,还掺杂了道家崇尚自然、遇事随遇而安的从容。这几种力量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很多时候都是和谐地相处。

接下来的民国是一个大师频出的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花鸟   清代   物象   画坛   清廷   顺治   清初   画家   情绪   艺术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