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竟敢公然怒怼官媒:老百姓心中的怨气,是时候该合理疏导了

点击“关注”,获取每日精彩内容,感谢朋友们的支持!

文|墨子翟

编辑|墨子翟

近期,官方媒体号接二连三的发表一些“积极向上”的言论,不仅没有引来掌声,反而激起了百姓的群攻。

为什么怼官方媒体号成了潮流?让人不寒而栗!

01

“心灵鸡汤”向来是一种励志文学,表达了人们的美好夙愿。

但百姓却反其道而行,将官方媒体发布的文章称之为“毒鸡汤”。

到底有多“毒”,我们一起来看看:

人民日报发布了一篇以“好好干,日子会越来越甜”为主题的文章。

这篇文章讲了两个励志故事:

第一个线索人物是一对夫妻,丈夫韩开放,妻子徐亚娟。

2008年,他们一起从小县城来到了义乌,创建了自己的电商店铺。

至店铺开业之日起,他们一天都没有闲着,每天都在努力的工作,好好经营店铺。

即使是春节期间也不歇着,他们也将所有的线上店铺都打开。

从老家回来之后,累计了6万个订单,他们一刻都不停歇的投入到没日没夜的工作之中。

他们说:“在这里创业很踏实。”

这对夫妻靠自己的勤劳致富。

第二个线索人物是一个中年男人,叫做葛广兵,同样是从小县城而来,到了浙江嘉兴。

只休息了一天的时间,他就和工友们一起到工厂上岗。

在此之前,积极学习,请教老工友,并为自己争取到了培训名额。

这一切的积累,让他才刚来几天的时候就已经能胜任多个岗位。

他说:“在这里包食宿,工资还高,两个月挣的钱相当于之前一年的收入,我一定要好好干,日子才会越来越好。”

两个人物,都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努力奋斗,将自己的日子过的越来越红火。

因此,央媒想要借这个来鼓励百姓:只要愿意干,好好干,生活一定会变好。

可是,被激励的场面并没有出现,反而引起全民一起“群嘲”央媒。

百姓们都被这篇“不食人间烟火”的文章激起了怨气。

纷纷开始吐槽起来:

“用健康才换了这么点钱,最后还都得交到医院。”

“少熬点鸡汤,多办实事。”

“说句人话,这么难吗?”

“996,熬夜加不完的班这叫好好干吗?”

百姓的发言都是发自内心的言论,与官方发布的文章大相径庭。

02

不仅人民日报被怼,央媒也同样被怼。

3月20日,央视网发布了一篇励志小短文,和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处。

文章标题:一对95后小夫妻摆摊卖豆腐和土豆,日入9000元”。

2014年,95后的丹丹从老家来到义乌,从此开始了夜市摆摊的生活。

她和丈夫一起经营了一个小摊,每日只卖铁板豆腐和琅琊土豆。

只靠这个,他们一天就能赚9000元。

这对夫妻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这三个主人公都是励志小故事的代表,原本是用来激励人们向着美好生活出发的。

为什么引来网友的怨气?

只因故事与大多数人的现状不符。

接下来央媒发的这个视频就能看出来问题所在。

央媒曾在B站发布了一则视频,标题为:靠力气赚钱心里才踏实,是无数平凡人的生活信仰。

主人公叫做冉光辉,是一位50岁的大叔,干了整整30年的重活,没有一天享受过。

但是他的眼里仍旧有光,生活再苦,也不放弃努力生活。

讽刺的是,在记者的镜头下,与主人公擦肩而过的是一辆保时捷。

两种人的生活天差地别,是贫穷与富有的差距。

冉光辉努力干一辈子也买不起一辆保时捷。

这就是问题所在。

官方媒体发布的只是生活中励志的一面,他们努力了,也成功了。

但是生活中只有这些人吗?

并不是!

有人说:“他努力了,为何还过的如此艰辛。”

是啊,有太多的人都是挣扎在生活的旋涡之中,他们也努力了,但是却不能致富,甚至仅能顾得上温饱。

有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真实的经历来讨论这件事情。

网友A的回忆:

她家是内蒙古的,在她的印象中,小时候家里从来没有缺过牛羊肉。

当时一斤牛肉是7块,而她父母的工资在2000上下,基本每周都会炖一大锅的牛肉。

可是现在呢,本地牛肉42一斤,是当年的6倍。

但是同等岗位的工资却只是当年的三倍。

她现在经常会馋牛肉,因为家里半个月才会炖一大锅牛肉。

她提问:这能说自己的父母不努力吗?

对于她经历,一位中年男子给出了最真实的答案:

“我们想要的是做一份普通的工作就能养活一家老小,而不是拼死拼活才能够上温饱。”

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现状,很多人起早贪黑的干活,却仅仅只是能保证一家人的温饱。

明明拼尽全力,却还是劳无所获,这才是令人寒心的地方。

面临这样的现状,百姓又怎会相信媒体的这些言论。

群众只会认为,他们是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喊着“无用的口号”。

中国人从古至今弘扬的都是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

但是不要让“吃苦耐劳”变了味。

要有吃苦耐劳的决心,却不代表只能无尽的吃苦。

03

官方发布的文章题材,都是在弘扬中华民族的良好品质,意在鼓励大家加油干。

毕竟人间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只有靠自己好好干,才能走向成功。

但是为什么这么励志的文章,群众却不不爱看了呢?

甚至群起而攻之,都在吐槽。

有三点原因:

1、年轻人读书多,思想成熟,已经不需要被人灌毒鸡汤,他们自己就能说出长篇大论的鸡汤文学。

因此,官媒说的是鸡汤也好,美好的愿望也罢,大家对此都是不屑的,他们需要的是实际的解决办法。

管仲说过:衣食足、知荣辱。

老百姓是最切实际的,当他们听到的和切身感受的一致时,百姓才会“知荣辱”。

当不一致时,事情就会变的非常复杂,就像现在这样,百姓怨声载道。

当前最重要的是切实民生,具体到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生育方方面面才行。

前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就深刻的反映了这个道理。

事件回顾:

小龙(化名)原本的家庭挺幸福的,虽不是很富裕,但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可是几年前突如其来的厄运打破了这幸福的生活。

他的爸爸做生意破产,不仅多年的积蓄没有了,还有欠债。

因为此事,他爸爸非常的焦虑,以至于患上了脑梗,导致手脚不灵敏,丧失一半的劳动能力。

这也就意味着这个家在以后要靠小龙和他的母亲来支撑。

可是小龙现在才刚刚高中毕业,他只能勉强靠兼职顾着自己的开销。

有时课非常的多,就没有多余的时间用来兼职。

这样的情况下,全家只能靠母亲一个人的收入来维持。

这都是在他能上学的前提下,但当时他能否上学还是一个未知数。

开学的学费、买生活用品的费用,路费以及各种杂费。

所以加起来的开销对于小龙一家来说是一笔不菲的费用。

在那个时候,小龙一度下定决心放弃上大学,转而出去打工挣钱,补贴家用。

幸运的是,国家的政策救了他!

当时他意外得知,上大学竟可以申请助学到款,而且在上学期间还是免息,等毕业之后再还就可以。

这完全解决了小龙的燃眉之急,贷款的一部分用来支付学费,剩下多余贷款可以用来弥补生活费的空缺。

小龙终于可以安心的上学了。

现在他已经大学毕业,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之中。

假如当时他没有上大学,直接出去打工,整个人都会因此而颓废下去,一定没有现在过的好。

最艰难的时期已过,他们家里现在过的越来越好了。

国家教育的福利政策,真正的帮助到了小龙。

这才是百姓所需要的真正的利民之策。

有一位作家说过: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

当百姓的物质得到保证,精神状况一定是极佳的。

按照这样的步骤去实行,才能让大家切身体会到“日子越过越甜。”

2、发泄个人情绪,大家现在习惯了在网络上怼天怼地,网络成了人们宣泄的出口,戾气太重,以至于,只要是自己不满的言论就想怼一怼,才能舒服。

老百姓的戾气、怨气为什么重?

(1)根本原因在于百姓生活压力太大了,大家为生活奔波的太累了。

(2)另一部分原因在于互联网放大了贫富差距,放大了有钱人践踏穷人的恶心事。

这些事情都颠覆了大部分人的认知,知道的事多了,矛盾激化就会更大。

(3)社会不公导致民众的负面情绪增加。

比如北极鲶鱼事件。

她在网络上炫耀自己有多么的富有的同时,还不忘了狠狠的踩向穷人一脚。

她嘲讽穷人:

“有些人家一年赚的钱,我一天就花完了。”

“我们都吃帝王蟹波龙,肥猪只配吃泔水当年夜饭!”

把穷人称之为“下等人”、“低贱的人”等等这些污言秽语都是从她的嘴里说出来的。

她的这些言论一经发出,引起了网友们的愤怒。

可是大家仅仅只能在网络上吐槽对方,其他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3月14日,一则“上海女人殴打代驾小哥”的事件刷爆热搜。

事件回顾:

上海女人叫了代驾却不给钱,代驾小哥问她要钱。

却被上海女人大骂:

“我老公是上海本地人,有五套房,你一个月挣2000的人能跟我挣几万的比吗?”

“你们谁敢动我?”

边骂边上手,对代驾小哥拳打脚踢,手脚并用还不够,甚至于拿着板凳直接往代驾小哥的头上砸。

根本不管代驾小哥的死活。

这只是众多不堪事件的其中两个,诸如此类的事情比比皆是。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以往从没有见识过的一幕。

这些都在百姓的心中留下了怨恨的种子,长期积累,生根发芽。

导致了百姓的怨气增大,每天在网络上怼天怼地,以至于怼到了官媒的头上。

3、官媒的言论无法代表大部分百姓的心声,应该更加接地气才对。

官方媒体发布出来的,只是14亿中国人中万分之一的存在。

这部分人能够被官方媒体发布的正能量,积极向上的言论激励到。

但是另一大部分百姓却是“祥子”的缩影。

《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一开始也是勤劳积极、乐观向上的。

他以拉车为生,前半生一直在勤勤恳恳工作,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

可是,当他三次将要实现美好生活的时候,却被权贵破坏,他再也站不起来了。

当他努力一辈子,最后的结局却还不如那些懒惰的车夫,他的眼里就再也没有光了。

穷极一生,到头来一无所有,于是自甘堕落,不再努力为生活奔波,得过且过。

很多人的一生虽说没有像“祥子”一样悲哀,但都同样是被生活磋磨的不相信假大空的口号,只相信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变化。

04

中医讲究的痛则不通,找准穴位,标本齐下,才能解决根源。

疏导百姓心中的怨气,并不只是用鸡汤文学就可以解决的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抓紧时间去解决根本的问题!

官媒应该真正的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懂得老百姓真正地诉求。

这样官媒的存在才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从古至今的老百姓都是勤劳勇敢的。

你是我,我也是你,我们都是组城老百姓中的个体。

当我们一起致力于老百姓真正的诉求,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发展的红利之时,才能真正将日子过的红火。

总之,一句话,疏导靠的是行动。

当百姓的压力从源头上得到解决,再提出这些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言论,众人一定会集体拍手叫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怨气   墨子   小哥   老百姓   人民日报   鸡汤   小龙   上海   勤劳   牛肉   言论   心中   努力   百姓   网友   官方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