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物分享丨显微镜下的大明,读懂大明覆灭的深层次原因

相信大家对于明朝历史较为深入的了解,估计都是从《明朝那些事》开始的,当然了影视节目可能会更为直观地影响观众的历史观。

今天我们讨论历史类的小说,前一段时间阅读完了马伯庸先生所著的《长安的荔枝》,发现对于马伯庸的风趣文笔还是较为感兴趣,便继续拜读马先生的其他小说。

《显微镜下的大明》应该也属于马先生近期较火的一部小说,严格来说,这本书不算是小说,属于一种叙述性质的史书了,全书一共由六个基层政治事件的故事组成。

第一篇的《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讲述的是一件万历年间,一项不公正的税收政策,偶然间被一名数学学霸发现了,并且多方上访投诉,寻求修正这一不公正的税收政策,但因涉及各方利益,最终在徽州府甚至到朝堂之上都引起了巨大的、旷日持久的风波。

第四篇《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讲述了明朝最大最全的纸质实体数据库从建立到衰败,从历代户籍管理到朱元璋建立明朝独特户籍制度,以及明朝户籍管理变迁过程,可以从中了解到县域基层统治逻辑。

结合这两篇文章来看,便可以管中窥豹,对明朝覆灭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探究一二。

原因一:严密的户籍制度

明朝的户籍制度锁死了民众人口自由流动的渠道,设立的初衷对于统治者来说是好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层土地兼并的发展,贫下中农税赋繁重,最终入不敷出,只能当个流民逃亡。

户籍制度又是如何锁死民众人口自由流动的?

在朱元璋亲自参与之下,明朝户籍-黄册有一套严密的填报逻辑,每十年统计一次,每一次有进有出,跟会计记账是一样的道理,本期的计算的基数是上期结余数,本期的结余数是下一期的基数。

环环相扣,如连环锁一般。每一期都有一联需要一直往上交,最终保存在当年南京玄武湖中小岛的黄册库里。

每一期,每个县上交上来的黄册,都要经过国子监学生的详细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入库。

在王朝前期,一切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朝廷风气一片晴朗,自上而下管控力度大,基层舞弊情况少,地方豪强也较为收敛。

随着时代的车轮不断前进,地方豪强不断做大,在人性的驱使下,越有资产的地主就越要偷税漏税、转移税收负担,由于地方基层官员与地主豪绅阶级是穿一条裤子的战友,自然的,就会协助进行造假。

而这一切税收的根据,最终都写入了黄册,而黄册又是被舞弊过后的,最终在朝廷的税收体系下,真正承担税赋的是无产阶级。

原因二:税赋繁重,税赋人口减少

而税赋繁重的情况,在丝绢案中可知一二。明明已经有帅嘉谟研究出了歙县不该独自承担这个丝绢税。

明朝的正税数目不多,但是临时摊派的各种杂税名目繁多,而且是一经征收,就停不下来,不断累积新税,加上后期缴税人口不断减少,自然就导致了王朝财政体系的坍塌。

如徽州府最终解决了丝绢税这个出处,大头是通过兵备道(明朝的军区)的军需银来解决的。而军需银能够匀的出来,是因为当年多摊派了一半的款项。

原先明朝初期徽州府不设兵备道,老朱认为徽州就在眼皮底下,不会有什么乱子。但后来还是有山贼土匪作乱,需要从隔壁衢州府的兵备道借兵前往支援。

既然衢州是帮忙徽州进行协防,那么军务开支便得由徽州进行承担。

最开始每年徽州府都要押送一批协济银给衢州。

但是后来徽州也设立了兵备道,徽州府就得向徽州兵备道支付军需银。政府与军区是独立的。而徽州府给衢州的这笔款项,由于历史惯性的原因,也一直在支付。

徽州兵备道还耍了个小聪明,告诉衢州兵备道以后徽州防务由我来承担,协济的军需银也转移到我这边吧。衢州兵备道一听,也正常,就答应了。

而徽州府不知道这里面道道啊。

就这样,徽州府就承担了两份的军需银,这笔多余的军需银最终也转化成了民众额外的负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大明   徽州   衢州   明朝   原因   军需   繁重   深层次   读物   基层   户籍制度   人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