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朱氏概况

四川省朱姓人口约60万人。据20世纪80年代的抽样调查,朱姓为该省第17 位大姓。

朱姓迁入四川,有史、谱可查的:

(一)元朝仁宗延佑年间朱朝选以武承袭万户侯,由湖南入蜀。其裔孙分居乐山、资阳、资中等地。

(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洪武十一年(1378)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12年后朱椿到成都就位,朱元璋亲赐二十字作为后辈的字辈“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 端居务穆清”。

(三)明末清初,长达34年战乱和瘟疫,使四川人丁锐减,几乎丧失殆尽。清康熙十年(1671),清政府鼓励各省贫民入蜀开垦,自此,拉开了 “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序幕。“湖广填四川”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止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四川西北的金川之战,历时105年。这一历史事件所蕴含的艰辛、悲壮、欢欣、痛苦与惆怅,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12个省的移民怀着各自的理想和对夭府之国的憧憬,匆匆踏上背井离乡之路。在这支迁徙的人流中,有不少古邾国后裔……。

随着朱氏入蜀后裔人口的增多,他们在各自所在地建起了祭祖家庙。省会成都,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复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不断显现和提 升,朱氏后裔中的有识之士决定建立省会中心祖(总)祠,以增进氏族凝聚力,昭示宗功祖德,教育子孙。

首先,由广东入蜀的朱熹次子埜公后裔中的珍公之子及真、文、君、祖卿四公之裔孙为主,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倡首鸠族聚金置基创祠。乾隆“癸卯乡试”、“丙午乡试:”由举子们商议“构宇立祠”及“祠街巷名”之事,决定取 “物科中甲”中的,“科甲”二字作为立祠之巷名。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六月二十九,以“朱祖文即朱熹”之名用纹银七百两,购“成都府华阳县城内北打金街科甲巷(诸葛庐)范、刘两姓七人之宇立祖祠”。成都“科甲巷”从此得名。

其次,由朱熹三子朱在之玄孙大郎公(字嘉端),福建入蜀后裔以“朱永祥” 之名,于乾隆六十年(1795)八月十六购成都石灰街钟姓四人之宇立祠。

第三,清嘉庆乙亥年(1815)朱廷禄、兆扬、凤苞、道镐等发起的总祠统修 《族谱》工作正式启动。并首倡制定自文公以来28世后28字世辈法则。后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春,择城东三十里的半节河宗祠为总祠之陪祠。该陪祠及现 “朱熹宗祠”已于2003年7月被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本省各市、州、区、县朱氏概况中入川始祖,断限时间为清末。清末民初在总祠登记入川始祖达120余支。时至今日,全省183个县(区、市)基本都有朱氏后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资中   湖广   科甲   乾隆   乡试   宗祠   朱熹   始祖   成都   后裔   概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