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印度统一王权和分裂王权的局限性以及对应措施

#历史开讲#

文|文典纪史

编辑|文典纪史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是较为紧密的。中央通过政令能够对地方进行直接的控制,地方政府也必须在中央的指令下进行运作,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因为地方政府并不需要完全听从于中央的指令,他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自主运作。

但是这种自主运作也不能太过自由。如果地方政府完全独立于中央政府,那么中央政府将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中央政府将丧失对整个社会的掌控力。

所以在古代印度,中央集权制度下王权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地方分权制度下王权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统一王权与印度分裂王权

尽管王权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但是,它并没有被完全地垄断。

印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王权在整个印度的地位、地方王权与中央王权的矛盾、王权与其他势力的矛盾等等,都是影响其王权发展水平的因素。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分析印度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王权时,不能对它进行绝对性评价,而只能进行相对性评价。

而这种相对性评价就是要分析其权力结构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对此,我们可以从统一王权和分裂王权两个方面来分析。

印度历史上,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601年共出现了7个王朝(包括3个末代王朝)。

1、分裂王权

分裂王权主要指的是在公元前8世纪末到公元前6世纪中叶,由一些强大的地方势力,如大乘佛教势力和旁遮普地区的马拉雅拉姆语系民族等。

他们通过战争统一了印度,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中央王国。然而,在此期间,由于地方王权和中央王权的矛盾冲突和斗争,印度还出现了一个分裂的王权。

孔雀王朝是由一些强大的地方势力所建立起来的,在其建立之前,地方势力已经对其形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孔雀王朝一建立就面临着如何解决地方王权与中央王权的矛盾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问题,孔雀王朝通过一系列措施:将地方势力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分封土地给贵族等方式来限制和削弱地方势力;同时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对地方王权的控制等,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印度统一和中央王权。

2、王权自身的局限性

印度王权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王权不稳定。尽管印度历史上的王权曾经一度达到了相对集中的程度,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王权也随之出现了衰落的趋势。

例如在近代印度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王权就逐渐失去了对地方政治的控制力。

其次是王权对地方控制不到位。古代印度地区地形复杂,各地区之间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在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地方,很难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所以在古代印度社会中,尽管王权高度集中,但这种集中是不彻底的,而是带有一定程度的地方色彩。在这种情况下,王权对地方控制不到位就是很正常的现象了。

统一王权是印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的出现是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统治者个人能力的提高分不开的。

在印度历史上,统一王权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孔雀王朝时期,第二次是阿育王统治时期。

从孔雀王朝到阿育王统治时期,是印度历史上统一王权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虽然地方王权和中央王权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权力结构上的变化。

印度历史上,第一次统一王权虽然在孔雀王朝时达到了顶峰,但是,在阿育王统治时期却被打破了。

因为阿育王去世后,印度出现了第二位统一王——笈多王朝。虽然这一王朝是由地方王权与中央王权合并而成,但是,它仍然保留了地方王权。

单一军事权力到地方分权

在印度历史上,王权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是中央集权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体现为王权对地方政治权力的控制。

这种单一军事权力到地方分权的转变,与印度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这一过程是一个从单一军事权力到地方分权的过程。

在印度,这一变化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之间,印度历史上存在过两个较为强大的王朝: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后期。

这两个王朝都是由王权的“集权型”向地方分权转变过程中的国家,即由中央王朝将地方政治权力集中于中央,但同时又将地方行政权力下放于地方,使之成为独立的政治实体。

虽然都是由王权集权型向地方分权转变,但在具体做法上各有不同。下面结合对阿育王和孔雀王朝两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分析来分析印度这一时期王权发展情况。

1、阿育王的措施

在阿育王时代后期,他将地方的行政权力下放于地方,使之成为独立的政治实体,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具体做法有三:第一,将地方王权集中于中央。阿育王把全国分为若干个“国”(相当于地方王),由国王直接统治。

第二,授予地方王以较大的权力。在中央之下,他还设立了许多新的官职来管理地方事务。

第三,颁布《大赦令》,赦免犯有各种罪行的犯人。

阿育王将全国分为若干个“国”,把地方王权集中于中央的做法也被称为“王权分封”。

印度学者阿育王时代后期的《大赦令》认为,在《大赦令》颁布以前,全国分为若干个“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虽然阿育王时代后期的《大赦令》将地方权力下放于地方,但并没有改变中央对地方事务的绝对控制权。

阿育王在公元前3世纪将印度分成了若干个“国”,但其权力实际上依然集中于中央。

阿育王在印度历史上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物,他将印度王权从单一军事权力向地方分权转变,这对印度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阿育王在印度历史上所采取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孔雀王朝的措施

孔雀王朝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王朝,它的统一标志着印度历史上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的转变,其中央集权措施主要体现为政治改革和行政制度改革。

首先,孔雀王朝在政治上废除了以往的部落贵族,代之以新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在国家机构方面,孔雀王朝建立了新的中央机构——王权机构,如内廷四司、外廷七司等。

孔雀王朝实行中央直接统治地方和地方直接治理地方两种统治形式。

所谓“中央直接统治”就是指由中央任命官吏直接治理地方,即“内廷四司”;“地方直接治理”则是指由地方政府任命官吏管理地方,即“外廷七司”。

其次,孔雀王朝建立了统一的行政制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货币制度,包括银币、铜币等。

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法律体系,包括法典、法典注释、法律解释等;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行政管理机构——中央统治机构。

历史评价

印度历史上的王权有过专制,也有过集权,还有过相对集权,在印度王权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曾经出现过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但是总体来说印度王权一直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权力结构。

这种权力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特殊的地理位置则是影响权力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印度王权是专制还是集权,而应该从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寻找其权力结构变化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印度历史上的王权。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印度历史上出现过一些专制主义者而否定其王权制度。因在印度历史上,虽然也出现过一些专制主义者,但他们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存在于印度历史上。

其中一些人从反面影响了印度王权制度的发展,如孟加拉地区的莫卧儿王朝、阿拉伯帝国、土耳其帝国以及英国殖民时期对印度王权制度的影响等。

作者观点

印度历史上的王权发展,经历了单一军事权力向地方分权的变化。在印度历史上,单一军事权力向地方分权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印度河流域地区由地方王统治向中央集权统治的变化。

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这一时期,印度历史上的王权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都是由单一军事权力向地方分权的变化,但在具体做法上各有不同。

在阿育王时代后期,印度历史上存在过地方王和酋长两种形式的地方王,这两种形式的地方王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人民具有一定的政治权力,但其政治权力并不能上升为中央集权政府的权力。

而孔雀王朝则不同,在阿育王时代后期,孔雀王朝存在过一个强大的地方行政机构——地方议会,它与孔雀王朝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一时期印度历史上出现了类似于英国早期国家形式的地方行政机构。由此可见,在印度历史上,王权发展是一个从单一军事权力向中央集权转变的过程。

参考资料:

[1] 李少波.“专制”不“集权”——试析印度历史上的王权[J].学理论,2018,No.780(06):149-151.

[2] 张弛.印度教政治哲学中的王权与正法[J].国外理论动态,2016,No.479(01):66-73.

[3] 张弛.论古代印度王权合法性来源的变迁[J].蚌埠学院学报,2012,1(02):99-104.DOI:10.13900/j.cnki.jbc.2012.02.028.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王权   印度   王朝   局限性   公元前   孔雀   权力   时期   措施   中央   政治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