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为鉴-组团约死?四月四日,四位青年颓然离世!


4月4日下午,四名年轻人在张家界天门山跳崖,其中三人跳下殒命,一人因提前服毒,最终抢救无效身亡。

三男一女,四个年轻的生命,在明净的栈道上,纵身跃下,挥手告别了这个世界。在朋友圈留下了最后的诀别“你好世界,再见!” 四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开了,你好世界!多么地热情洋溢,充满希望,就像婴儿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后面紧接着的,却是可怕的告别:再见!



死亡的意义与价值


如此惨剧不禁使人动容,四个几乎看似毫不相关的人选择共赴黄泉,可能是生活的苦难、现实的残酷使得他们最后走上了终结生命的道路,也可能是一时的冲动做出的盲目之举,更有人猜测其幕后的黑手在推波助澜。但无论如何,死亡作为人生的终点,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终局,有人恐惧、亦有人向往、或泰然自若、或苦苦挣扎,但当死亡来临,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

所谓“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死亡的理解便蕴含着理性的意义,人们会去思量其价值何在,无论是为生前事,还是身后名,总有其意义所在。



以史为鉴 知兴衰


每讲到跳崖而亡,总会联想到陆秀夫负主殉国的事迹。公元1279年,南宋的最后一位丞相陆秀夫背负幼主在崖山投海殉国,延续了319年的宋朝宣告灭亡。

崖山一役战败,不仅是压垮垮南宋的最后一毫,更是将丞相陆秀夫与少帝赵昺,还有那十万军民都逼上了绝境,海量忠烈之士眼看皇帝投海,知道大宋最后的一丝希望已经破灭了,一时之间绝望至极,又都不愿投降,于是纷纷投海,追随了最后的大宋皇帝。

这样惨烈的场景,作为一个朝代的谢幕,实在让人感叹。陆秀夫背负幼主投海殉国,即是忠君报国的思想,也是文人士子的气节,虽不是死得其所,但也为大宋保留了最后的颜面,仍称得上“虽死犹荣”。



以死相逼 需警惕


但而今之人,对于死亡似是越发的漠视了,平均每日自杀的案例便不下几百例,而如不是新闻媒体的发酵,这四个已故的年轻人也难以被大众所关注。他们以生命作为代价,所获得的了获得某种关注,对社会底层群体生存境遇以及精神状态的关注,陆秀夫可以为了民族气节去死,那么这群年轻人呢?究竟是怎样的苦难在逼迫着他们?这便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醒。

但无论如何,于生命而言,他们的选择虽难以指责,但似乎也有些草率,无论是于鸿毛,还是于泰山,只有挣得生前事,何须顾那身后名。所以无论如何绝望,挺过去就是希望,因为在黑暗的尽头,总会有一束光,照亮我们的路。


“我们阻止你们选择自杀,并非在干扰你们选择自己死亡的权利,而是希望你们放慢脚步,不要轻易选择死亡这样一个不可逆的生命过程”

---黄智生


汝色天香项目便持续致力于大宋文化挖掘,展现文人士子们的精神气节。以此充实当代人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世界,树立文化自信,为青年群体做指引,为中年群体做鼓舞,为老年群体做支撑,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共创美好生活。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分享更多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士子   气节   丞相   南宋   这个世界   无论如何   群体   年轻人   意义   生命   青年   以古为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