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和赵烈文:两人在一起说了什么,为何赵烈文预言的比较准?

赵烈文为曾国藩主要幕僚之一,就曾国藩咸丰时期所遇到的问题,怎样压制太平天国,怎样处置外患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其许多建议受到曾国藩的肯定与赞扬。

赵烈文的军事思想主要来源于经世思潮,传统文化熏陶与人际交往三个方面。由于嘉道之际社会危机的不断涌现,经世之学开始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赵烈文在经世思潮的影响下养成了关注时务的习惯,经常和朋友一起谈论当下时务。赵烈文熟读经史,有非常严谨的读书治学精神,每次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都会记录在日记中。

赵烈文军事思想的很多内容都继承了中国传统兵学。赵烈文早年在常州老家与当地士绅一起参加地方事务也为他积累了不少经验和人脉,这些都为赵烈文的军事思想奠定了基础。

赵烈文的军事思想具有传统与时代结合、政治和军事结合这两大特征。在面对太平军这样的传统型对手时,中国传统兵学再次彰显出特有的魅力,这也是赵烈文军事思想得以发挥的原因之一。

赵烈文之所以受到曾国藩的重视,还因为他有洞悉时局和战争的能力。赵烈文在帮办军务的过程中,喜欢用政治的眼光思考问题,对时局总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一、赵烈文军事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

赵烈文熟读经史受到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太平军起事后积极参与到保护地方的防务中,咸丰五年(1855)在周腾虎的推荐下第一次入曾国藩幕府参与戎机。

咸丰十一年(1861),因帮助友人处理与盐务有关的事宜,第二次来到湘军大营。在这期间赵烈文见证了湘军与太平军的诸多战争。

赵烈文在担任曾国藩幕僚期间,多次为曾国藩、曾国荃二人出谋划策,对平定太平军起到重要作用。赵烈文在参与战争过程中,不断地摸索战争规律,总结战争经验,使他的军事思想越来越成熟。

赵烈文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有着非常严谨的治学精神。赵烈文非常喜欢读书,不论是在青年时期还是在躲避太平军的危难时刻总是离不开读书。

赵烈文读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每次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都会一一摘录到日记中,并注明自己的观点。赵烈文读书范围很广,政治、经济、占卜、佛教、水利、西学等各方面都有所涉猎。

赵烈文严谨的读书治学精神也让他有了很多收获。赵烈文担任曾国藩幕僚期间表现出对时局对战事的洞悉与他博览群书离不开关系。赵烈文早年时期便非常关注时务,经常和朋友谈论时务。这些都为他军事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赵烈文会阅读盐务、水利、占卜、佛教等方面的书籍,涉猎广泛。赵烈文通过阅读各类书籍,增长了自己见识,读书的同时也在积极思考社会变局下的新出路。

赵烈文读书会联系自己的所处的环境,讲求实用。赵烈文拥有的才能使他成为曾国藩得力助手,曾国藩每次与赵烈文交谈都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切都离不开赵烈文平日的积累。

赵烈文军事思想的产生离不开与他交往的人,咸丰元年(1850)到咸丰六年(1856),赵烈文在常州参与地方事务。咸丰元年(1850),赵烈文搬回常州老家。这一时期对他影响最深的人为赵熙文、赵振祚、周腾虎三人。

二、 赵烈文军事思想的内容

1840 年是中国社会骤变的年代,也是中国军事思想变革的时期。赵烈文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重要历史阶段。

咸丰年间赵烈文在朋友的引荐之下去了曾国藩幕府,因为对战事的敏锐判断,成为曾国藩最为倚重的机要幕僚之一,亲自参与了曾国荃同治三年(1864)攻克金陵的军事行动。赵烈文担任曾国藩幕僚期间,为曾国藩出谋划策表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

赵烈文的防务观主要体现在 19 世纪 60 年代清朝如何抵抗外国侵略者,对内如何镇压太平军、捻军这三方面。

曾国藩和赵烈文都反对“借师助剿”,曾国藩在回复清廷的奏折中也大致了秉承赵烈文的看法,最终清廷按照曾国藩的意见处理了借师助

剿这件事情。这件事表现出了赵烈文在处理夷务上的独到之处。

赵烈文在担任曾国藩幕僚期间,虽然没有做过将领,没有亲自带领士兵与太平军作战,但通过研究发现赵烈文在治理军队方面也有建树,他的治军思想体现在严明军纪、和军爱兵、惜民爱民这三方面。

和军爱兵是部队内上下团结一致、关系融洽的反映,是军队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爱兵是和军爱兵的核心。因此,传统的兵学家特别看重将帅爱兵。

他们认为将帅只有树立了“恤士为本”的爱兵观念,才能更好的掌握“爱兵之道”。赵烈文也非常认可传统兵学里的这一理念。赵烈文虽然没有亲自带兵打仗,但是对曾国藩、杨载福爱护士兵的态度一一记录下来,体现了他对这种治军方式的认可。

中国古代兵家学者论兵,大多非常重视民众纪律,借以赢民心凝军心。

赵烈文的治军思想中也包含惜民爱民。

古往今来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为将帅者必须讲究用兵谋略,必须研究对抗敌方的战略、战术。战略是对战争的策划和决策的指导,战术是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因此古人很早就开始重视谋略。湘军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赵烈文也表现出了审时度势的战争谋略。

掌握战争的主动权非常重要,也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攻所不守,守所不攻,避坚击暇”。主动权就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赵烈文也继承了传统兵学的这一观点,积极倡导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后勤保障泛指从物质和技术方面为军队提供需要。赵烈文的后勤保障思想没有涉及武器装备。咸丰十一年(1861)赵烈文认为湘军的后勤保障突破口在于兴起吏治,征收商税。

三、赵烈文军事思想的特征

赵烈文充分继承传统兵学的同时,又结合实际情况,形成了自己的军事思想。

研究赵烈文的军事思想,必须要了解其军事思想的基本特征,弄清楚这个问题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赵烈文。赵烈文的军事思想有两大特征:传统和时代的结合、军事和政治的结合。

赵烈文的军事思想既体现了对传统兵学的继承,又体现了时代的印记。湘军在面对传统型对手时,还要吸纳借鉴传统兵学的理论,这也是赵烈文的传统军事思想能够得以发挥的原因之一。

赵烈文的用兵谋略也继承了传统兵学。传统兵学认为作战时防御和进攻同样重要。在进攻与防御之间,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都取决于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湘军面对这样的近代化敌人,依靠传统兵学自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赵烈文作为曾国藩的幕僚,面对太平军这样的敌人他的军事思想既有传统兵学的再现,又有时代背景下新的考量。

赵烈文的军事思想也体现出了军事和政治的结合。尉缭曾论述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显然这里已含有政治是军事的根本的意思。赵烈文的军事思想中也包含政治这层含义。

赵烈文在帮办军务时,对军事问题的思考、决策往往站位高,喜欢用政治的眼光去分析问题。

首先体现在赵烈文处理“外患”问题当中,咸丰十一年(1861),赵烈文上书曾国藩,他认为清朝此时最大的危险来自西方国家。赵烈文认真分析了中西方两国的不同之处,赵烈文认为中国注重礼节,西方国家注重政务。

赵烈文从西方国家在中国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认为西方国家从各方面考察中国,渗透西方势力。

同治元年(1862),在多隆阿是否西援陕西的问题中,赵烈文表现出审时度势的战争谋略,从最后的结果中可以发现赵烈文的分析非常准确。

赵烈文作为一位谋臣,在考虑问题时总是能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战略,每一次谋略都使曾国藩对他赞赏有加。

赵烈文的政治预见还体现在对时局的洞悉当中,曾国荃成功攻克金陵后,上交朝廷的请功奏折也是由赵烈文负责。

此外,赵烈文最著名的“丁卯预言”也体现了他对时局的洞悉。赵烈文认为清政府不出五十年就会垮台,曾国藩不赞同这样说法时,赵烈文进一步说明了清政府灭亡的确定性。

1912 年,清政府覆亡。1916 年袁世凯去世,中国走进了军阀割据的时代。正是因为赵烈文熟读经史,对中国历代王朝兴衰的了解,才使他认识到清朝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在晚清赵烈文不是一个大人物,但因为对时局、军事的洞悉,受到了曾国藩的重用。

赵烈文对时局有深刻的忧虑意识,以其所学为曾国藩排忧解难。“就连张謇的亲信刘厚生都不得不赞叹,赵烈文的“先知先觉”,尤在张謇之上”。

小结

赵烈文作为曾国藩的幕僚之一,他的军事思想在湘军与太平军的战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赵烈文的军事思想继承了中国传统兵学,这也是他与同时代湘淮军将领军事思想的共同之处。

赵烈文这样传统的儒学知识分子,在当时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下,广泛地吸收传统兵学提出了自己的军事思想主张,部分策略得到了曾国藩的赞扬并采纳,也有部分内容由于条件受限并没有实施。

赵烈文在面对来自外部新型军事文明冲突时,没有固步自封、脱离时代的要求,而是在吸收传统兵学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反侵略的要求,主动接受西学了解西方国家。

赵烈文军事思想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代表着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发展方向。从这一角度出发,赵烈文军事思想在整体上不仅沿袭了中国传统兵学,而且能够在迈向军事近代化的需求当中超越传统兵学,成为迈入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发展方向的重要环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太平军   咸丰   兵学   湘军   幕僚   时局   传统   战争   思想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