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孩子吧,生命的美好值得你们用一生去体会

#头条创作挑战赛##教育侃侃谈#​

约死,究竟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心路历程竟让人能看淡生死,寻求解脱,而且愈演愈烈,大有低龄化发展的趋势。

救救孩子吧!

相约同行,共赴生死,用一种极其惨烈的方式结束了生命的旅程。这背后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生命和完整的家庭,突然之间被冰冷地定格在某一个时间点,让人非常痛心和惋惜。

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们到底经历了什么,这是不是教育的悲哀?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意味着什么?长期的教育内卷让家长们越来越功利化,世俗化。孩子刚刚蹒跚学步,就被丢给爷爷奶奶,当孩子刚满两周岁左右,就被放在托儿所或者幼教中心,然后就开始了漫长的学生生涯。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人生二十多年的时光把一个懵懂稚童变成了翩翩少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们似乎已经不记得童年的天真和美好,更多的是焦虑和无奈。

试问每一个家长,可曾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教育的内卷又反映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值得每一个成年人去反思。

孩子,生命的美好值得用一生去感悟。

生命应该是色彩斑斓的,有温度,有阳光,或许有一点阴霾和风雨,但是总归是短暂的。

看看那些与病魔抗争的斗士们,他们是多么希望健康的活着,有太多的事情去值得去做,有太多的愿望和梦想去值得实现,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这都是一种奢侈的想法。

或许感觉到即将失去却无法阻止和改变的无力感才让人觉得弥足珍贵。

对于健康的青少年群体来说,死亡似乎很遥远,不应该成为当前关心的焦点。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很容易忽略对健康青少年的“人文关怀”,不论家长,还是学校和社会,考虑更多地就是如何更有效地完成教育成效。

对于心理干预,大多数环境都是亡羊补牢式的被动应对。出现了心理问题才去找心理医生。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极其致命的,因为他们很难自己独自解决心理问题,需要更为早期的干预和引导。

对于约死群,甚至约死现象,除了及时强力干预之外,更多地应该渗入内部,拯救更多心灵迷失的孩子们。

生活不仅仅是自己个人的,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也属于家庭和父母的;生命是一种责任和担当,轻言生死,是对生命本身的不尊重。

约死,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轻言生死,蛊惑赴死,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负能量。为什么这些所谓“约死现象”死灰复燃,绵延不绝,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需要深思的问题。

救救孩子吧!

不要再继续上演这种悲剧了,本该花季年华,有一个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鲜活生命,不应该就此定格,让生命失去应有的温度。全社会行动起来吧,抵制约死,应该从娃娃抓起,给孩子多一些人性关怀,毕竟当孩子逝去那一刻,任何所谓的功利性内卷式教育都显得那么多余和讽刺。

平庸、平凡、平安,不也挺好的。莫因逝去后而追悔莫及,珍惜当下美好生活 这才是最大的幸福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稚童   生命   孩子   定格   鲜活   青少年   生死   家长   美好   更多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