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青少年时期的传奇故事

1879年10月9日,陈独秀(庆同)出生在安庆城北的一间平房里。

陈独秀故居

祖父陈章旭,生于1819年,年轻时候选知县,有四儿一女:老大被太平军乱枪戳死,老二夭折,老四陈昔凡是1875年的恩科举人,在外候选知府,无子。只有老三陈衍中娶查氏为妻,生有两子两女,继承了陈家一脉香火,他就是陈独秀的父亲。陈独秀两岁时,父亲因瘟疫死于苏州。便过继给了叔父陈昔凡。

陈独秀六七岁时,爷爷叫他背四书五经。他天资好,但玩性重,背得急急巴巴。爷爷拿篾条打他,他两眼狠狠地瞪着爷爷。爷爷更气,骂他“将来长大了,一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强盗,不成龙就成蛇”。

爷爷教陈独秀读书

1889年,陈独秀11岁,爷爷去世。哥哥庆元20岁,已考取秀才,开始接替爷爷,教他读书。。

1896年,17岁的陈独秀参加院试。宗师出了一个古怪的题目,不少考生傻了眼,交了白卷。他急乱中将《昭明文选 》、《康熙字典》上的难字古文,东拼西凑,填满了一篇皇皇大文。结果他考上了秀才,而且还是第一名。陈家别提多高兴,贺喜的人接连不断

最让母亲高兴的是,安庆城几位从不登门的名门望族和富户人家,纷纷托媒上门,打听陈独秀的生辰八字。其中一位是安庆副将高登科,高登科出身贫寒,后当兵,因作战勇猛,升任副将。女儿高晓岚19岁,比陈独秀大2岁,身段高挑,性格恬静。双方门当户对,双方也都较满意。

陈独秀原配高晓岚

1897年7月,18岁的陈独秀与哥哥及同学一行,雇了一只民船,到南京参加8月份的乡试。这次,运气不好,兄弟俩双双落榜。从南京回来,陈独秀与高晓岚完婚。高登科穿了皇帝赏他的马褂,请了不少当地有脸面的人到场。高晓岚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也赶来参加姐姐的婚礼。陈、高两家热闹了几天,了却了一件心事。高君曼活泼可爱,与姐姐沉静性格正好相反。

1898年,康梁维新变法失败。陈独秀与高晓岚的第一个儿子陈延年出生。嗣父陈昔凡回家省亲,临走带陈独秀弟兄俩去东北。陈昔凡是光绪元年恩科举人,现候升知府(相当于现今的市长)。

1899年年底,陈昔凡见义和团大闹山东,安排陈独秀兄弟俩回安庆。此时正是隆冬,一路天寒地冻,惊鸿四野。弟兄俩日夜兼程,风餐露宿。1900年春节前夕赶回安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想到母亲孤苦零丁的死去,陈独秀靠在门边,泪如雨下。

1901年春,东北安定后,陈昔凡带信要陈独秀和庆元再去。但22岁的陈独秀决定去日本留学。1901年10月,陈独秀进东京弘文学堂师范科学日语。

陈独秀青年时照片

头一年,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组织了一个“励志社”。陈独秀到东京后也参加了这个组织。一次,清廷派官员到日本,励志社中的章宗祥、曹汝霖一班人争着当翻译,引起了陈独秀的反感,遂和张继退出了励志社。

秋去冬来,陈独秀和老乡潘赞化一起回国。1902年初春,回到安庆不久,与一批进步青年成立了“青年励志社”。这些进步青年中,有安徽大学堂学生郑赞丞、房秩五,武备学堂学生柏文蔚,南京陆师学堂学生葛襄以及潘赞化、何春台等人。

社址设在藏书楼。陈独秀等人的活动,引起清朝安庆地方当局的警觉,准备逮捕学社的为首分子。秋天,陈独秀被迫离开安庆,途经南京、上海,再次去日本。秀临行前,妻子高晓岚已有身孕。年底,高晓岚生了二儿子陈乔年。

陈独秀到南京后,经汪稀颜、葛襄的介绍,认识了正在陆师学堂读书的章士钊。秋天,陈独秀第二次到日本,认识了苏曼殊、冯自由等。冬去春来,陈独秀又结识了留日学生中激进人物黄兴、陈天华、邹容等人。

陈独秀故居照片

当时陆军学生监督姚昱是清政府的走卒,大伙瞧不起姚昱的奴颜媚骨,打算找个机会教训一下这个奴才。

1903年3月31日晚,东京到处散发着樱花的芳香。月光下树影憧憧,昆虫在嫩绿的草坪中嗡嗡作响,和偶然走过去的悉悉索索的脚步声交叠在一起,增加了夜的宁静。这时,有几个黑影轻手轻脚地闯进了姚昱的住室。抱腰的抱腰,捧头的捧头,捉手的捉手,惊慌失措的姚昱还没有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只听得咯嚓一响,辫子连辫根齐刷刷地被剪去。一声喊,顷刻人去辫空。原来,这抱腰的是张继,捧头的是邹容,执剪的是陈独秀。回到宿舍,陈独秀将手中的辫子扔到桌上,大口喘气地说:“这回出了一口恶气。”

当夜,他们将姚昱的辫子挂到留学生会馆。第二天,姚昱向清廷驻日本使节诉苦。不久,日本警方查出为首者是陈独秀、张继、邹容,旋即将3人驱逐出境。

1903年4月底,陈独秀回到安庆。他我行我素,和新朋旧友谈天,他的住宅一时热热闹闹,又成了安庆进步青年的活动中心,不久在藏书楼组织成立了“安徽爱国会”,开展抗俄救国活动。安庆知府接到两江总督电令,立即查封了藏书楼,准备逮捕陈独秀,陈独秀草草收拾行李,避往上海。

陈独秀纪念馆

1903年6月30日,上海警方因《苏报》刊登章炳麟写的《革命军》序,逮捕了章炳麟。第二天,《革命军》作者邹容愤而到巡捕房投案。7日,《苏报》被封闭。

《苏报》案发生后,章士钊、陈独秀、谢晓石、张继等人酝酿出版《国民日日报》。

1904年年初,陈独秀回到了安庆,编发《安徽俗话报》。这年,嗣父陈昔凡在东北遇到发财机会,成了暴发户。为了争夺我国东三省,日俄战争爆发,清廷宣布“局外中立”。当时,日俄双方都需要马匹,商人便从蒙古贩运大批马匹到奉天(辽宁)出售,牟取暴利。陈昔凡和其他地方官趁机大抽牲口税,落入自己的腰包。日俄战争后,陈昔凡在奉天购置田地200亩;在北京琉璃厂附近投资10000两银子,开了一间“崇古斋”古玩铺;在奉天设了“崇古斋”分店;在安徽贵池乌沙购地800亩;在安庆四牌楼开有近十家铺面。

父子俩一个是朝廷命官,一个是反清斗士,但不可否认,嗣父那么多财产,为他这个陈家唯一传承香火的人,提供了读书办报及社会交往等充足的物质保证。

陈独秀纪念馆

不久,章士钊来信,希望陈独秀去上海加入暗杀团。陈独秀到上海后,章士钊带他见了杨笃生、陶成章、蔡元培等人。杨笃生是暗杀团发起人,上半年在日本与何海樵等人成立暗杀团。原计划在北京刺杀西太后,没有找到机会,回到上海后发展了蔡元培加入暗杀团 。蔡元培时任爱国女校校长,于是又发展了爱国女校教员钟宪鬯、俞子夷,因为他们懂化学。陈独秀来后,杨笃生等人举行仪式,发展他成为了暗杀团成员。

在上海时间不长,当月回到芜湖,任安徽公学国文教师。他上课不拘小节,有时一边上课,一边搔痒。什么纲常名教、师道尊严,全不放在眼里。堂下鸦雀无声,学生个个听得津津有味。

其间,好友吴越被推举为北方暗杀团支部长。9月底,陈独秀得知北京火车站发生刺杀五大臣未遂事件:9月24日,出洋考察宪政的载泽、绍英、端方、戴鸿慈、徐世昌五大臣出都。杨笃生是随员,事前通知了吴越。早上,北京正阳门火车站戒备森严,吴越身揣红布包裹着的自制炸弹不能靠近,临时买一套无顶红缨官服穿在身上,装成随员,在火车启动之际,登上了窗帘装饰富丽堂皇的五大臣专车。吴越尚未立稳脚跟,火车突然开动,猛然的震动使吴越措手不及,将胸前的炸弹引爆,吴越壮烈牺牲。陈独秀悲痛不已。

陈独秀纪念馆照片

1907年春,28岁的陈独秀到日本,和章士钊、苏曼殊住一室。陈独秀到东京后,和章太炎、刘师培、苏曼殊、张继、陶冶公、何震及日本人幸得秋水等人成立了“亚洲和亲会”,其宗旨是“反对帝国主义,共同使亚洲已失主权之民族,各得独立”。

1908年底,陈独秀接到凶信: 37岁的哥哥庆元在东北因肺病逝世。他十分悲痛,茶饭不思,幽梦流泪。翌年冬,陈独秀告假去东北,接哥哥灵柩南归。写有《述哀》诗,悲情感人至深。

1909年岁暮,高晓岚同父异母的妹妹,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高君曼到了安庆,住到姐姐家。他小陈独秀10岁,此时20出头。她乌黑浓密的短发,两眼灵活顾盼,衬托着来自京城的新女性的不俗。

高君曼对姐夫的革命活动和留学生涯十分熟悉,常常夸口于同学之间,引以为荣。这次到了姐姐家,高君曼有事无事,总喜欢和陈独秀聊天。陈独秀见到她,也是喜上眉梢,话特别多。一日,陈独秀和高君曼在房中闲谈,不知不觉谈到婚姻问题。陈独秀说:“中国的婚姻不如西洋、日本,洋人别的不好,有一条好,婚姻男女双方可以自己做主。不像中国,父母包办,媒妁之言,男女双方作不了主。”高君曼愣神地望着眉飞色舞的姐夫讲东扯西,姐姐进来也没有在意。

高君曼

看到高君曼兴奋绯红的脸颊,高晓岚的脸色顿时暗淡下来。凭着女人的直觉,和自己不多话的丈夫喜欢上小姨妹了。这时她恨不得妹妹尽早离去。陈独秀和高君曼仍然是没完没了的在一起唠,像是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事。

不久,他们便超出了姐夫和姨妹的关系,有了肌肤之亲。一个是旧礼教的挑战者,一个是新时代的摩登女。恪守三从四德的姐姐无意中成了搭桥人。因为是同父异母,妹妹便少了一半自责,又因为是包办婚姻,丈夫也多了一份理由。高晓岚寻死觅活,大闹起来。

高君曼受不了众人的指责,新年伊始,和陈独秀双栖双飞,一起登轮而去。此时,高晓岚已有身孕。第二年孩子生下地,是个男孩,即陈独秀第三子陈松年。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不久,安徽新任都督孙毓筠拍电报,邀陈独秀赴皖任都督秘书。1912年1月,33岁的陈独秀走马上任。他性急,恨不得一日干三日的事,常和同事发生口角。管理文书的张啸岑劝他:“莫坚持己见。”陈独秀哪里听得进去:“改革不大刀阔斧,不提高人民生活,和旧官僚有什么两样?”

一日孙毓筠皱眉头说:“仲甫,宣统已宣布退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了,革命已经胜利,我们可松一口气,凡事不可太性急,已有人在我面前说你了。”陈独秀说:“说我事小,我倒认为推翻清朝,事属破坏,今后建设事更多,应利用手中的政权,多干些事。”

陈独秀雕像

其时,安徽的庐州、芜湖、大通三处军政分尉不听孙毓筠指挥,形成割据。陈独秀见孙政权内外交困,孙又不支持他的兴皖计划,一气之下,辞职去了新恢复的安徽高等学校。

孙毓筠在安徽左右不了局势,孙中山、黄兴派率部驻军浦口的柏文蔚协助他。  见安徽群龙无首,在安徽高等学校任教务主任的陈独秀向校长告假。到浦口找到柏文蔚,劝接任安徽都督。柏文蔚答应,但要他任都督秘书长,陈独秀也同意了。

1913年6月,袁世凯先发制人,先后免去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等人职务。7月12日,李烈钧等人于江西湖口起义,宣布独立,标志“二次革命”开始。黄兴发表讨袁通电,并请柏文蔚出山,任安徽讨袁军总司令。柏文蔚和陈独秀立即赶赴上海。

柏文蔚

不久,柏文蔚宠信的部下胡万泰叛变,倒向袁世凯,率兵攻打都督府。柏文蔚被迫离皖,逃到南京。8月7日,安徽宣布取消独立。再次出任安徽都督秘书的陈独秀逃亡到芜湖。胡万泰倒戈反柏,芜湖驻军龚振鹏没有率部救应,其部下在芜湖杀人无度,陈独秀十分愤怒,和师长袁家声进了龚指挥部,指责他“按兵不动,是何居心?”

龚振鹏一听,恼羞成怒,将他们绑了起来,说要枪毙,陈独秀却仍不示弱。因他在皖已很有名声,部下劝龚振鹏:“陈仲甫是社会名流,杀不得。”后有人送信给在南京的柏文蔚,火速来救陈独秀。陈独秀得救后,急急逃离是非之地,避往上海。

1914年7月,陈独秀到了日本。见到了章士钊,又恢复了昔日无拘无束的性格。出入章士钊《甲寅》编辑部的有高一涵,易白沙和李大钊等人。在《甲寅》开始以独秀发表《双杆记》序”和《爱国心与自觉心》,在留日学生中有了很大影响。

章士钊

1915年初夏,陈独秀回国,这是他生涯的转折点。在海船上,他酝酿创办一份杂志,这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摇篮——《青年》杂志。

9月15日,16开本的《青年》杂志月刊第一期问世,后杂志更名为《新青年》,汪孟邹把胡适介绍给陈独秀,陈独秀早知胡适的能力,十分高兴,诚恳向他约稿。由此胡适也成了《青年》杂志的得力干将。后来李大钊也为杂志撰稿,更增加了杂志的影响力。

11月28日,陈独秀和汪孟邹前往北京为杂志的事奔走。遇到在北大教书的沈尹默,事后,沈托人向蔡元培推荐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蔡元培早就认识陈独秀,更认可他的才能与革命热情,便欣然同意。并亲自上门邀请。陈独秀推让一番,但蔡元培主意已定,他也就不再推辞,应了聘任,并推荐胡适到北大任教。  为他及《新青年》登上更大舞台,扩大政治影响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到北大任校长,稍后,陈独秀携高君曼及子女往北大任职,《新青年》编辑部同时搬到北京,为他的人生的辉煌迎来新机遇。

左四为蔡元培,右三为陈独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庆元   胡适   安庆   芜湖   东京   都督   安徽   南京   日本   北京   青少年   时期   传奇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