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雨揭露惊天贪案,56人被砍头,乾隆不敢深究,有人顶风作案

提起清朝的贪案,相信你的脑子里头一个冒出来的名字,就是和珅。

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从和珅家中查抄出来的家产,几乎是大清15年的收入。“富可敌国”这个词放在和珅的身上,似乎都收敛了些。

没错,和珅贪墨的钱财在整个大清都是最多的。不过,他的案件涉及的范围却并非是最大的。

乾隆年间,还有另一起贪案,涉及一省全境上百号人。乾隆因为有所顾忌,便手下留情,却还是砍了56个人。

01 一场暴雨冲出来的贪污案

那是乾隆46年。

6月份,兰州城外华林山下,3天滂沱暴雨把上万清军困在山脚下。

按说身陷困境该愁眉苦脸才对,可主帅阿桂却暗自窃喜。

甘肃发生农民起义,乾隆原本认为这就是个速战速决的事,就让和珅和阿桂两位宠臣来立个军功,积攒了资历将来好提拔。

谁承想,他们都太轻敌。阿桂来了之后才发现,当地起义军十分顽强善战。双方僵持了两个多月,清军愣是没占到一点便宜。

阿桂这下丢了脸,正上愁如何跟皇上交代,没想到天降及时雨。

于是他写下奏折,把办事拖延的锅全甩给了天气:

“本月初六日,大雨竟夜势甚滂沱,初七初八连绵不止,直至初九始晴。”

这份奏折被600里加急送到了乾隆面前,起初乾隆只是对此事表示无奈,可回头一琢磨,好像有哪里不对劲。

自己前几天刚收到甘肃布政使王廷赞的奏报,分明说甘肃遭遇严重旱情啊,两人描述的情况完全南辕北辙是怎么回事?

要说甘肃一直是干旱的重灾区,从乾隆39年起,已经连续7年上报旱灾严重。不管是总督还是布政使,不管是前任还是现任,奏上来的情况说法无二。

按照这样的情况,甘肃怎么可能下暴雨?

可不光阿桂是这样说的,和珅在密报中也说下了暴雨,看来这的确是事实。那旱情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个细思极恐的想法突然闪现在乾隆的脑子里:一个地方连续7年旱灾,这真的可能吗?

于是乾隆下旨,命阿桂为钦差彻查此事,并且强调:先查粮仓!

02 清廉老爹贪心儿,你敢信?

为何从粮仓查起呢?

原来,乾隆39年那次大旱,朝廷愁得拿不出钱。

陕甘总督勒尔谨出了个主意——捐纳监生,让富家子弟向朝廷捐献钱粮,朝廷给他们一个国子监学生的身份。

乾隆咬牙采纳了这个建议,但为了确保无人贪心,便提出了两个要求:

只能捐“本色”(粮食),不能捐“折色”(银两);给陕甘总督派一个可靠的甘肃布政使,且必须清廉。

至于布政使的人选,乾隆已经有了主意,就是当时的浙江布政使王亶望。

此人的父亲曾是江苏巡抚,素来有两袖清风的美誉。想来在父亲的影响下,王亶望也差不到哪里去。

或许是乾隆对自己的决策太过自信,所以他此前对于连续7年旱灾的奏报从未疑心过。

可阿桂将全省的粮仓彻查后,结果却惊掉下巴。这么多粮仓里不仅没有“监粮”,储备粮更是严重亏空。

年逾70的乾隆看到奏报气得浑身发抖,在圣旨中一连写下3个“不可”:

“不可畏难。不可姑息,不可做好人。”

于是勒尔谨、王廷赞和王亶望等人,被押到京师刑部大堂接受审讯。

可这些人却跪地喊冤,说没有监粮是因为灾情太严重,监粮远远不够。而国库亏空的原因,他们把锅都甩给了做假账的下级。

这几个是死鸭子嘴硬,他们不说实话,总有人能说。

于是,阿桂把目标转向了王亶望的心腹福宁。果真,一顿板子挨下来,福宁就全盘托出。

原来,这7年旱情全是假报,灾情的严重程度全凭王亶望一个人说了算。

而所谓的捐监,其实从一开始捐的就是银子,从来都不是粮食。官员们不仅将这些银子揣进了自己的口袋,更是私吞了朝廷拨来的所有赈灾钱粮。

这可把乾隆气得火冒三丈,万万没想到,如此清廉的家风竟培养出一个巨贪的儿子。

但他更没想到的是,王亶望竟然将自己蒙蔽了这么久。

03 乾隆为何不敢深究

原本捐监生的规定是一人至少43石(合3吨多)粮食,可王亶望直接改成了捐银55两。

王亶望去了甘肃3个月后,向乾隆汇报道:“共收监生2万名,粮80余万石。”

乾隆喜出望外,大加赞赏:“实力为之,勿始勤终怠可也。”

其实对于这个数字,乾隆还是有些疑虑的。像甘肃那种贫瘠的土地,每年全省上缴的粮食不过50万石,他们是如何3个月就收粮80万石的?

于是,乾隆派钦差前去调查,可报回来的消息却说情况属实,粮仓全都满满当当。

可乾隆哪里想得到,钦差看到的全都是假象。其实粮仓的上部安装了一层隔板,上面看似堆满粮食,其实下面全是空虚。

自从这次成功蒙混过关后,王亶望的野心和胆子便越来越大,年年假报灾情。

并非没人想过揭发这件事,但按照当时层层上报的规矩,奏报一定会经过王亶望。且不说王亶望会不会拦下这些奏报,他根本不会轻易露面,想见他就要花上千两银子。

更加令人发指的是,王亶望竟然明目张胆地要钱,谁出的多就能多分到一些赈灾份额,要是一分不出便是有灾情也不报。

而他就是凭借这一点,把下面的人都拿捏地死死的。

也正因为如此,底下人交上来的钱财也越来越多,毕竟他们自己也能从中捞到好处。慢慢地,也就发展成一省全境无一不贪。

而王亶望借此暴富,自然就舍不得旱灾结束,甚至恨不得充个终身VIP。这便是甘肃旱灾连绵不绝的原因,同时也是农民起义的根本缘由。

至于7年里他们到底贪了多少钱呢?调查结果一出来,还真的是骇人听闻。

据统计,甘肃省在7年时间里,共有274450人报捐监生,收银15094750两,被贪墨的赈灾银两更是高达2915600两。

乾隆怒火冲天,在圣旨中怒斥:“法无可怠!”他恨不得将所有相关人员杀之而后快。

可冷静下来,乾隆却开始左右为难。

因为根据大清律例,所摊银两但凡超过1000两就要问斩。可根据调查的结果,整个甘肃知府以上的官员,竟没有一个人低于这个数。

倘若严惩,恐怕整个甘肃都要陷入无人管理的混乱中。

无奈之下,乾隆只好把标准放开到2万两。可即便如此,集体处决还是执行了4次,直到次年春天才完结。前后共有56颗脑袋落地,此外还有120多人被流放、杖刑等。

按说这么多人打了样,那些心怀不轨的官员多少该收敛一些。可偏偏就有这么一个人,竟敢在乾隆的眼皮底下顶风作案。

04 贪案后的顶风作案

人要杀,家产自然更要抄个仔细。

王亶望的抄家清单长达30多米,上面密密麻麻地罗列了2000多件各类物品。

按说没什么奇怪的,可乾隆细看之下,却发现了端倪:王亶望既然要贪,必是值钱的财宝,可清单上的物品却大都“甚属平常”。

想当年乾隆生辰,王亶望送过一个价值连城的玉山子,乾隆确实爱不释手,但碍于东西太过贵重,他便忍痛退了回去。如今,他却没有在清单中找到玉山子,其中必有蹊跷。

于是,乾隆又派出阿桂与和珅,调查负责给王亶望抄家的闽浙总督陈辉祖。

陈辉祖是个官二代,父亲是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陈大受。他仗着父亲位高权重,没有参加科举便入朝为官。

或许就是膨胀地太厉害,陈辉祖才会飘到连皇帝的主意都敢打。

那天去抄家,当看到下人把各种珍稀的金银财宝一件件摆出来,陈辉祖看得挪不开眼,一个可怕的念头油然而生:这些要都是我的就好了!

于是,他让人在登记的时候,把4000多两黄金改成白银,差价高达8000两。

至于其他的古董字画,陈辉祖看着也手痒痒得很。但一想,自己要是拿了,没法交差啊。

思前想后,他决定让管家到街边卖杂色玉器的摊子上,挑了些还算看得过眼的东西,替换了王亶望那些值钱的宝贝。

可他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在乾隆面前耍这些小伎俩。

这要是换做别人或许能尚且糊弄过去,可乾隆是谁啊,他对于古玩鉴赏的造诣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乾隆一眼就看出这些东西不过是些破烂货,可惜陈辉祖还没把宝贝们捂热乎,就要悉数吐出来。

他只好坦白交代,自己换走了10件玉器,13件字画。而每一件,都足够他掉十次脑袋。

事情明了后,王亶望的家产也逐渐明晰,总数共有白银300多万两,约合人民币5个多亿。这金额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我们可以从整件事中吸取一些教训:人可以有点野心,但万不可过分贪心。

贪的是一时的钱财,损的是一辈子的福报。

尤其是做官,应当事事以民为先,不专注个人私欲,才是积德积福之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乾隆   钦差   旱情   灾情   粮仓   顶风   旱灾   甘肃   总督   朝廷   大雨   粮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