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羞的神秘远古仪式,女娲造人可能起源于它!上古神话那些事-142

本期内容存在未经科学证实、或者作者主观推测的内容,请仅仅作为神话故事观看

01

在远古时候,曾经存在过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仪式,它流传数千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一直保留到了今天。而这种神秘仪式,还很可能就是女娲造人神话的起源。咱们今天的故事,要从一种非常特殊的乐器说起。

古墓中的乐器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

1977年9月,随着湖北随州擂鼓墩的一声炮响,举世闻名的曾侯乙墓的发掘工作从此拉开了帷幕。这座2000多年前古随国国君的墓葬,规模相当于6个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3个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出土了各种文物多达15000多件,是先秦出土文物最多的墓葬,没有之一。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 中室

不仅如此,它还打开了一座史无前例的地下乐器圣殿。在巨大的中室地宫中,众多摆放成排的乐器被发掘出土,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闻名中外的曾侯乙编钟,此外还有各种古乐器共计9种125件之多。这其中就有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笙,它虽然不如编钟闻名,但是它比墓中的任何一件乐器都要古老得多。

曾侯乙墓出土 笙

曾侯乙墓中一共发现了5件笙,笙是由笙斗和笙笛组成,墓中的笙斗是用葫芦制成的,所以又被称为葫芦笙。

《广雅·释乐》中说:「笙以匏(páo)为之,十三管,管在左方。」所谓的匏,就是挖空了的葫芦。

笙的起源非常的久远,《世本》是先秦时期记载从黄帝到春秋时期帝王世系的古籍,其中说到:女娲作笙簧

所谓的簧,是一种与笙同样古老的乐器,一般是用竹子或者骨头制成的薄片。它的发声原理有些类似现在的口琴,但是演奏技巧要比口琴复杂得多。因为后来簧也被放进笙里,用来调节音阶以及振动发声之用,所以很多古籍中把笙簧当作了笙。

比如汉代《说文解字》中说:"簧,笙中簧也。从竹黄声。古者女娲作簧"

《旧唐书·音乐志》中也说:"笙,女娲氏造,列管于匏上,纳簧其中。"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 骨簧

这两段话都认为簧只是笙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其实并不准确。簧是与笙同时期存在的古老乐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中,就出土过约四千多年前制作精巧的"骨簧"。

《世本》中说笙和簧都是女娲的发明创造,已经足见笙这种乐器的古老了。《释名》中也说:

“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以受簧,是为匏笙,女娲氏之笙也。”

曾侯乙墓出土 笙

由此可见,笙是上古女娲时期就已经诞生的乐器已成公论,而且女娲时期的笙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笙一样,也是葫芦为笙斗的葫芦笙。那么问题就来了,葫芦笙与我们要说的远古神秘仪式又有什么关系呢?

不可描述的仪式

我们很多少数民族同胞都流传有大洪水与葫芦相关的创世神话,比如瑶族神话中伏羲和女娲救走了雷公后,用雷公赠送的牙齿种出了一个巨大的葫芦,他们二人正是躲在这个葫芦中才得以从大洪水中劫后余生。这个神话不仅在瑶族,在苗族等诸多南方少数民族中都广为流传,虽然故事情节略有区别,但是伏羲和女娲利用葫芦躲过大洪水的情节却是高度地一致。

伏羲女娲

所以伏羲和女娲也常常被称为“庖牺”和“㚿(páo)娲”, 庖和㚿都是匏的通假字,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匏就是挖空了的葫芦。所以在华夏诸多民族神话中,葫芦代表着人类的重生,某种意思上说我们都是葫芦的后人。所以大脸怪一直认为,葫芦兄弟是最能体现上古文化中人类起源神话的优秀民族动画片,没有之一。

女娲造人

神话中的女娲是具有造人、补天神能的大神,而在上古历史中女娲很可能是母系氏族时期部落领袖的称号。这些“女娲”们,带领人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生存,抵御洪水灾害。也是她们利用具有重生和生殖特征的葫芦,创造了乐器笙,并围绕这种乐器发展出了一种神秘的仪式,而这个仪式的最初目的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促进族群的人口繁衍。

芦笙造型的建筑

这个仪式流传了至少数千年,一直保留到了今天。至于仪式的具体内容,我们根据明朝的翰林院修撰杨慎,在嘉靖年间路过贵州时的一段见闻记录,可以撩开它神秘面纱的一角。原文是这么说的:

“男女踏歌,宵夜相诱,谓之跳月。东苗种人皆吹芦笙,旋绕而歌,男女相和,有当意者即偶之,曰跳月成双”。

没错,这种起源非常古老的仪式现在人们常常称其为“跳月”。

跳月

根据杨慎描述,这种仪式通常在晚上进行,男男女女相会在一起踏歌跳舞,通宵达旦。人们吹着笙为舞蹈助兴,若是有男女双方跳的情投意合了,两人就可以手牵手离开,到隐秘的地方去了。明代的《南诏野史》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每岁孟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唱和,并肩舞蹈,终日不倦”。

虽然我们现在很难知道远古母系时期这种仪式的具体内容,但是根据明代时“跳月”的内容可以推测,男女在一起吹笙唱歌跳舞,促成男女结合实现人口繁衍,一定也是彼时仪式的主要内容。

不过在远古时期,笙并非是用来“活跃气氛”的乐器,而是用来通神的重要载体。而这位神,应该就是笙的发明者以及母性始祖神身份的女娲。

其实这种仪式不仅仅是南方少数民族同胞所独有,先秦时期的汉民族中同样存在。

《礼记·月令》中说:「仲春之月,以太牢祀于高禖。」

高禖神

所谓高禖指的是高禖之神,是远古主管男女结合以及生育之神。先秦祭祀高禖神的时候,会在高禖宫之前或者郊外的桑树林中举行一种非常特别的仪式。

《周礼·媒氏》中说:「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仪式中适逢育龄的男女们会聚在一起相会,所谓“奔者不禁”的意思是,男女在这个仪式中可以自愿结合,这种“结合”并非简单牵手认可,而是直接以及彻底地多,与“跳月”中男女牵手离开是相同的涵义,不可描述之处请诸君自己体会。

《诗经-閟宫》,是记录周朝人祭祀自己的始祖高禖神姜嫄的一篇长诗,其中提到说祭祀中“万舞洋洋”,意思是说人们跳起了规模宏大的万舞。所谓“万舞”是以激发男女之情为目的古老舞蹈,这种聚会场景与“跳月”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们祈祷高禖之神姜嫄,用神力保佑他们实现心中愿望。

但诸君要知道,女娲是比姜嫄早得多,地位最高的第一位高禖女神。所以至今很多地方都有供奉女娲娘娘、拜女娲求子的习俗。

女娲

造人神话的真相

我们最熟悉的造人神话,是女娲用泥土造人,这个神话故事最早的记载来自于北宋的《太平御览》引用汉朝《风俗通义》中的内容。另一则已知的记载也来自于北宋成书的《事物纪原》,书中同样自称是引用汉朝的《风俗通义》。

泥土造人

风俗通义

可是奇怪的是,汉朝人应劭编撰的《风俗通义》中,根本就找不到《太平御览》和《事物纪原》中的记载。虽然晋朝时有人说《风俗通义》原本有三十卷,后来佚失了只剩下十卷。那为什么佚失的部分突然在宋朝出现又在宋朝突然消失,恰好被《太平御览》和《事物纪原》引用了呢?

事物纪原

如果说这种可能性的确存在的话,那为什么从汉朝到宋朝近千年的时间里,从没有出现过女娲抟土造人的哪怕一处记载呢?只有一种情况可以解释,那就是《风俗通义》中根本没有记载过女娲抟土造人,这个神话是宋朝当权者创作出来的。

汉朝《淮南子》

还有一个证据可以佐证这个观点,与《风俗通义》同一时期西汉的《淮南子》中也记载过女娲造人的神话,但是内容却与前者大相径庭。《淮南子》是汉朝时影响力很大的哲学著作,用现在的话说属于当时的主流媒体。那么稍晚出现的《风俗通义》中出现与主流媒体完全相左的记载,可能性是非常低的。

《事物纪原》引用风俗通义

《淮南子》中说,是黄帝、上骈[pián]、桑林和女娲四位大神分工合作来造人的。黄帝分开男女、上骈制造人的五官、桑林制造人的肢体,女娲诞生最终产品,一天可以制造出七十个人。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这个原始版本的造人神话还是有值得推敲的地方。上骈和桑林,古代学者认为是两位神,然而非常可疑的是,这二位从没有在任何其他神话或者文字记载中出现过,但是如果细品一下这二位“神”的名字,就会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

骈字的本意是两匹马并驾,后来引申为两个事物并列、成双、对偶。骈字最早的字形是马作偏旁,右边是两个并排的人。毫无疑问,人是骑在马上的,那么把“上”和“骈”结合起来理解,不就是指的是骑在马上的两个人吗。再结合骈字的本意,是不是可以把上骈理解为成双的两个人呢?

跳月

再来说桑林,我们前面在介绍高禖祭祀的时候说起过,高禖祭祀时男女“奔者不禁”的聚会活动,会选择在郊外的桑林中进行,那么桑林自然也是远古时候男女结合的场所。

那么把上骈和桑林两个所谓的“神”结合起来,不就是成双的两个人,出现在桑林之中,至于后面的事情恐怕就不用再解释了。这两个神的名字,不就是在描述高禖祭祀中男女桑林相会的内容吗?《淮南子》中的造人神话,也许就是对于不可描述的仪式的一种隐晦表达吧。大脸怪声明,以上分析不见于任何古籍记载,仅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彝族神话《阿细的先基》

至于用泥土造人,我们的彝族同胞阿细人的神话史诗《阿细的先基》就曾有过:天神阿热和阿咪用白泥捏成女人,用黄泥捏成男人,“大风吹进泥人的嘴”,泥人就开始说话了,再晒上七天七夜泥人就活了。

跳月

阿细人最著名的舞蹈“阿细跳月”,已经成了国家非物质遗产,虽然舞蹈的乐器从笙变成了彝族三弦,舞蹈的主题也丰富了很多,但是起源于远古神秘仪式的阿细跳月,依旧保留了男女结合的最古老的主题。

女娲

女娲造人神话,很可能来自于远古为了促进人口繁衍而进行的特殊仪式,笙作为仪式中最重要的道具可能是用来通神祈求降生的载体,就连“笙”字本身也表达了促“生”的明确含义。

喜欢上古神话故事的朋友们,可以关注我的上古神话那些事系列文章和视频,我是只说自己观点的大脸怪,谢谢您的观看,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女娲   淮南子   远古   仪式   神话   汉朝   上古   风俗   葫芦   乐器   神秘   男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