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朝国子学官的俸禄

唐朝国家教育机构是国子学和太学,其中国子学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太学则是中国古代最高教育机构。

国子学和太学都由国家直接管理,前者隶属于礼部,后者隶属于户部。

从唐代开始,每年秋季的第三个月就会举行一次考试,考生主要来自于全国各地。这些人要经过严格的选拔,才能成为国子学和太学学官。

这些人大多都是朝廷官员出身,对国家有着一定的贡献。所以在唐朝时期,他们的俸禄都非常丰厚。

那么这些官员究竟拿到了多少工资呢?下面就来具体说一说这些官职的具体俸禄情况。

国子学

国子学的学官分为生员和监生两种,其中生员和监生都由国家直接发放工资。但是国子学的生员工资发放是有时间规定的,每隔一年就会进行一次调整。

但不管怎么调整,国子学的生员工资都是固定不变的。

根据《唐六典》记载,国子学生员每月俸钱为一百文。如果在学习期间,取得了一些荣誉称号,那么每月就会增加十文,如果表现良好,那么每月就会增加二十文。

而且监生还可以享受一定的优待政策。比如监生可以从国家那里领取粮食和衣服等物品,而且还可以免交赋税、徭役和杂役等。

国子学生员每年可以得到的粮食是有限的,所以他们为了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就必须要想方设法地去赚钱。

除了这些荣誉称号之外,国子学生员还可以通过学习知识而得到一些奖励。比如在学习期间取得了一定的荣誉称号,那么这些荣誉称号就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些额外的收入。

国子学生员通过学习获得的收入包括:“月给、岁给、月课、月俸。”也就是说在国子学学习期间每获得一个荣誉称号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

监生如果犯了错误,那么他们还有机会重新参加科举考试。 总的来说国子学生员的工资是固定不变的,但是监生则不一定。

因为监生在学习期间并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所以他们每个月可以得到的俸钱也就比较少了。

另外国家还会给监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但是这些补助并不是永久性的,而是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所以说监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到一个比较高的工资,他们每个月能拿到的钱也就比较少了。


太学

太学作为唐代的最高学府,学生人数众多,而且每年招收的学生人数也不少。太学的学官有正副两人,每个月可以得到大约四千五百钱的俸禄。

此外还有月俸二百钱、公钱一千五百钱、常米九百石、茶五百斤。

除此之外,还有土地田产和其他福利待遇。 除了俸禄之外,太学还会给学生发放衣服和书籍等物品,每一年会给学生发放三百套衣服和一百本书籍。

太学还会给学生发放俸禄和粮食,学生也会得到一些福利待遇。此外太学还会给学生发放补贴,补贴标准是每个月六百五十钱。

此外太学还会对一些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比如第一名的可以得到“清庙”的称号,第二名可以得到“玄英”的称号。这对于一些寒门子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和诱惑。

此外太学还会对一些优秀的学子授予官职。比如在唐高祖李渊时期,就曾授予过杜如晦、王珪、魏征等人官职。

总的来说,在唐朝时期太学的待遇还是不错的,虽然俸禄并不高,但是提供了不少的福利待遇,这对于寒门子弟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和诱惑。

官员福利的增长

唐玄宗开元年间,因为唐玄宗崇尚节俭,所以对官员的月俸有所调整。当时担任太学博士的宋璟由于政绩突出,所以得到了唐玄宗的嘉奖。

宋璟受到嘉奖后,他的月俸也得到了提高。

当时担任太学博士的李纲是当时太学中最有名望和学问之人。李纲不仅在学术上有很大造诣,而且还在仕途上非常顺利。

李纲在担任太学博士后,他的月俸也得到了提高,由原来的每月二百钱增加到了每月三百钱。

在唐朝时期,由于土地制度不完善,所以许多官员都拥有大量土地田产等财产。而这些官员在担任官职后也会拥有大量资产。

因此许多官员都有不少土地田产等财产。 在唐朝时期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太学学官必须要有月俸才能得到相关待遇,但是从以上的待遇来看,太学学官是非常富裕的。

除了俸禄之外,太学还有一部分的常米收入。每一年太学会给学生发放两石的常米,每一年的常米数量大概在九百石左右。

不过,这个数字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并不是每一年都有这么多的常米可以发放给学生,有时候太学也会出现“无米可发”的情况。至于茶五百斤,其实这和常米差不多。

根据《唐六典》记载,唐朝时期规定每年产茶五百斤。

但是由于产量有限,所以在当时来说茶的价格比较昂贵,差不多是常米价格的四倍左右。

虽然茶的价格比较昂贵,但是这也可以看出唐朝时期茶在当时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因为它不仅可以为国家提供茶叶,还可以给国家带来财政收入。

而且在当时的唐朝时期,喝茶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

唐代茶的消费量极大,而且还比较多。尤其是在唐代中期,茶叶的消耗量更大。当时的茶价格比较贵,所以许多人都不舍得喝茶。

但是唐朝的国子学官却可以享受到茶的待遇。他们可以从太学领取茶叶,并且可以按照相关规定来领取茶叶。

按照规定,国子学官每月可以领茶叶五十斤,当然了这只是固定工资,并不是全部工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福利待遇,比如每年会给学生发放两次衣服和一百本书籍。


除了俸禄福利外,国子学和太学的学生在假期也有自己的待遇。这些学生在放假期间不仅可以享受正常的生活,而且他们还可以回家探亲。

当然由于监生数量比较少,所以他们不能享受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的假期探亲待遇,不过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他们还是有特殊待遇的。

比如每年暑假,这些监生就可以回家探亲。因为在夏季炎热的天气下,很多人都会出现中暑现象,所以这些监生也可以享受假期探亲待遇。

当然如果监生因为生病或者其他原因导致不能回家探亲时,他们也可以提前向主管官员请假,等自己身体恢复之后再回校继续学习。

因为在冬天天气寒冷,很多人都不愿意外出,所以这个时候监生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回家看望父母。

除此之外在春节期间这些监生也可以享受到特殊待遇。不过由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发生,所以这些监生也不能享受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的假期探亲待遇。

学官俸禄制度的改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唐朝的国子学和太学学官俸禄制度也在不断地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俸禄标准的变化,另一方面则是俸禄发放的方式。

唐朝初期,官员俸禄制度实行的是“月俸”制度,每个月需要缴纳一定数额的“月俸”,这种制度对于官员来说是一种负担。

因此为了减轻官员们的经济负担,唐朝开始实行“月俸”制度。在“月俸”制度下,官员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官职等级来领取一定数额的“月俸”。

这样做虽然减轻了官员们的经济压力,但是却也造成了一种不良后果——官员们不愿意积极工作。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唐朝便开始实行“月俸”和“禄米”相结合的制度。这样一来,官员们便会积极工作。

比如文宗时期的宰相李德裕(字文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李德裕担任宰相后,不仅将自己的俸禄提高了一倍之多,同时还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禄米,这就极大地激发了他为国尽忠、为民服务的热情。

总结

从唐朝的国子学和太学学官俸禄发放方式上来看,唐朝官员的俸禄发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月俸”和“禄米”相结合,二是直接发放“禄米”。

所以第二种方式才是唐朝官员俸禄发放的最佳方式。 这一点在唐朝中后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在唐朝后期,很多官员都采用了“月俸”和“禄米”相结合的方式来领取俸禄。

比如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就曾在自己的诗中写道:“朝参天子出如泥,却立宣诏拜九泥”。 除此之外,唐朝官员还会直接发放禄米,这是因为禄米相比于“月俸”来说要更加方便一些。

唐朝中期以后,随着“月俸”和“禄米”相结合制度的实行,很多官员都开始采用这种方式领取俸禄。比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曾写道:“俸禄通天下,官爵总一身”。由此可见,唐朝时期的国子学和太学学官俸禄发放方式已经趋于完善和成熟了。

唐代的学官俸禄制度还是比较完善的。同时也能看出唐代前期皇帝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所以这一时期也是唐朝强盛的时期。

另外从这一时期学官的俸禄来看,可以看出官员工资制度一直都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俸禄   生员   太学   唐代   唐朝   官员   待遇   时期   工资   制度   唐朝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