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代王府的庄田制度上,看明朝统治者对土地兼并的总体态度如何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在封建王朝,土地兼并削弱中央集权,减少朝廷税收,剥削普通百姓,是引发农民起义、导致王朝覆灭的最直接原因。

历朝历代都未曾解决过这个问题,其中以明朝在土地兼并上尤为严重。

明朝在人们印象中一直是封建王朝中比较硬气的存在,作为最后一个汉族封建王朝,明朝的方方面面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作为最后一个汉族封建王朝,汇集了前朝汉族文明智慧,应理所应当的在制度上有所建树,然而明王朝在土地兼并上却最终滑向了放任自流的摆烂深渊。

从明代王府庄田制度上就可以看出明朝统治者对土地兼并的总体态度:倾向宗室藩王。这项制度在维护明朝统治稳定上和明王朝覆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明代王府庄田制度的诞生——藩禁制度下维护统治的需要

明立国之初,朱元璋为维护统治,消灭地方反抗势力,同时为了防止异姓将领因手握重兵而心生异志,便大封藩王。

洪武三年,朱元璋在谈及分封诸王时说:“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为久安长治之计。”

朱元璋认为秦汉以来历代因不行分封而灭亡,为使天下长治久安,其分封诸子为王,以分镇各地。

明初分封给予藩王巨大的权力,在朱元璋去世之后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建文、永乐及其后,朝廷“藩禁”日严。“靖难之变”后,朱棣为了防止后人复制“靖难之变。”于是在各方面持之以恒的削弱藩王实力,逐渐形成严格“藩禁”体制。

如禁止藩王无诏入朝、禁止藩王私自相见等;藩王的婚姻也受到严格限制,藩王不得同勋贵大臣联姻。

由此藩王基本上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藩禁制度发展到后来演变为藩王读书成才甚至都不可以,还规定明朝所有的旁系王爷不得从事士农工商这四项中的任何一项。

为使藩王安分守己并彰显其尊贵身份,朝廷赐予藩王丰厚的岁禄并允许其拥有大量的庄田。

在如此严苛的“藩禁”体制之下,藩王成为蛰居于封地中碌碌无为的寄生、掠夺集团,甚至因为藩王无所事事。

日子过的太舒服了,不思进取的藩王皆以造人为乐,到了明朝末年,朱家人已有百万之多。

明代王府庄田分为钦赐庄田和自置庄田,前者主要是朝廷赐予藩王作为养赡之用,后者主要是藩王自行购买民田,也包括通过奏乞、纳献等方式积累的土地。

二、钦赐庄田与自置庄田屡禁不止——任性的万历皇帝与他的倒霉儿子福王

钦赐的土地是朝廷赐予藩王作为其养赡之用。明初,赐予藩王土地主要是在藩王就国之时,且数量有限。

明太祖因为出身民间,十分注意安抚百姓,限制土地兼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王庄的扩张。

但是,到明中后期,随着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以及明初制定的土地政策的日渐破坏,赏赐渐滥,朝廷赏赐无时且数量不定,大规模的王府庄田逐渐形成。

明朝历史上赐田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恶劣的莫过于万历年间赐田福王。

福王朱常洵为明神宗宠爱的郑贵妃所生,明神宗一心想立其为太子,从而引发了长达几十年的“国本之争”。

万历二十九年。在朝臣的压力下,皇长子朱常洛终被立为太子。

福王就国,明神宗下诏赐田四万顷,此诏一出,举国哗然,天下震动。在中央,言官纷纷上言请求明神宗收回旨意。

给事中姚宗文言示:“今日福王之田土巨万而已为未满,他日三王之养赡千顷而有所不能,不如内帑所贮,多弘赐予,使福王不费经营,坐享安富之实。”

姚宗文认为赐予福王田地数万顷,必然为其他藩王所效仿,请求拨内帑给福王。在朝臣的压力下,福王上奏请辞,明神宗最终同意减至两万顷。

虽然福王很受万历皇帝的喜爱,但在明末李自成起义时,福王就被屡受皇室盘剥的愤怒的起义军给煮成了肉汤。

明朝还有很多边缘宗室人物,并不是所有人如福王一样有钦赐庄田,但是自己又生的孩子太多没法养活,又无法从事士农工商等行业。有的宗室人物就想尽办法自置庄田。

自置庄田包括自行购买、奏乞、纳献。自行购买就是王府自行购买田地;奏乞是藩王向朝廷乞请土地;所谓纳献是指王府接纳百姓或主动或被动投献的土地。

自行购买、奏乞、纳献这三者都是被明朝法律禁止或者限制的,但无论是何种限制措施,都屡禁不止。

例如成化十五年明宪宗赐予曾因违法而被革除爵禄的赵王朱见灂禄米,提到赵王曾“买田八十顷六十亩”。

明朝前期,朝廷为限制藩王势力、抑制土地兼并,对诱导藩王奏请土地的辅导官以罪论处。到明仁宗、宣宗时期,奏乞之风渐广。

明英宗时,对奏乞田地的行为有所打击,然而收效甚微。宗室权贵奏请不绝,朝廷诏令成一纸空文。到明代中后期,朝廷几乎不再限制藩王奏请。

皇权的天平总是倾向宗室藩王的,明代中后期乞请之风愈演愈烈,明初订立的禁止藩王奏讨田地的规章制度已形同虚设。

诸王奏乞庄田,除奏讨闲地、河滩地外,还将魔爪伸向百姓的良田。藩王强指某处良田为荒地,或者诈称某地为百姓所占,请求皇帝赐予。

在皇帝命人勘查实情时,地方政府或畏于王府势力,或与王府沆瀣一气,便把藩王想要之地指为荒地、闲田拨付藩王,造成地方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并且在国家赋税沉重的情况下,一些百姓会将自己的土地投献给王府,以避免国家繁重的苛税。

投献土地会造成国家赋税减少,因此有明一代始终禁止百姓投献土地,也禁止王府、勋戚、势家接收投献。

虽然上边是禁止的,但是因为有利可图,因此投献之风却还是一直存在,没有停止过。

而且,在投献浪潮中,不但有百姓向宗室纳献自己家的土地,还有一些奸恶之人将有主的民田指为闲地,纳献给藩王。

而藩王不去实地调查,便接受了所谓的“无主之地”,由此造成地方民怨四起、民不聊生。

王府通过种种手段扩张庄田,一方面是利益驱使,另一方面则是政治日益腐败。明宪宗之后,“皇庄”逐渐发展起来。皇帝带头占地,下面自然人人跟风,土地兼并遂不可抑制。

王庄的扩张也与明代中后期社会发展和转型有关。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社会奢侈之风日盛。

在商品经济和大地主土地所有制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土地交易日渐频繁,王府扩充庄田也在所难免。王府占据大量田地,对地方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分封不绝——明朝土地兼并滑向无法挽回的深渊

严格的“藩禁”制度不可动摇,因此藩禁制度下的王府庄田制度便很难改革,明朝二百多年,分封始终不绝,藩王遍布全国各地,宗室人口呈现爆炸性增长。

宗室人口过多,但还需要朝廷养着,因此就需要花费大量的钱财。据《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记载,万历初年全国财政支出极高。

这给明朝的财政造成了很大负担,因此后人评价,明朝集全国之力,却无法养活这一家一姓。

而明朝后期,明朝正在经历起义和各种外族入侵,明朝的中央财政已经积弊难返,无法再应对各种起义与入侵。

于是明朝后期便不断扶植起各种藩王,利用他们的力量去应对危机,然而这毕竟是饮鸩止渴,放任藩王盘剥百姓只能是自取灭亡。

结语:

从明朝的王府庄田制度可以看出,明朝举全国之力养活朱姓这一家,最后又企图以朱姓这一家来拯救整个明王朝,这是封建王朝家天下的局限,也是后人应该引以为戒的地方。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某个皇室的天下。治理天下、拯救天下都应以民为本,先贤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先贤早已在两千多年前给出了答案。

无论是明朝的王府庄田制度还是其他制度都逃脱不了一个“民”字,政策是否能够造福人民,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幸福生活这才是应该思考的。

参考文献:

《明太祖实录》

《明宪宗实录》

《明神宗实录》

《明实录》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庄田   明朝   神宗   明代   王府   土地   制度   宗室   统治者   朝廷   总体   态度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