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唐太宗李世民的14个字的评价,一针见血

234年10月8日,北风呼啸,一代神算子诸葛亮在病痛中悄然离世。

可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也走向了灭亡。诸葛亮也没有想到在自己离世之后,有诸多人开始怀疑他的军事能力,更将他的北伐之战拿出来大肆渲染。

但是面对这么多人对于诸葛亮的质疑,唐太宗李世民却有不同的见解。他曾用14个字来评价诸葛亮: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

刘备离世后,诸葛亮协助刘备儿子治理蜀国超过十年的时间,仍然将蜀国管理的有模有样,无论法律、军事、还是政治,都有法可依。

无奈的是诸葛亮用兵如神,但大势已去,所以落得如此下场。

因为李世民的这段话,还有人分析称,其实连司马懿都不敢和诸葛亮对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李世民对诸葛亮的评价如此之高?

十个诸葛亮也不如一个司马懿?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关系极其微妙。他们都属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傲人的成绩。

但是自古以来,众人似乎只记得诸葛亮的大名,司马懿却很少被人提起。

诸葛亮尽管失败,却成为现在所有文人所向往的典范,得到无数人的崇敬和向往。司马懿的子孙都建立了西晋,但是他的名声却远远不如诸葛亮。

身处三国乱世,两个人能力超群。古往今来,无论是影视剧中还是史实资料中,司马懿和诸葛亮的比拼故事都十分精彩,但是作为敌人的他们又显得英雄惜英雄。因此,后世经常将他们放在一起做比较。

在正史的记载当中,司马懿比诸葛亮大两岁,而且他出生就含着金汤匙,可以算得上是官三代。

司马懿起步就非常高,靠着祖辈的努力,他在官场上顺风顺水,一路走来也非常顺利。

但是诸葛亮的父亲在历史上却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小人物,在诸葛亮年幼的时候,父亲早早离世,所以他自小就寄人篱下,和叔父生活在一起。

但就是这样,拥有天壤之别的起点却让他们在未来的战场上相遇。两个人不同的行为准则与方式,更让后世对他们的评价不同。这个差距主要是由于两人对待先主不同的忠诚度而引起的。

在刘备临终嘱托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面对的是一副丢了荆州又遭遇夷陵之败的局面。

蜀国不仅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多地出现了叛乱、可以说是一副内忧外患的状况。

在这样的糟糕局面下,诸葛亮却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先减轻外部压力,再平定内乱,继而稳定局势之后主动发起进攻。这样一个臣子,对于君主如此尽忠,自然得到了朝野上下的尊敬。

其实,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后,完全有谋权篡位的实力,但是他却不愿那样如此,这样的魄力与信念就已经超越了司马懿。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诸葛亮离世之后,李世民对他更多的是惋惜与赞赏。

不过,也有人发现在李世民这句评价上,说的只是在治国之道上,却并没有说一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

因此,有人也在怀疑,是不是我们认为的诸葛亮军事能力并没有那么强,他其实不是会打仗,只是善于用计谋而已。那么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兵败五丈原

很多人都了解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之战。但是等几百年后大家评判的时候,却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几次北伐战争,其实已经是黔驴技穷,自取灭亡。

在先主刘备去世之后,他进行过五次北伐战争,时间从228年的春天持续到234年的冬天,每一次诸葛亮都是信心满满的出发,但大部分战役他都是失败而归。

诸葛亮的忠心自然无人质疑,但是北伐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因此有人质疑,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如果他会打仗,为什么又失败这么多次呢?

从诸葛亮先后的五次北伐可以看出,全面大型的战争其实只有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而已。在最后一战当中,双方对峙了三个多月,当时魏军、蜀军消耗了大量的元气。

但诸葛亮不仅没有夺得战争的胜利,而且还病逝于此,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我们佩服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但是他的军事能力却存在诸多质疑。

英雄迟暮,已经步入老年的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的心愿,依然坚持北伐。但是却没有想到,积累了这么多年的经验,北伐战场却成了他人生最大的失败。

蜀国不仅北伐的进度非常缓慢,而且兵力也被逐年的消耗掉,诸葛亮本人的身体也被拖垮到了极限,可即便这样,他还要不顾一切代价的去挣扎。

尤其是在五丈原,那是北伐的最后一战,当时蜀魏两军相持了百日,不见任何大动作。诸葛亮多次挑衅,企图开打,但沉着稳重司马懿就是按兵不动,司马懿有的是时间可以拖,可诸葛亮的病情耽搁不起。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不可能没有料想到,这一战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但是他却要不惜一切代价的去征战。

这一场战争不但没有取得成功,还因粮草问题,导致蜀国的兵力物力都被折腾完,加速了蜀国灭亡的节奏。

很难想象,谋略一生的诸葛亮,最后却被司马懿几乎不费一兵一卒的就拖到了去世,这真是一件少有让人不敢相信的事情。

但这样一场战争,无法断定诸葛亮没有作战的能力。因为可能从诸葛亮一开始就并没有将战胜当做他最终的目标。

北伐之战的目的

诸葛亮向来机智过人,别人认为他北伐之战是要复兴汉室,为刘备完成人生的意愿。

但是从第一次北伐战争上就可以看出当时他的惨败,当时有名的将领就已经缺少了数十位。从那时开始,诸葛亮的北伐战争就注定是一场由弱者主动向强者发起的进攻。

在一开始诸葛亮就已经为刘备谋划了一系列兴复汉室的步骤。

它分为三步,而前两步基本已经顺利实行,尤其是在拿下荆州,得到益州之后,刘备的霸业由此有了根据地。至此之后,刘备有了地理上的优势,他们因此可以东西呼应,不断的发展壮大。

其次,他们向南安抚了很多少数民族的部落,与东吴还保持和平友好的关系,和西方的各部落搞好了关系。所以在当时,刘备按照诸葛亮的谋略,正一步步的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了曹操眼中不可忽视的一颗钉子。

没成想马上要实现第三步的时候,社会局势动荡起来,夷陵战后荆州易主。

对于蜀国来说,此战打击重大,他们短期之内无法实现最后一步。无论是部队的规模,还是当时的大环境,已经没有任何的迹象显示北伐能成功。

对于满腹韬略的诸葛亮来说,形势早就看的非常清楚,但是他又执着的进行了五次北伐战争。

可见,他的目的一开始就并不是胜利,神算子怎么会不了解战争背后带给整个蜀国的意义?那么诸葛亮到底为什么要北伐?

对于诸葛亮个人来说,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胜于一切,为了报答此恩他甘愿拼尽一切完成刘备兴复汉室的遗愿。

这也感谢于刘备的三顾茅庐,他不仅感动诸葛亮出山,也让自己获得了崛起当中最重要的一环。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他感恩刘备的知遇之恩,用自己的行动来帮衬刘备,告诉他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究其诸葛亮的一生,都为刘备殚精竭虑,他不仅仅是帮助刘备取得了立足之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后来还在刘备儿子登基之后,多次辅佐他亲自出征,就算他的儿子再怎么扶不起来,诸葛亮都绝无谋反和另觅新主的二心,更没有任何抱怨。

其次,诸葛亮必须要考虑到当时蜀国面对的现状,相比于强大的魏吴,蜀国资源过分缺乏,如果在刘备离世之后蜀国依旧止步不前,固步自封只维持好国内的现状,蜀国势必会以更快的速度走向灭亡。

再加上一开始刘备就是用“兴复汉室”这四个大字来凝聚天下有志之士和他一起为蜀国拼命,这是蜀国的立国之本。蜀国也凭借着这个坚定的信念,使得他们一行人在荆州有了执政的理由与目的。

如果在蜀国经历大的挫折之后,不用这四个字来稳定人心,那么全蜀上下势必不会充满着希望生活。

忠义之情上天可鉴

况且,诸葛亮也必须坚定自己的信念,如果他自己都认为北伐之战不能够获得胜利,那蜀国的百姓更无法坚信。

诸葛亮本来想要通过北伐战争,就是让蜀国的上下阶层都有蓄势待发的上进心,这么一个信念足以让蜀国能够在坚持更长的一段时间,这才是他最重要的目的。

但是,诸葛亮从来都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的人,他虽然知道自己与敌国的实力悬殊巨大,几乎不可能取得胜利。但是在北伐期间,他仍然做了充足的准备。

尤其在刘备死后,他从政治、外交、经济、军事上全面进行了准备,不仅仅派使者联系吴国,而且韬光养晦,励精图治,高度集中了军政大权利。

此外,诸葛亮调动全国的力量,为做战争而准备。休养生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多产粮食,增加储备,保护水利工程等等。

在这空白的几年时间当中,他从来没有一刻放松军队的训练。

另一方面,他抓紧研制了各种武器的设备,其中有我们很熟悉的木牛流马,诸葛连弩等。

就算诸葛亮第五次的北伐当中去世,但是他的传奇似乎并没有落幕。

面对司马懿的步步紧逼,诸葛亮还是留下了最后自己的计谋,用自己的尸身吓退了司马懿,保证了此后数年蜀国子民的安定。

但是对于这样一个神机妙算的历史人物。我们熟知的鲁迅先生却给出了一个稍带贬义性的形容,“状诸葛多智而近妖”是鲁迅认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妖魔化的嫌疑。

事实上,我们也确实深受影视剧作品的影响。在三国演义当中,诸葛亮前期的传奇故事大多都是套用他人的故事或者是虚构。包括我们所熟知的空城计,都是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当中读到的。他的小说是根据当时三国志裴松之注“条亮五事”改编的故事。

这是当年郭冲记录的小故事,专门记载了诸葛亮不为人所知的五件奇异事情,郭冲的本意是来歌颂和神话诸葛亮。但后来史书编篡者陈寿认为郭冲说法不可靠,所以没有选择使用。

在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解的时候,运用历史根据一一反驳了这五件事,证明郭冲纯属子虚乌有,故意捏造事实。

小说本来就有戏剧化的效果,放在里面使用无可厚非。可是我们大多数人是从影视作品当中了解当年的史实。抛开这些看似有一些玄幻的故事,其实三国演义当中鬼神莫测的诸葛亮,实际历史上的才能还是非常强的。

在古代,大家就对诸葛亮非常敬佩,甚至为他修建庙祠。就连朱元璋、罗贯中、苏轼都公开赞扬过诸葛亮。

对于后世对他一系列行为的神化,其实也是赞叹于诸葛亮的出众能力,赞扬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

这两点,就是李世民最看重诸葛亮的原因。

对于君主来说,他不怕找不到能力出众的将士,更最害怕他找不到对他忠心耿耿的部下。虽然诸葛亮的五次北伐战争几乎都以失败告终,这可以说的上是诸葛亮作战史上的败笔。

但是诸葛亮的忠义之气永远流传于后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北伐战争   忠义   荆州   目的   汉室   神机妙算   蜀国   后世   评价   能力   军事   李世民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