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虽未拜相但他最后的职位并不比宰辅低!详解宋代“宰执”制!

众所周知,小说演义中的包拯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三口铡刀铡权贵无数,然而在正史中,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事迹,让我们更感佩服,比如,他是北宋历史上职权最低的一任权知开封府,却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斩获“青天”之誉。

包拯字希仁,今安徽合肥人,天圣五年进士。中进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于是在双亲膝下侍奉,父母去世后,他又在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最后还是犹豫徘徊、不忍离去,直到同乡父老勉励劝慰,他才肯入仕为官,期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以孝闻于乡里。

1037年,年已38岁的包拯出任天长知县,颇有政绩。任满后,升任端州知府。两年后回京任监察御史,期间他向仁宗上《乞不用赃吏》疏;七次弹劾江西转运使王逵,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得“铁面御史”之美名。

包拯任“权知开封府”是在1056年,当时的他已经57岁了。

宋朝的开封府尹不同于其他朝代的京都长官,权力极大。根据史料记载,开封府尹的职责是“掌尹正畿甸之事,……狱讼皆受而听焉,小事则专决,大事则禀奏。”也就是说,开封府尹不仅掌管京师民政、司法、赋役等政务,还可调动城中捕快,直接负责京城治安,在一定程度上权责不比皇宫的禁军统领轻。

另外,开封府尹的地位极高,这从北宋的垂拱殿分班入奏制度就能看出一二:“垂拱殿受朝,先宰臣升殿奏事,次枢密使,次三司,次开封府,次审刑院,次群臣,以次升殿。”开封府尹仅在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之下。

不过,开封府尹基本上都是由储君担任,一般人是得不到这个职位的,比如柴荣、赵光义、赵廷美、赵恒都曾担任过此职,如果是储君担任开封府尹,那么这个职位就是正一品的级别,地位之高,甚至要超过宰相。

但是赵恒之后,直到宋徽宗时期,开封府尹的职位一直空缺,开封府的实际一把手就是“权知开封府”,全称为“权知开封府事”。

职权最低的一任权知开封府

都说京官难当,对于包拯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是北宋十位开封府最高长官中职权最低的一位。三位亲王就不用说了,都是下一任的皇帝储备,开封府尹只是他们的“副业”,其他如,寇准是以刑部侍郎权知开封府;毕士安以工部侍郎、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范仲淹以吏部侍郎权知开封府;欧阳修以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蔡京以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只有包拯是以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

虽然右司郎中的职位也不低,但相比亲王、侍郎、大学士这样的高官还是远远不如,而包拯之所以能在开封府任上有如此作为,与他碰上了一位难得的好皇帝有关。包拯时期的宋仁宗赵祯,性情宽厚,不事奢华,对下属宽厚以待,让百姓休养生息,并且知人善用,包拯曾多次直斥仁宗任人唯亲,仁宗也只是委屈的对所用之人说:“包拯说话,唾沫直溅到朕的脸上!你只知道想当宣徽使,却不知道包拯他还在当御史!”

当然这更与包拯的品性、能力有关,京官难当的主要原因就是京师高官多如牛毛、政治关系错综复杂,但只要自身正,铁面无私,任他东西南北风都吹不着你。

史载,包拯自1057年三月正式上任至1058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他在这短短时间内,就将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在任期间,他大胆改革,如旧制规定但凡诉讼之人,不能直接到开封府正堂,但是包拯直接打开正门,使百姓能够径直申诉冤屈,而府吏不敢阻止。同时包拯敢于惩治权贵,执法严明,虽然他没有三口铡刀,但贵戚宦官听到包拯之名都感到害怕,当时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来形容包拯的铁面无私。

另外,这里要提一句:包拯虽然为官清廉,但生活并不清苦,据史料记载,包拯权知开封府的时候,年薪有21878贯,按现在的购买力换算,年薪超过一千万。当然这与他在有“最富裕王朝”之称的宋朝当官有关。宋朝官员的俸禄历来被公认为第一,比如曾任参知政事的吕蒙正和范仲淹虽然都出身贫寒、为官清廉,但二人退休后,一个在洛阳建有“园亭花木,日与亲旧宴会”,一个能在家乡修建“义庄”,赡养族人,足见当时官员的俸禄之厚。

包拯曾担任过宰相吗?

有宋一代,开封府最高长官不仅是“为国储君”,也“为国储相”,权知开封府一职,实为官员晋升宰相的重要途径。寇准、范仲淹、欧阳修等人都在卸任开封府后不久即出任“宰执”,只有包拯未曾。

包拯一生担任的最高职位有二:一是卸任开封府后,出任御史中丞。御史台的最高长官是御史大夫,但宋代御史大夫极少除授,所以当时的包拯实际为御史台的最高长官。在此期间,包拯敢于弹劾权贵,比如弹劾三司使张方平,宋祁等等,又得了个“包弹”的美名,当时世人凡见官吏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弹矣”。

二是,包拯62岁时出任的“三司使”之职,也是他的最后一个职位。包拯出任三司使还有一个有趣的典故,当时身为御史中丞的包拯先是弹劾时任三司使的张方平,张方平因而被免职由宋祁接任,包拯又弹劾宋祁牵牛踩踏民田。宋祁被免后,就由包拯暂任三司使。对此,欧阳修还讥讽道:包拯所谓的“蹊田夺牛”纯属吹毛求疵,他是因为贪图这个肥缺才这样做,真是过分!包拯因此待在家里,以躲避三司使的任命,仁宗不许。许久后,包拯才出府任职。

当然包拯弹劾宋祁绝非吹毛求疵,只是眼里揉不得沙子,不过三司使确实是一个肥差,三司使号称“计相”,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为中央最高财政长官,按照宋代垂拱殿分班入奏制度,三司使仅在宰执、枢密使之后,地位也是相当之高。

不过,包拯仅在正式出任三司使后一年就病逝,终年六十四岁。所以包拯一生从未出任宰辅。

包拯能够成为权知开封府但未能出任宰辅中的特例,原因应该与他年龄偏大有关,据载,嘉佑三年,时任御史中丞的包拯上奏请立太子,仁宗感到忌讳,便问立谁为好?包拯回答道:陛下问臣想立谁,这是怀疑臣。臣已是六十岁的人了,又没有儿子,并不是为自己邀宠考虑!仁宗听了大为高兴,不再疑包拯有私心。

宋代“宰执”制

很多人以为包拯曾担任过宰相,这应该与其曾出任“计相”有关,但实际上三司使在宋代并不入宰辅之列。

宋代明相众多,几乎所有的名臣都可以被冠以宰辅之名,这与宋代复杂的“宰执”制有关。

宋朝中央机构可以分为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监察四个系统。其中军事的最高长官为枢密使,财政为三司使,司法系统为御史中丞,但只有行政长官才能被称为“宰辅”。

宋代宰相虽然权利远小于前代,但仍为行政系统的最高长官。宋初,沿唐、五代制度,于宫中设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为正、副宰相治所。

宋代官名变化多,导致很多人搞不清宰相之名。比如,神宗元丰五年,撤中书门下,恢复唐三省六部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左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右相,以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

比如,徽宗时期,改左仆射为太宰,仍兼门下侍郎,称首相;改右仆射为少宰,仍兼中书侍郎,称次相。

钦宗时,又恢复元丰制度。南宋建炎三年,又以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孝宗乾道八年,改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丞相,仍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也就是说,有宋一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尚书左右仆射、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太宰、少宰俱为宰辅,难怪宋朝明相如此之多。

后世之人搞不清宋代宰相之名尚可理解,但当时的人也搞不清就让人无语了。《宋史·职官志》载:“至于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

众所周知,北宋立国后,赵匡胤为了矫治前代将帅拥兵自重、割据分裂之弊,即进行军制改革,于是便有了军权三分——枢密院、三衙、帅臣,“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帅)臣主兵柄。”然而这样做得结果就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力积弱,两宋百万兵将,在与辽、西夏、金的抗衡中屡遭失败,最终为漠北所灭,宋朝也被冠以“弱宋”之名,被后人所诟病。

另外,赵匡胤为了分宰相职权,又进行行政改革,设政事堂,定参知政事为宰相副职,以对宰相形成牵制。

乾德二年二月,周世宗时期的三位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同时罢相,同月,赵普拜相,四月,赵匡胤为赵普置副手,称参知政事。一直到开宝六年,中书省只有赵普独相,这段时间持续将近10年。

开宝六年六月,赵普恩宠衰减,赵匡胤连下数诏,使参知政事获得了与宰相共同议政的权力。赵普罢相后,即以薛居正、沈义伦为相,以卢多逊为参知政事。

至此,宰辅集体领导制正式确立。此后政事堂内宰辅一般不少于三人,而且参知政事虽为副职,但能够与宰相轮流执政,实际权利与宰相平齐。

史载,政事堂每位宰相,包括参知政事“分日知印、轮流当笔”,具有同等的权力,这也是王安石、范仲淹身为改革大拿却未出任正宰相的原因,根本没有需要。

宋代宰相常设二员,偶尔也有设三相的时候,比如赵光义初登基时,以薛居正为昭文相、沈义伦为史馆相、卢多逊为集贤相,三相并设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太平兴国七年。仁宗至和三年又以文彦博为昭文相、李沆为史馆相、富弼为集贤相,一直持续到神宗改制,此后宰相员数就再也没有超过二人。

参知政事的员数则在二到四人之间。宋初曾一段时间维持一相(赵普)三参(薛居正、沈义伦、刘熙古),赵光义三相并立期间,又不设参知政事,仁宗时三相一参,真宗初年甚至出现过一相四参的情况。

神宗改制后,以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取代参知政事,实际上是设置二相四参。南宋时,宰辅人数在一到三人之间摇摆。

另外,宋代宰辅的任期较短,一般在一年以上、五年以下,任期二三年的最为常见。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史弥远则居相位二十六年,成为宋代少有的权相。

除了赵普,超过五年的宰相一般都是奸佞之臣,宋代贤相都很注意此点,比如吕大防在任期满三年后,便向太皇太后乞退,并说:“姚崇、宋璟作相亦不过三年,本朝吕夷简虽三人,然每亦不过三年。”

宋代宰执制度虽然有效避免了权相的出现,但也造成了人退政息的局面,利弊很难说得清。

最后,包拯虽然一生未出任宰辅,但他曾担任御史台的一把手——御史中丞,以及财政一把手——三司使,俱是仅次于宰辅、枢密使的高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宰辅   宋代   府尹   政事   侍郎   御史   宰相   尚书   门下   长官   详解   职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