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劝农制度运行脉络,分析其在宋代丝织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性

“劝”在古汉语中有教化、督导的含义,溯源劝农制度,最早出现在周代,周的始祖曾作为尧舜时期的劝农官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周朝专设“大司徒”等劝农官员职衔,将这一制度丰富完善,为历代所沿用。

后世王朝逐渐以此为基础,形成了“重农”的国家政策,并在宋代宽松的人文环境和商业经济繁盛的推动下,发展至鼎盛时期,对于当时的丝织业发展影响深刻。

背景

1、政治背景


宋朝得天下源于陈桥兵变,太祖皇帝上位后为了削弱将领对于政局的影响力,削弱民间尚武之风,加强皇权专制和社会安定,坚定执行以农为本的基础国策,通过提升农民的阶层地位,以文人阶层挟制武将,加强皇权向心力。


2、军事背景


削弱尚武之风的成效显著,宋的军事力量疲敝不堪,对外战争以求和为主,为了维护政局的稳定还重拾岁币制度,以金银结辽、金、西夏等虎狼之国,苟图安逸。


每年供给别国的岁币源自百姓赋税,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劝农政策的坚定实施,和当时的外交政策关系颇深。

3、制度背景


宋代征兵制度为募兵制,一日为军人终身为军籍,军费支出也是一笔庞大的开销。


4、海外贸易


以本国特产交换海外舶来品,是维系宫廷、贵族优渥生活的重要来源,上述军费、岁币等也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建立于农业发展的基础上,而制度、政治和商业贸易又大量需求丝织品,农业发展逐渐形成以经济作物为导向的生产供给,是丝织业发展的先提条件。

劝农制度的发展演变


北宋建国初期,皇帝多以颁布诏令的方式劝农,如太祖《劝农诏》等,通过减免租税的方式鼓励百姓开荒。


真宗年间,宋廷以地方官员兼任劝农使,并形成一项政治体制,到了南宋高宗时期,为了增加朝廷财政收入,劝农被列入官员政绩考核指标。


劝农使实行农师制,要求必须熟悉当地的农耕发展情况、耕地情况和当地的劳力状况,因地制宜的指导农业生产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地方的农业生产水准,正因对地方的了解,各地才逐渐形成了地域性的经济作物种植,成为丝织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对丝织业的影响


1、技术提升


大兴劝农加之印刷术的发展普及,加速了宋代农耕经济和商品经济的融合,先进的桑蚕技术在各地广泛传播,官员在考核机制和赋税收入的刺激下,十分重视农桑的发展,为丝织业勃发之基础。


2、手工业规模扩大


桑蚕业生产发展壮大,原料产量逐渐增长,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规模扩大,由原本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手工业,逐渐形成规模性的手工作坊、以贸易为主的商业手工业随之产生。


自给自足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就会刺激相关产业的规模扩张,手工业的壮大也成了农村经济振兴的主要力量,以真宗年间为例,当时新兴的丝织业城市婺州,就有“衣被天下”之称,同一时期的润州年产万匹尚不得此称号,可见婺州产量之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手工业的高速发展。

3、市场的细分


劝农让农民在能够满足基础社会需求的同时,农作物产量的盈余还可以满足交易需求,将农民从单纯的耕种角色中释放出来,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进行经济作物的种植生产。


丝织业制品供不应求,民众逐渐细分为专事桑蚕、专门的手工业者、专业缫丝等细化的类别,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作者观点


得益于宋代丝织业的发展,当时的丝织品品种、质量飞跃式提升,为谋求利益,印染技术、制造技巧在社会审美风潮的推动下不断演变改进,产生了如亳州轻纱、单州薄缣等精妙之作。

同时,丝织技术也有了重大革新,单品种就多达几十种,具有时代特色的“宋锦”更是传承至今,展现了当时高超的丝织技巧,对于海外贸易的繁盛有直接性的作用。


由此可见,劝农制度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也正是基于此才有了桑蚕业的繁盛、丝织业的昌隆,劝农对于宋代丝织业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吴总贤. 农业推广学[M]. 南京:国立编译馆,1975

戴圣. 礼记[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高承. 事物纪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黄启昌. 古代中国的劝农制度[J]. 寻根,2004

司马光. 传家集[M]. 长春:吉林出版社,2005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真宗   宋代   桑蚕   制度   经济作物   手工业   繁盛   脉络   官员   时期   基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