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军事活动有哪些?其文化特征是怎样发展的?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董卓、边章、韩遂、马腾接踵崛起陇右。曹操平陇‚诸葛亮、姜维接连北伐‚陇右边地大致以西秦岭为界‚南北分属蜀魏‚天水乃两国接壤处的枢纽之地。

依照传统说法‚历史上三国共历时九十年即从公元一九零年军阀混战开始到二八零年晋灭吴统一南方为止‚但三国正式建立的时间则应从二二零年曹王称帝开始的。

曹操、孙权、刘备三大势力是在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统治发生动摇的情况下‚在压迫黄巾起义以及军阀混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魏、蜀、吴三个政权正式建立前‚三足鼎立的局面就已基本形成了。

因此‚三国的历史应该包括三国正式建立前三十年的军阀混战时期。三国时期魏蜀两国对陇右天水一带的争夺十分激烈‚当地地理优越‚通达四方‚为锁钥关陇川陕的交通要冲攻守两便‚易于周旋‚地势险要‚农牧兼营‚兵精马肥具有囤粮之便汉族与羌族杂居的特殊环境‚占据天水又可联结氏羌以为援‚便利其开疆拓土。

诸葛亮《隆中对》谈到北伐战略时提出“西和诸戎”之策即源于此。随着魏蜀势力的此消彼长‚天水逐渐成为蜀汉北伐的必争之地、北伐战略的轴心。冀城本是先秦的冀戎地‚秦武公十年公元前年‚设置冀县‚西汉因之‚属天水郡。

建安十八年‚马超联合羌族部落‚进攻陇右诸郡县‚郡县次第响应‚只有冀城据守不降‚于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冀城大战拉开战幕。

马超的人马所到之处‚势如破竹‚惟有冀城久攻不下。凉州参军杨阜协助刺史韦康和汉阳太守率领大夫及杨家子弟‚领全城军民并力死战‚两军相持八个月之久。

凉州别驾阎温天水西城人由水道潜出城外‚原想联络救兵‚却被马超捕杀。固守待援的计划完全破灭‚于是刺史韦康派使者向马超求和‚开城迎降‚韦康被超刺杀。

马超认为杨阜是忠义之人‚应予重用‚仍旧让他当参军‚并任用了杨阜推荐的梁宽、赵衡两个人。杨阜是唯一不主张投降的官吏‚破城之后‚时常谋想推翻马超‚恰巧杨阜的妻子逝于西县‚他向马超告假两日请求奔丧。

《三国志·杨阜传》上罗列姓名的有人‚杨阜因此深得曹操赏识‚被封为关内侯‚历任金城太守后又仕文帝曹王、明帝曹睿两朝‚对朝廷之弊政多有争谏‚为朝野上下所敬。

蜀魏战争是两个封建地主集团的兼并战争‚无正义和非正义之分。诸葛亮北伐并非如其所言乃“有道”伐“无道”‚因而难于取得多助。当蜀汉人力、物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加之遇到的又是司马鼓这样难以对付的敌军统帅‚诸葛亮想在短期内取得胜利是不可能。

蜀汉章武元年‚刘备客死白帝城‚蜀汉蒙受了巨大损失。诸葛亮兵分两路北伐战略也终告失败。为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诸葛亮决定北伐‚以汉中为基地兵出秦川即渭水‚试图夺取关中居高以争中原‚这是汉高祖当年出兵路线。

由于荆州已失‚所以诸葛亮不是直出秦川‚而是绕出陇右‚夺取雍凉‚蚕食魏境乙陇右乃关中屏蔽‚迫近羌胡‚民风劲悍‚士民修习战备‚勤于稼桔‚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天水当关陇之会‚介雍、梁之间‚为陇右要害所在‚秦人以之为本‚旋即占有关中‚成其霸业。魄嚣以之为基‚亦能割据一方控制天水‚西可阻断陇右和中原的联系‚东可进图关中‚顾祖禹在其《读史方舆纪要》谈到“盖关中要害‚常在秦州‚争秦州‚则自陇以东皆震矣关中‚天下之上游‚陇右‚关中之上游‚而秦州其关陇之喉舌。”

正因为如此‚天水成为蜀汉用兵的重点地域‚诸葛亮五次北伐‚二出祁山‚围攻上邦‚挺进陇抵‚功败垂成。姜维承其遗志‚九次伐魏‚七出陇右。

当代著名的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评论诸葛亮治国时说“他在主观上的努力‚确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凡是封建统治阶级可能做到的较好的措施‚他几乎都做‚因此‚他所治理的汉国‚在三国都是最有条理的一国。诸葛军垒在今天水市区东郊‚积土累成‚纵横方丈。

民国诗人罗家伦写有“诸葛军垒”诗一首‚赞曰“一树横当天水关‚相传故垒仰攻难。渭河浪卷英雄去‚剩有寒云自往还。”田垒曾一度被夷为平地‚年‚依原貌恢复‚垒前新立张爱萍将军题写的“诸葛军垒”石碑。忠、孝乃汉室最高的道德标准。忠是对国家而言‚孝是对家而言。国与家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上的冲突。

及蜀亡‚晋武帝还令陈解“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及亮身死军退之后‚司马彭巡视了他的营垒驻所‚叹赏为“天下奇才”。说明亮是擅长军事的‚诸葛亮对先秦军事家孙武、孙膜的一些军事思想有相当的研究‚并灵活应用在作战中。他非常重视孙武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指出“不知其敌‚每战必殆’‚‚在具体战争中‚他提出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使奇正相生‚而变化无穷”。

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就引起了后世史家的各种评议‚但亮善于用兵打仗这是不容置疑的。蜀军在秦岭山中自来自去‚不仅曹魏诸将非诸葛之敌‚即使是司马鼓也稍逊一筹‚蜀军即使退兵‚魏军也无隙可乘‚魏军勇将王双、名将张部还因追击蜀军而兵败身亡。诸葛亮虽事业未成‚但却不折不扣实践了“鞠躬尽力‚死而后己”的诺言。

曹魏黄门侍郎杜恕曾说“今之学者‚师商商勒、韩即非子而尚法术‚竞以儒家为迁阔不周世用”三国时期‚群雄扰攘‚为扩充实力、争夺天下‚人们往往会不择手段‚曹操大胆使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之人‚无异于公开蔑视旧的道德规范。

这一时期虽然儒家学说受到挑战‚但儒学对维系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协调人们的社会关系方面仍起着重要作用。

客观的说‚这一时期人们寻求新思想是不能完全抛弃儒家的‚各派思想也难于取代儒家。深知这一点‚因而诸葛亮选择了融通儒法的道路‚当时以儒术治蜀是不现实‚由于刘焉、刘璋父子治蜀‚法纪松弛‚主轻臣慢。

诸葛主张治国要“礼”、“法”并用‚“德”、“威”兼举。他强调“动章、明法”‚赏罚分明谓“赏罚之政‚谓尝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军”、“劝善、黝恶”、“礼有所任‚威有所施”。

所谓训章‚就是指典章教化所谓劝善‚就是指德治教化‚这都是儒家主张。诸葛亮把它们与法、威、刑放在一起论述‚体现了他治国要把礼和法结合起来的原则。在德法并用的前提下‚诸葛亮又特别提倡要以德治教化为先‚法治为后。

他说“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他把德治放在首位‚这是他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也是他治国思想的核心内容。诸葛亮执法严明‚马傻失街亭之后‚他忍痛割爱‚挥泪斩马傻。

据《三国志》记载“傻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素‚诬不能用‚大败于街亭。”按当时军纪‚违抗上级命令‚是要杀头的‚斩杀马傻就是为了执行军法。

在治军方面‚诸葛亮强调军队应该训练有素‚他说“将服其威‚士专其力‚势不虚动‚动如原石‚从高坠下‚所向者碎‚不可救止‚是以无敌于前‚无敌于后”。诸葛亮在从严治军的同时非常注重“教化”。孔子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诸葛亮直接把孔子语注引入自己军事著作中‚称“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不教而战‚是谓弃之。”试图通过儒家的伦理教化来提高将士的政事素质‚使他们能自觉地为维护蜀汉政权的利益而战‚为实现扫除逆贼‚兴复汉室而战。

诸葛亮布八阵图‚“吸取前人八阵的优点‚是八阵的集大成者‚达到中国冷兵器时代集团方阵的一个高峰。”晋太傅椽李兴也说“推子八阵‚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亮后历代不少军事家都在费尽心机‚力图恢复已经失传的八阵图‚可见诸葛亮八阵图的影响之大。

汉末三国时期的战争‚不少战役的结果是与粮草运输有关。诸葛亮北伐‚蜀军是远征‚曹军是驻军‚使得本来在数量上占劣势的蜀汉军队‚还要抽出比曹军之力多三倍的人力搞粮食运输。《三国志》上记载“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在北伐中诸葛亮研制出木牛流马运输粮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蜀军在粮食运输上的问题。

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诸葛亮两路北伐的战略意图破灭。受命于危难之际的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的遗愿‚决定北伐‚完成统一大业。

而蜀汉地理形势决定了必须调整既定的北伐战略‚由于不能分兵进击‚夹攻中原‚只得遮断陇右‚控制渭河上游‚徐围关中‚相机东进。

王夫之言“秦、陇者‚非长安之要地‚乃西蜀之门户。天水、南安、安定地险而民强‚诚收之以为外蔽‚则武都、阴平在怀抱中。”据有关中‚扼守撞关‚居高临下‚东向以争天下‚进据关中是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的。

从汉中北入关中‚跨越秦岭‚主要有三条谷道‚由西向东为褒斜道、镜骆道、子午道。西道褒斜道较为宽坦‚回旋余地大‚所以诸葛亮进军部署时声东击西‚扬言由斜谷取郧‚而实际西出祁山‚夺取陇右‚再夺取雍凉‚蚕食魏境。

陇西太守游楚坚守‚雍州刺史郭淮保据上邦‚当蜀军攻下上邦时‚曹魏援军已诸道上陇。诸葛亮坐镇西县今天水市西南为后援‚命马诬督率诸军渡过渭水‚据守街亭战略要地‚于是魏蜀两军在街亭发生了一场争夺陇右的激战。

由关中入陇要翻越大陇山和六盘山‚主要有两条道一条从长安沿径河上经甘肃平凉翻六盘山入陇‚南下庄浪可达街亭‚这条道路较为迂远另一条从长安沿渭水西上‚经雍今陕西凤翔、陇县翻越陇低直下街亭‚此路最为近便。街亭是古代通往关中、天水、安定、金城的总路口‚地势险要‚蜀郡据守街亭‚就可以阻断魏军入陇西‚如果失去街亭就不能在渭水北立脚‚失掉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天水为陇右东进关中‚南下汉中、巴蜀‚西通兰会‚北达塞上的交通枢纽之所在。秦始皇大修驰道‚由关中通往陇右的驰道‚’即自咸阳向西‚经雍县今陕西凤翔南和沂县今陕西陇县南‚再越陇山之上的陇关‚由天水市北部直达陇西郡治所狄道两汉以来‚这条道被称为陇道。

街亭之战其路线在陇山之东与秦时驰道一致‚陇山西侧则略有改变‚即路线经略阳今甘肃秦安陇城‚向南至天水‚街亭之战即发生在这条道路侧畔。蜀汉屡次北伐却多次绕道陇右用兵。

因为从汉中直攻关中‚要走幽谷栈道‚军粮转运十分困难‚秦岭地势险要‚用兵山间险关‚只有出奇不意方有取胜希望。而从陇右天水一带迂回进攻关中‚水路有渭水顺流而下‚陆路有关陇古道直达关中‚虽路途遥远‚但既有险阻可资凭借‚又地势相对平坦‚便于行军、运输。

陇右地区兵强将勇‚民风强悍‚这对于需要转弱为强的蜀汉政权具有重要意义。刘备入蜀‚即得马超‚但由于当时重点放在荆州‚马超未能在陇右发挥其应有作用‚北伐之前‚马超又不幸去世。诸葛亮出祁山‚得陇右人姜维‚这对于进占陇右‚以陇右之兵‚壮大蜀汉军事力量无疑是如虎添翼。

东汉末董卓、韩遂及马腾、马超在关陇活动时都曾借助羌胡之力。三国混战时期‚羌胡人便成为割据者挟之以攻伐的工具。曹魏经略陇右‚对羌人采取了压迫、迁徙、安抚并用的策略。曹氏定陇右‚在长离“攻烧羌屯‚斩获甚众”。

陇西、南安、金城、西平诸羌欲叛魏附蜀‚郭准“进讨叛羌‚斩俄何。烧戈‚降服者万余落。”曹操平汉中‚张既迁武都民“五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界”。蜀汉政权与羌人的关系一直较好。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提出“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之策‚其实际含义是用“和”、“抚”的怀柔政策让少数民族最大限度地为蜀汉政权卖力、出粮。

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失败后‚“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诸葛亮传》注引《江晋春秋》言“亮围祁山‚招鲜卑柯比能‚比能等至北地石城以应亮”‚亮连远隔魏疆的柯比能都费心思招来‚对近在跟前的羌氏‚自然更竭力抚纳‚以为己用。亮死后‚蒋碗、费讳为辅政者‚蒋费二人都认为“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因之向后主建议“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

可见利用凉州羌胡与曹魏抗衡乃是蜀汉的一贯方针。到姜维执政时‚更“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姜维所以屡出陇右‚首先是由于有羌谷可食‚而且还可以令羌人服劳役兵役。

《三国志》卷二八《邓艾传》在邓艾谓维必将来寇的原因之一是维“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若走取祁山‚熟麦千顷‚为之悬饵”‚不久‚“维果向祁山‚闻艾己有备‚又回以董亭走取南安”。

可见蜀汉长期劳师北伐与羌氏部族的支持是分不开的。魏蜀在天水的争夺交战‚精兵良马优势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凉州之畜为天下饶”。而蜀汉国弱民寡‚兵源与装备时显匾乏‚陇右天水一带是其兵源战马的重要补充。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曾说“育、雯、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干余少数民族骑兵‚就令诸葛亮如此看重‚道理不言而喻。

后世北魏统一北方后所建的河西牧场‚主要就在陇右地区‚河西牧场畜牧业兴旺时‚有马二百余万匹‚骆驼一百余万匹‚牛羊无数。北魏中军数十万骑兵用马主要就是靠陇右地区供给的。陇右是一个大产粮区‚从西汉时起‚朝廷就在这里移民实边‚广开屯田。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失利后‚担心刘备占领汉中后取武都‚利用那里的少数民族力量进逼关中‚问张既有何良策。

张既献计说“可劝武都氏人‚让他们北上就谷以避贼‚对先上者厚加宠赏‚则先者知利‚后必慕之“结果曹操撤出汉中后‚将武都氏人五万余落迁到扶风、天水地区‚利诱的内容就是天水、扶风地区产粮多。

为了安定陇右民心‚曹操曾让军中陇右籍的将吏放假回家‚让他们“治屋宅‚作水雄”水雄就是利用水利进行粮食加工的器械‚可见陇右产粮丰富。

魏明帝‚徐邀任凉州刺史‚“广开水田‚募贫民佃制‚家家丰足‚仓库盈溢。”对于长途跋涉‚运输军粮不便的蜀军来说‚陇右可以为其提供粮食保障。

三国时期天水占有特殊而重要的战略位置‚险要的自然形势‚联结羌氏开疆拓土等优势条件‚这种自然与人文因素结合而具有的战略地位使天水就成为蜀汉用兵的重点地域。

取天下必取关中‚取关中必取陇右‚取陇右必取天水‚成为诸葛亮北伐新战略的轴心‚于是天水境内就有了众多的三国故战场遗迹。诸葛亮以“一息尚存‚此志不懈”的精神‚激励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奋斗不息忠孝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为完成先帝的意愿‚诸葛亮忠心耿耿辅佐刘禅鞠躬尽瘁。

在北伐中诸葛亮以法治军‚纪律严明‚注意发挥士卒作用作用‚强调知己知彼‚提倡灵活机动的战术‚这些军事思想和经验对后世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在天水‚三国文化以富有特色的儒家文化、法家文化和兵家文化的交合互动而放射异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蜀汉   陇西   关中   秦岭   南安   汉中   天水   儒家   祁山   街亭   特征   三国时期   文化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