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杨树师范学校( 息培刚 )

一、衡水县师范学校一青杨树

青杨树师范,是衡水县初级师范学校。

1945年12月14日,衡水县解放。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学习文化。党和政府为培养人才,造福桑梓,对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非常重视。衡水县在三区青杨树,创办了一所师范学校,称 " 衡水师范学校 ″,因学校处在青杨树,俗称 " 青杨树师范。

学校先后有三任校长主持工作。

笫一任校长,孙仿盘 ( 1921一1980 ),衡水县前孙家庄人。

1938年,参加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东 ( 唐山 )地区参加抗日游击战。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后,任衡水县师范学校首任校长。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冀县县委书记,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北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1980年病逝。

第二任校长,闫宗周 ( 1906一1991 ),衡水县北沼村人,中共党员。

1938年2月,在八路军129师东纵队军政干校学习,3月,在华北抗日联军第29支队政治部任总务科科长。

1939年4月,担任衡水县抗日民主政府财政科科长。

1945年,衡水解放后,赴中共区党委党校学习,回衡后,担任中共衡水县委常委、税务局局长、后又任衡水县师范学校校长。

1952年6月,担任衡水县副县长,8月,调北京,先后担任华北行政委员会,财政科科长,北京市工业局,财务处处长。

1956年,调陕西省西安市,担任测绘局西安办事处办公室主任。

1959年,担任陕西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1991年病故,享年85岁。

第三任校长,邢荫堂,衡水县邢家团马人。

1952年1月,衡水县政府任命邢荫堂为衡水县师范学校校长。

1960年7月,任河北衡水师范学校副校长。

1952一1960年,学校行政人员有,

校 长 : 邢荫堂

教导主任 : 耿吉川

干 事 : 崔文波 杨群福

总务主任 : 彭维州

学校创办初期,教员5名,工友七名。

招收学生两个班,其中初师一年级一个班,52名,男生43名,女生9名;轮训班一个,47名,男36名,女11名,共99名。

校舍75间,图书340册。

至1946年初,该校教员3名,职员4名,勤杂人员9名。

学生仍为两个班,其中二年级52名,男生43名,女生9名。轮训班一个,49名,男生40名,女生9名,共101名。

1947年夏,学校与城关完小联合办学,称 " 衡水县师范学校″和 " 衡水县城关高级小学″,人们习惯称之为" 师高联校″。

新中国成立后,衡水县师范教育进一步得到巩固和重视。

至1950年,青杨树师范已有教员4名,职员2名,勤杂人员7名。

学生仍分正规 ( 初师班 )和轮训两个班,学生共100名,毕业生45名。是年,学生的生活补助为每人每月60斤小米。

1951年,该校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有所发展。至10月份,有教员6名,男5名,女1名,职员4名,工友7名,教职员工共17名。

教学班3个,在校生152名,其中,男生100名,女生52名。

校舍共有91间,图书350册。

学校要求学生一律住宿,严格遵守纪律,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是年,上半年,有52名学生毕业,经考试,成绩均良好,全部分配工作。

1953一1957年,师范学校贯彻执行了 " 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文教总方针,为贯彻这一方针,学校进行了必要的调整,规定,初师班不再招收高小毕业生,改为招收具有高小文化的小学教师,举办小学教师轮训班,适当调整某些学科的排列次序及每学期设置学科的数目和教学时数。

至1955年9月,又增设了两个后师班。

1956年,又增设六个速师班,其中,文科两个班,并规定,以后,不再招收初师班。

是年,学生已达425名。

学校名称改为 " 河北衡水师范学校 ″。

先后就读的部分学生有:

崔文波,一班学生,衡水县郎子桥公社西郎子桥人。毕业后,分配到乡村任教一年,调回青杨树师范,任教导处干事;曾在衡中工作;1961一1964年,在武邑中学任书记,64年,任武邑文教局局长。

杜新海,3班学生, 衡水县人。曾在武邑、衡水教研室工作;在桃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 师范 )任副校长。

张恩昌,4班学生,衡水安村人。毕业后,1954年,考入冀县师范 ( 后师 );1957年,分配到束鹿县和睦井中学任教;1961年,调县文教局教研室,1963年,参加 " 四清 ″工作;1965年,调县宣传部,负责常委学习;1975年,调衡水县宣传部理论组;1978年,任县文教局副局长,兼教师进修学校、师范学校校长;1986一1991年,衡中任校长。

王丙学,6班学生,衡水县大麻森人。毕业后,分配到沧州盐山县工作,后又考入河北泊头师范学校 ( 后师 ),1960年,结业后,分配到故城县任教,现落户于故城县故城镇。

支书君,6班学生,衡水县支家麻森人。先后在县、地区文教局工作。

耿志杰,6班学生,衡水县人。曾在衡中任教,衡水县阜丰小学校长。

张思义,石家庄人。1959年,青杨树师范毕业后,学校保送到石家庄师大进修,学习一年,1960年分配到河北衡水师范学校任教。

教职员工先后有 : 孙仿盘 闫宗周 邢荫堂 张泽普 张松山 祝兆文 贾馥天 彭维周 贾子文 杨群福 耿吉川 崔文波 李 霞 韩天领 孙志平 刘 刚 闫锁符 崔 讯 王从信 冯申川 韩甲树 魏秀岩 赵殿营 郑文凯……


二、河北衡水师范学校一疙瘩头

1958年,合并县一级建制工作在全国启动,衡水县、冀县、枣强、武邑四县合并为衡水县。冀县师范学校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给学校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1959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教育受到影响。

1960年,7月,冀县师范学校搬迁到衡水,与青杨树师范学校合并,称 " 河北衡水师范学校″,校址在衡水县城西疙瘩头村。

是年,冀师1958年7月,招收的34一39班,六个班,250人,三年级 ( 1958一1961 ),三年学制,由冀师转来。其中,有3个班在冀师迁移衡水前,已提前毕业,还剩3个班,在衡师 ( 疙瘩头 )学习。

冀师1959年7月,招收的40一45班,六个班,250人,二年级 ( 1959一1962 ),三年学制,由冀师转来。

以上两届学生,是1960年7月,由冀师转来的师范学生,两个年级,分别于1961、1962年毕业分配工作。

衡师 ( 疙瘩头 ),1960年7月,首次招收新生。是年,招收二年制师范生,三年制师范生各六个班。

46一51班,250人,二年学制 ( 1960一1962 )。

52一57班,250人,一年级,三年学制 ( 1960一1963 )。这届学生,三年自然灾,精减三个班。还剩三个班,班级改为,52一54班。

1961年、1962年两年,因三年自然灾害,学校未招生。


三、河北衡水师范学校一青杨树

1962年6月27日,国务院批准衡水专区复置,下辖,衡水、冀县、枣强、阜城、武邑、故城、景县、安平、饶阳、武强、深县11个县。

那时,地委借用衡水农科所,行署占用衡水中学办公。衡水中学搬迁到衡师 ( 疙瘩头)上课。衡师教师、学生又回到青杨树师范。52一54班,三个班的学生,随着在青杨树师范上课学习。

河北衡水师范学校搬回青杨树后,52一54班,三个班在这里又上课一年,1963年7月,学习期满,毕业分配工作。

是年,学校招收四个班 : 55一58班。

55、56两班,学生90人,学制两年 ( 1963一1965 )。招生对象大部分是,原来52一57班,三年自然灾害,精减下放的学生;有其他师范学校下放的学生;有高中毕业生;还有一部分民办教师、社会青年等。

57、58两班,90人,男生42人,女生48人,学制三年 ( 1963一1966 )。招收的这两班学生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学校保送,再加升学考试,最后录取。

学校还招收了一个文艺教师培训班。

是年8月,衡水普降暴雨,引起洪水。校园一片狼藉。师生边上课,边投入修建校园劳动。

1964年,招收59一63班,五个教学班,共225人,男生97人,女生128人,三年学制 ( 1964一1967 )。

59、60、61三个班,学生135人,男生50人,女生85人。学生招收的是初中、高中、师范下放的学生、民办教师、社会青年等。

62、63班两个班,学生90人,男生47人,女生43人。学生招收的是应届初中毕业生。

是年10月,学校招收了六个短训班,称短训1一6班,学生300人,学制一年 ( 1964一1965 )。招生对象,是具有师范 ( 三年自然灾害精减人员 )、高中学历的社会青年。



四、河北衡水师范学校一谢村

1963年,洪水过后,翌年春天,河北衡水师范学校新校址在谢村附近开始动工建设。秋天,教学楼、宿舍、办公室等附属用房一部分竣工。到65年上半年,师生陆续搬迁到新校址,一边上课,一边投入建校劳动。

1965年7月,招收新生,64一69班,共六个教学班,学生270人,男生120人,女生150人,学制三年 ( 1965一1968 )。招生对象,初中文化的应届生、往届生、耕读中小学教师、社会青年等。

是年10月,又招收四个短训班,学生200人,学制一年,社来社去,1966年7月结业、安排工作。

1966年3月1日,57、58两班到故城县辛庄、故城、郑口三公社耕读小学实习,至5月31日结束,历时三个月。

是年春,衡水地区大旱,3月7日,59一69班,到冀县、武强、衡水抗旱抢种,部分师生留校劳动。至6月中旬结束。

1967年,7月,57、58两班离校分配。去向除本地外,有西安、成都、太原、石家庄等三线建设单位。

1968年7月,59一63班,五个班离校分配。

12月,64一69班,六个班离校。

1969年1月25日,"老三届″最后一批学生"上山下乡″。

学生毕业后,总务主任刘庆歧和两名工人留守,其余教职工全部进入"五、七干校″,先后在衡水老火车站北边砖厂、安平县寨子、两洼农场劳动。

1970年9月12一15日,下乡学生离开农村、办学习班、奔赴工作岗位。

10月,按照地区意见,衡水师范学校改名为" 衡水地区师范专科学校 ",并开始招收: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四个专业,各一个班,学生160人,学制一年。


五、河北衡水师范学校农场一青杨树

学生日常上课学习以外,按教学规定设有劳动课。学生每月安排有一周的集中劳动。青杨树师范有一百多亩的农场。每逢劳动,食宿都在这里,春种秋收,夏锄冬藏。因青杨树师范在新校址以西五华里,人们习惯称为西校。西校便是河北衡水师范学校的劳动基地。


作者简介:

息培刚,阜城人,1948年12月出生,1965年8月,入衡师学习,1968年7月毕业。工作期间,1985年8月一1988年7月,衡水教育学院中文系在职进修。衡师毕业后,曾在深县大堤公社下乡插队。后历任中学教导主任、校长、乡校长、职中校长。其间,1992年,被阜城县人民政府记二等功。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联系我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杨树   师范学校   武邑   衡水   学制   河北   师范   校长   学校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